張道兵
摘 要:文章以教學提問為視角,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現存問題;針對現狀,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了優化情境、掌握技巧等提問策略。筆者希冀通過該研究能為高初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并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182-01
師生互動作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措施,被國內外相關學者關注已有40余年的歷史。據我們所知,科學的人際互動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而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規范、科學以及巧妙的問與答,無論是對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還是對于其語言的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文章擬以教學提問為視角,探究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情況,以更好的改變初中語文教學現狀,滿足師生多方面的需求。
1 相關理論
“提問”意思是“提出問題”,它包括問題編擬、發問、應對[1]三個部分。本文是講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提問。
2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現狀
筆者在相關觀摩課、現場課以及和同專業老師中交流發現,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提問還有好多值得注意的問題,提問現存問題不僅會影響及教學質量,同時還有可能會使同學們學習心理受挫,使教師們缺乏工作熱情。下面僅就筆者所關注到的幾個現象加以探討。
2.1 提問不科學,隨意性強
教學中發現,提問會產生兩種極端現象發生:一是“滿堂灌”,這一點毋庸置疑,整個課堂氣氛以及學生針對問題的鉆研熱情肯定深入不下去,教學質量不會得以很好的提升。另一種是“滿堂問”,提問過多看似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同學的情緒,但從問題理解和掌握的本質而言,基本起不到多大作用;相反,拋出的密集問題,還會引起同學們逆反心理。
2.2 問題難易不均
課堂提問是基于學生認知能力前提下,有目的的創設教學情景,達到師生情感之間的一種交流、互動,進而讓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益。但在設計教學中,也會出現所提問題把我不住難度程度,有時老師們會提出的問題超出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沒有辦法去解決或解決不到位;有的老師的問題像蜻蜓點水一樣,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面延伸,因而也起不到教學所要求的質量。
2.3 對學生的答案置若罔聞
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后,放任學生自由回答,最終不能給出正確與否的評價,這樣會使學生感覺到索然無味,進而也會挫傷其回答熱情。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師在課前沒有對問題或答案精心設計,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亦或是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合理駕馭自己的注意力。此外,還有的老師在提問時故作嚴肅或深沉,語氣逼人,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很好的思考。
3 質量視野下的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初中課堂有效提問有諸多優點,如開闊視野、激發思考思維以及優化語文教學等等。根據筆者多年教學經驗,在教學提問時個人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提問原則:一是教師對于語文教材要“啃透”;二是所提問題要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前提;三是所提問題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同時提問要有一定的難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等。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按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它實際上要全程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個性主體的發展過程,就筆者而言,教學提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優化情境,創設條件
教師在課前要精心準備問題情境,通過“不協調—— 探究—— 深思—— 發現—— 解決問題”的模式,在學生認知結構的最新發展區中把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不但可增加教學氛圍、提升教學、學習的效果;同時,也可循序漸進的增加同學們對語文的學習熱情,使之養成一個主動學習語文的好習慣。創設情境有多種方式方法,如故事、歷史以及音樂等;此外,還要根據授課對象、教學內容以及時間的不同創設不同的情境。就拿導入新課而言,我們可以利用設置懸念、媒體視頻材料以及歷史故事等方式進行。
3.2 把握時機,掌握技巧
該方法要基于對學生的知識架構有全面的了解;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把握提問的時機,以保證最佳效果;此外,語文教師的提問講究技巧,即根據授課難易程度巧妙設置問題,做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3.3 評價答案,尊重學生
對于學生的答案要掌握“無錯原則”[2],即以表揚為主,激勵學生與教師、同學們間的互動,進而促進其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促進整個課堂教學豆子啊一個和諧、融洽的氛圍中進行。
此外,課堂提問還要根據大綱要求,掌握好問題的難度(提問的難度一般應控制在0.3~0.8之間)[3];問題的難易做好中間的銜接與過度;同時還要注意每堂課的問題數量不宜過多等等。
4 結語
總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跟上時代的變化,做到與時俱進。我們要通過不同有效措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創設情境,引導、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進而促進他們的思維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慶林.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裴躍進.師生互動行為概念與探索的范圍[J].教育探索,2010(4).
[3] 馬云英.談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