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研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研究的方式也在不斷改進。從最初的“聽課、評課”,到后來的“觀課、議課”,再到“課堂觀察”,及至最近幾年提出的“洗課”的概念,反映出不同時代背景下課堂價值觀和關注點的變化。個人認為,“聽課評課”較多關注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與教者本身的課堂行為,“觀課議課”更為全面地關注課堂的教與學,“課堂觀察”側重用科學的方法對課堂流程進行觀察、測量與分析,“洗課”則更偏重于課堂診斷與糾偏。從概念的演變不難看出,關于課堂教學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一個大的趨勢,即指向更加高效的課堂?!跋凑n”則尤為明顯。
一、洗課,洗什么?
首先,洗目標。目標的設定:應明確、適度,顯性目標應能夠當堂檢測,隱性目標應易于觀察,力戒目標含糊、難以檢測,或定位失誤,大小、難易、高低失度。當然,由于不同學科、同學科不同課型之間的區(qū)別,每節(jié)課的目標一定各有側重,應從實際出發(fā),不可“一刀切”。目標的達成:應針對目標的設定,盡量進行當堂檢測,取得相關數(shù)據(jù),據(jù)此判斷本課教學的實際效率如何。
其次,洗流程。高效課堂,應力求板塊清晰、流程簡潔、結構緊湊。洗課時,應關注是否存在程序混亂、環(huán)節(jié)多余、條線雜亂、拖沓臃腫,或明顯缺漏、科學錯誤、無效活動、虛假問題、引發(fā)歧義等現(xiàn)象,“洗”盡蕪雜,去偽存真,確保課堂每一分鐘的效益。
洗問題。如問題的數(shù)量是否過多,是否存在幾乎無效的“廢問”,問題的起點是否恰當,是否有較好的包容度,是否過于簡單或深奧,是否過于隨意等。嚴格控制問題的數(shù)量,用心考量問題的質量,以保證問題的精當、有效。
洗意識。學科意識:每門學科的教學有其本質的目標和任務,要保證課堂時間充分圍繞學科本質展開活動,避免“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生本意識:在目標設定的前提下,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是站在學生立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得知識,還是純粹知識本位,教師強制灌輸、學生被迫受訓,表面看來結果可能相似,實際卻大相徑庭。還有生命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對話意識……會在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應隨時捕捉、剖析,用“捉蟲”的態(tài)度對待細枝末節(jié)中的荒誕與謬誤。
洗習慣。如教師的語言習慣、關注學生的習慣、板書的習慣、常用的評價形式、態(tài)勢語,學生傾聽的習慣、課堂記錄的習慣、合作的習慣,等等。
洗時間與空間。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只有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得到充分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真正得以落實。而要改變教師“獨霸課堂”的現(xiàn)象,就必須在時間分配和課堂活動方式上制定一些標準,即:嚴格限制教師講的時間,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形式,把空間交給學生。唯其如此,方能切實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實現(xiàn)課堂學習的自主與高效。
二、洗課,怎么“洗”?
首先,要學會自己洗。要想切實提高課堂效益,關鍵在平時。所以“洗課”應更多關注平時的常態(tài)課,而非精心“泡制”的公開課、展示課。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運用洗課的理念,對自己的每一堂課進行反思和剖析。上課前要對目標的設定和流程的設計進行推敲,是否恰當、明確、清晰;課后要及時檢測目標的達成度,如果不理想,要分析原因,是學生預習不到位,還是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預設不準?是流程安排不科學,還是活動組織不合理?每天堅持,養(yǎng)成課前推敲、課后梳理的好習慣,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課堂意識、提升課堂駕馭能力,一定大有裨益。
其次,提倡互相合作洗。好像洗澡,自己洗固然方便,卻往往很難洗到位。洗課更是如此,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邀請專家來幫忙“洗”,只可偶爾為之,常態(tài)化恐怕也不現(xiàn)實。最經(jīng)濟的辦法就是同伴互助,本組或本校教師之間相互聽課,互相觀察、一起研討。這種做法的缺點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組織和指導,會導致洗課的針對性、科學性不強,效果很難保證。
我們的洗課行動是這樣展開的:第一步,進行“洗課”的通識培訓,即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有關“洗課”及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的相關理論;第二步,以校為單位成立各個學科的課堂調研組,先制訂出粗線條的《洗課課堂觀察量表》,由各組分頭實施,對所有課堂進行一次“普洗”;第三步,在初步調研的基礎上,各組展開充分討論,一方面梳理第一遍洗課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一方面尋找現(xiàn)有教師中公認的比較成功的課堂范式,從而制定出各學科(包括各種課型)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含指標),形成細化的課堂觀察量表,并經(jīng)討論完善后公布;第四步,將制定好的課堂觀察量表,作為對今后本校所有教研、課堂競賽及隨堂課評價的依據(jù)。各學科調研組使用這張量表,定期對全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進行調研;每次調研,對教學效果進行當堂檢測,并在此基礎上按照觀察量表記錄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打分,評分結果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jù)之一。這樣的調研循環(huán)往復,常年堅持。
我們認為,“洗課”應成為教學研究的常態(tài),并適度借鑒課堂觀察的理念和手段,設計好工具,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課堂,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理想目標。
讓洗課成為每天的“正在進行時”!
(張立俊,金壇市河頭小學,2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