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天,是整個春天怒放的時刻。
走到哪里,都是心曠神怡。你瞧,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亮了你的眼;一樹樹粉色的櫻花爛漫得無邊無際;一朵朵豐盈的牡丹爭相競放……天高云淡,草長鶯飛,春燕呢喃,柳枝依依。難怪林徽因說四月天“輕靈、娉婷、天真、莊嚴、新鮮、柔嫩、喜悅;是愛,是暖,是希望”。
四月的清明,天清氣明,田野明凈,天地萬物都充滿希望。現代人利用這一天祭掃先人、全家團聚。而古人在真正清明這一天,其實是不掃墓的。他們特別在最美的四月中留出一天來,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小孩兒們在春天放風箏、蕩秋千;青壯年蹴鞠;中老年和女眷則選擇去踏青,去打探春天的蹤跡,去感受春天的美好。所以踏青在古代,又叫“探春”和“尋春”。我們的古人是多么雅致啊!
再看看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在最美的四月天里,懷著親近自然的閑適之心去“探春”和“尋春”呢?老師們說,四月太忙了,活動多,檢查多,考試多。孩子們呢,在春光明媚的時候忙著奔走在一個個鋼筋水泥的小方格之間,在硝煙彌漫的考試升學競爭中閉塞了心靈,隔絕了自然。他們怎能真正體會“爛漫”的風貌,了解“嫩綠”與“翠綠”的區別,感受“新鮮喜悅”的春意,寫出林徽因般對四月的心靈感受。
北京第十五中學的校長邰亞臣最近出版了《教育,讓人生更美好》一書,他在書中寫到,“我們可能確認不疑,奧數、英語、有名的中學,頂尖的大學,收入很高的工作都是往生命銀行里存入的巨款。但如果沒有閑適與從容,逍遙與自在,多年以后,我們認為的巨款可能就會變成呆賬、壞賬。相反,聽從內心的呼喚,不斷體驗生命中的新鮮,可能會成為人生最重要的投資。”“如果在有名氣和明亮之間選擇的話,我們會毫不猶豫選擇后者,竭盡全力打造一所照亮學生內心的學校。幫助學生在歷史、現實、未來的坐標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所以,他開導孩子們:考不上理想大學算什么,不要把人看得太簡單和渺小,只要你保有自我選擇的勇氣,就有一線生機讓自己不成為眾多的別人。
是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在一次次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發現自己不行;不是把知識濃縮成一個個考試點,而丟棄了它原本的生活意義;不是讓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只為獲取最終的那一張文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
所以,欽佩張景彪校長的胸襟和勇氣,在升學競爭最激烈的中學階段,旗幟鮮明地提出“素養教育”,不僅僅著眼學校一時的名利,追求教育的GDP,而是放眼學生一生的幸福,力求“以養為道”,通過環境、活動、課程……慢慢地“熏”,慢慢地“養”, 用長遠眼光和平和心態辦教育,引領學生在自由、自主的發展中獲得幸福,邁向更美好的生活。這是有思想、有良心、有品質、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應是我們教育人共同的價值追求。
當看到女兒如遇知音般趕緊拿出小本把邰校長的那些話記錄了下來,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靈魂與靈魂的相遇吧。盡管他們素未謀面,盡管他們的年齡、身份、閱歷都相距甚遠,可是,在這一刻,他們在對教育、對人生的理解上找到了共鳴,彼此認同,相互欣賞。
讓我們的孩子們更多的與“他們”相遇吧!那一樹的花開,那一夜的春雨,那一本清新淡雅的好書,那一個個與他們一樣鮮活著的生命。相遇在四月的春風里,相遇在美好的青春年華,相遇在每一個我們認真活著的日子里。
(顏瑩,《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