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玉器的雕刻技巧講解,巧妙地運用玉石本身的紋路和肌理雕刻出來的玉石最美、價值也是最高的。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數學課堂,對待孩子的思維發展其實是同一個道理。尊重孩子真實的學習狀態,利用課堂中的真實學習狀態生成教學資源,順應孩子的思維而又巧妙地讓孩子得到發展,這應該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應有的科學精神和藝術追求。
老師不再說“你說的就是……”
一節五年級《小數乘法》的課堂上,例題每千克蘋果0.8元,3千克這樣的蘋果多少元?面對0.8×3的小數乘法如何計算,孩子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孩子說用0.8+0.8+0.8得2.4,用加法解決乘法,是個不錯的方法。另一個孩子說:“用乘法豎式計算,把0.8的0和小數點都不看,看作8,用8×3……”,孩子還沒說完,老師急忙接上去說:“噢,你就是把0.8元看作8角,8角×3是24角,24角就是2元4角。”終于這節課的關鍵點被老師抓住機會拽了出來,老師滿意了,放心了,因為這個孩子不大會說的要點揭示了,教學任務順利進行著。
我們靜心思索,孩子真的是這么想的嗎?其實很多孩子在這里并沒有想到用單位名稱換算的方法來幫助計算,而就是孩子的第一感覺,他就是覺得把0.8這個小數看作整數8進行計算比較方便,為了使結果一致,所以還要把小數點還回去。這種方法不好嗎,非要用到具體情景嗎,我們的計算還是針對算式的多,在最后總結計算方法時都是從具體情境中脫離出來,尋求到一種普遍適用的法則。對于這樣的一種情況老師等等又何妨,讓孩子把他真實的想法說完,學生展現的抽象的數學思維一定會讓我們為之贊嘆。
不只這一幕,課堂上,在很多時候,老師都會很著急地代替學生說,或者把學生不同的方法拉到自己想要的方法上。是完成教學任務重要呢,還是學生掌握知識,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重要呢,答案不說自明!蘇教版教材的編著者特級教師李繼鋒曾介紹過,教材中呈現的方法并不是孩子們都能想到的方法,有的是要向孩子介紹的。所以我們并不需要都借孩子的嘴把每一種思路都說出來。
尊重孩子真實學習狀態,相信我們會擁有更多的意外收獲。
等你畫完再請你匯報……
一節五年級《找規律》的數學課中,例1是引導孩子發現圖中盆花、彩燈、彩旗的排列基本規律(初步認識周期)。提問: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顏色的花?學生先獨立思考,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結果,再到小組里交流,展示多種方法:有畫圖表示,有用奇偶數來列舉推算,有用除法計算看余數的方法。在第一次教學中老師發現孩子一開始就說出了除法計算,但是要讓全部同學都理解不能丟棄畫圖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設計了練習紙有畫一畫、推一推、算一算。于是孩子們的思維被引導得很好,能由具體到抽象,又直觀地感受了算一算的算式意義。應該說到這里孩子的探索空間都被安排得很好,孩子們的思維也表現得不錯。
接下來在試一試中,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試一試的題目。精彩就要開始了:老師請一個孩子匯報,這個孩子說:“我在畫還沒畫好呢!”老師可能并不想請畫一畫的孩子匯報,因為今天《找規律》這節課重點是用除法算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例題里畫就行了,已經出示了除法算式的方法,在試一試中就可以直接運用了,不需要再用畫一畫這樣比較麻煩的方法了。但是孩子已經說出來了也應該肯定,于是老師不想多耽擱時間,就站到了孩子的面前讓孩子快速畫好,匆匆展示了一下便進入了除法算式的方法。
我不禁一聲嘆息,這位老師等等又何妨呢,她可以不要急催這個畫一畫的孩子迅速畫完匯報,而是讓孩子坐下來繼續畫完,并對她說:“等你畫完再請你匯報!”這樣這個孩子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大家也不浪費時間。等講完除法算式的方法,再請她匯報,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第一驗證一下除法算式方法的結果是正確的,第二從速度上和煩簡程度上說明在這樣的情況下除法算式的方法要方便,簡潔,不就自然地優化了方法嗎!
教育是“教人求真”的。作為一門理性的科學,數學教學當更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對實現教學目標的期待往往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選取學生正確的想法或答案,而對錯誤“視而不見”,這位老師雖然獲得了一個自己不想要的答案,但她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是尊重和善用還是有一點距離,如果我們把真實的學習狀態轉化為有利于我們的學習的資源,適時的點拔、適度的扶放,那不是更事半功倍嗎!
看過一本書《成長——微軟小子的教育》,它通過對三十位微軟亞洲研究院中國小子的研究得出了與傳統教育觀念完全不同的結論,其中有幾條:他們全都有一個充分發展獨立意志的過程;他們全都在關鍵的時候遇到了優秀的老師;他們快樂,享受學習,而不僅僅是完成學習。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真實的學習狀態,巧用孩子的獨立思維,我們是不是也能向這幾條靠近呢!有時課堂中的等一等,就能讓我們的孩子享受學習,讓我們自己享受教學!
(劉錦,鎮江市八叉巷小學,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