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是學生學習的“范例”、“樣本”,是全體學生人人所持有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學習素材。“課本”是系統、邏輯、條理化的知識體系,是知識的本質、內部聯系的反映;是教材中最富于概括性、適應范圍最廣和最能產生積極遷移的精華所在。因此,“課本”應是一切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
教育現代化的迅猛發展,促成了教育的過程、手段、方法顛覆性的深刻變革。現代化的教育設施、教學手段出神入化地將枯燥、乏味、抽象的知識演化成生動、趣味、形象直觀的一幀幀精妙絕倫的視頻,異乎尋常地強烈沖擊、撼動了學生的感官,撩撥起學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動機和求知欲望,并足以在學生的頭腦中立體豐滿地形成豐富而深刻的表象,達到了傳統教學方式所不可企及的效應。但精彩紛呈的課件只是課本教材的“顯影劑”,誘發學生學習激情、欲望的“興奮劑”,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輔助手段,而不能成為一種全部的依托,我們仍應珍視可供每個學生反復咀嚼、細細品味、感悟積累,并磨練學生主體從中學會學習的能力的紙質文體——“課本”所特有的價值、地位與作用。
一、聚焦課本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決定于是否緊扣課本之“本”;PPT設計的精彩與否,取決于是否給力學生跨越認知的局限。我們應深入鉆研課本,提煉出每節課的最本質、最關鍵的內涵,緊扣此內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并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感性經驗、思維水平,找準學生對新事物、新知識認知的“盲點”,據此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獨特優勢手段,切實有效地為學生提供認知所必備的生動、形象、直觀的模象、素材,真正化解學生的“蒙”處。同時,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研究、探索何時、何處最恰當地設置聚焦該堂課哪些內核的“定格”(板書),讓學生的注意焦點始終凝注于教學目標的“準星”。
二、回歸課本
形象與語言的分離會使學生停留在對現象的理解上,掩蓋了對象的本質,使學生離開當前的學習任務,而熱衷于不必要的方面,妨礙學生從客體中區分本質特征與非本質特征。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適時設置回歸課本的教學環節,及時將感性十足的PPT與課本抽象概括的文字語言實現鏈接,使學生直觀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于理解性,并對一些導致學生注意力干擾、遷移的非主流聲像及時屏蔽、刪除,使學生感知的目標更清晰、指向更鮮明,建立起來的表象更有效、更深刻。此外,在每堂課中應留給學生閱讀、解讀課本的時空,只有當學生在獲得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及時結合對課本的語言文字獨立、自覺、能動的解讀、思維、理解,才能獲得知識的本質,并納入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
三、沉入課本
抽象概括的語言文本——課本,需要沉下心并啟動獨立、自覺、能動的思維,沉入課本,潛心去品味、感悟,這是任何人所無法替代包辦的。解讀理解課本教材應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中心環節。訓練、培養學生養成閱讀課本的良好習慣是引領學生踏上學會學習之路的“始發站”。對處于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更要求在閱讀課本的同時能將課堂教學過程“全息”投影于腦海,回放、再現、重溫,既讓精心設計、實施的課堂教學的效應發揮到極致,更助推學生從形象直觀至抽象概括的飛躍,加深對課本的理解與把握,并且要求學生形成在一切學習活動(作業練習、預習復習、實踐操作、拓展延伸等)之前必作課本閱讀的自覺行為和習慣,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之前有一個已掌握的基本知識的重現、強化過程,有助于學生實現對所探究問題的類化和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四、研讀課本
課本是每個學生踏上學習成長之路的階梯,課本是供每個學生反復精讀的。要使學生學會學習,獨立自主地研讀課本,需要有明確的要求、手段方法的指導和技能技巧的培養。除了上述閱讀課本與課堂教學“實錄”交相輝映,有機融和外,訓練并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持之以恒地使用自己心領神會的相對固定的讀書符號,在課本中點點畫畫、勾勾圈圈——存疑與感悟,注釋與點評,延伸與聯想……在每一個學生的課本中浸淫著個體的理解、認識、見解與思想,遍布著學生自我獨立學習的足跡,并伴生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與能力。
五、融入課本
以課本為內核的拓展延伸的學習實踐活動過程中,要訓練學生受制于課本內核的向心引力,將課本知識與拓展延伸有機地融為一體。提出鮮明、具體的目標指向,讓學生有目的、有意識、有方向地去采集相關信息、材料,并要求學生通過判斷、比較、分析對采集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來獲得有針對性、有價值的材料,更要求學生針對事物的認識、問題的解決對信息材料進行理性的推理、綜合、概括的思維加工,形成個體富有自我認識、思想的獨特見解,以此來磨練學生自主實踐探究的能力。
立足課堂,著眼課本,著手引領學生扎扎實實地踏上學會學習之路,方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地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沈俐,蘇州市滄浪區實驗小學東校區,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