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數字出版環境中編輯活動發生的四個變化:一是編輯媒體建模交互化,二是編輯手段技術化,三是編輯流程立體化,四是編、讀、作關系協同化。在此基礎上認為,編輯主體要適應數字出版工作,就必須首先重構自身的編輯思維,確立開放思維、立體思維、整合思維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數字出版;編輯活動;編輯思維
數字出版環境下的編輯活動發生了很大變化
數字出版是基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而誕生的一種新型出版形態,它包括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網絡出版、跨媒體出版(如網絡期刊、手機出版),也包括傳統圖書的電子書等。較之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具有容量大、內容豐富、互動性強、成本低等優點。作為一種全新的出版形態,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
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有很大不同。作為出版中心工作的編輯活動,在數字出版時代與傳統出版時代也有很多不同,發生了很大變化。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編輯媒體建模交互化。王振鐸先生曾經指出:“編輯活動,從符號學的視角來看,主要是應用種種符號來建造各種文體模式與媒體模式,即創造媒介載體的活動。”[1]他把符號建模規律稱為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之一。在傳統出版活動中,媒體的類型有別,編輯活動的界限清晰。但是,在數字出版環境下,編輯媒體建模一改此前單一化模式,呈現出交互化趨勢。比如,2009年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動物小說《義犬》,就是以圖書、網絡、手機同步發行的多媒體方式問世。這種“一方面以傳統方式進行紙介質圖書出版發行,另一方面以數字圖書的形式,通過手機平臺、互聯網平臺、數字圖書館、手持閱讀器等終端數字設備,進行同步出版發行”[2]的出版方式,被業界稱為“全媒體”出版。從編輯活動的視角看,“全媒體”出版就是編輯媒體建模的交互化。或者說,在數字出版環境中,同一主題的出版內容可以被編輯賦予不同的媒體形態,從而使得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在不同的媒體形態中獲得實現。傳統出版條件下那種類型清晰、界限分明的編輯媒體建模方式在數字出版環境下發生了變化,取而代之的是編輯媒體建模的多樣化和交互化。
編輯手段技術化。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的手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出版環境下,由于編輯工作的對象僅限于圖文,出版載體是紙張,因此編輯工作的手段較為單一,技術手段缺乏。但是,在數字時代,編輯工作變得技術化了。一是包括約稿、審稿、編輯加工、排版、校對等在內的編輯實務常常都要靠網絡和計算機輔助編輯軟件來完成。比如,選題策劃中信息源獲取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檢索工具;審稿時編輯與作者即時互動交流也離不開網絡;編輯加工時可以借助各種編輯軟件進行;排版時可以用各種專業的排版系統進行;校對環節還可以用校對軟件輔助改錯,等等。二是出版形態的多樣化催生了諸多信息編輯技術,比如視頻編輯、音頻編輯、網絡編輯、動漫編輯等,都有專一的編輯技術。這些都需要現代的技術工具來輔助完成。可以說,在數字出版時代,編輯手段實現了技術化。編輯作品的質量不僅取決于作者稿本、編輯思想,還與編輯運用現代編輯技術的手段密不可分。
編輯流程立體化。數字出版的發展也影響著傳統出版條件下的編輯流程,使其變得更加立體化。傳統出版條件下,整個編輯流程以一種媒體形態呈現出直線流程,即策劃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發排——校對。而在數字出版的條件下,整個編輯流程則變成:內容資源——數字化內容——數字出版平臺[電子版(書)、手機報(書)等]——讀者。對比兩個流程,可以看出,數字出版條件下,編輯流程明顯發生了兩個變化:一是編輯流程在媒體建模階段呈現立體化趨勢;二是編輯流程簡化,編輯開始直接面對終端市場。造成前者的原因在于出版對象發生了重大變化;造成后者的原因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使得傳統條件下以紙質為載體的內容變成無紙質載體的內容。數字出版條件下,整個編輯流程脫離了紙質載體而變成一種對數字信息進行多媒體締構的活動,編輯流程在簡化的同時變得更加立體。
編、讀、作關系協同化。數字出版環境下,編輯活動發生變化的不僅是編輯客體和編輯手段,編輯活動的主體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編輯活動中,編者、讀者和作者圍繞編輯客體形成了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傳統出版條件下,編者、讀者和作者這三個主體的關系,更多地或者更直接地表現在編者和作者的關系之中,編者和讀者、編者和作者的互動性都比較弱。在數字出版條件下,編、讀、作三者的關系更加直接、密切,交互性也更強,且呈現協同化趨勢。例如,在互聯網平臺上,選題已經不僅僅是編輯的事情,也可以由讀者策劃選題,然后由編輯做出價值判斷;編輯加工階段,借助于網絡平臺,編輯和讀者、作者的交流也更方便。
數字出版要求編輯思維重構
由以上分析可知,編輯活動在數字出版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對作為出版主體的編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他們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編輯思維等諸多方面,都需要提升、完善和發展。在編輯主體素質的諸多構成之中,編輯思維的重構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編輯思維是編輯主體最高層次的心理活動,它一旦定型就將影響編輯主體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正如學者吳平所言:“編輯有了思維才能正確認識編輯對象的發展規律。編輯思維決定著編輯活動的層次和質量。”[3]因此,編輯主體要適應數字出版工作,就必須首先重構自身的編輯思維,以嶄新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態度來應對已經變化了的編輯活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思維方式需要我們注意:
開放思維。開放思維是相對于封閉思維而言的。心理學認為,封閉思維是一種不與外界交流信息的思維方式,特點是思維活動的內向性,它使人的思維活動呈現出固定不變的思維定式。開放思維則相反,顯示主體對待新生事物的接受態度和容納胸懷,特點是思維活動的外向性,它使人的思維活動總是能夠適時地與外界進行交流,并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調適自身。在對待數字出版的態度上,傳統出版中的編輯人多少表現出了封閉思維的傾向。如有的認為傳統出版無可替代,數字出版對傳統出版影響不大,對數字出版表現出一種無視的態度;有的視數字出版為傳統出版之“敵人”,認為其發展會導致傳統出版消亡,表現出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無論以上哪種態度,都不是開放思維。就目前狀況而言,傳統出版企業在數字出版的產業鏈條中處于被動局面,產業鏈的終端基本被網絡服務運營商和數字設備供應商所控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傳統出版企業中的編輯人對數字技術不擅長、不敏感,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立體思維。在確立開放思維的同時,編輯人還要實現編輯思維模式從單一媒體建模到多種媒體建模的立體思維轉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如前所述,數字出版的環境下,編輯媒體建模呈現交互化趨勢。一次制作、多媒體形式發布,將成為數字出版時代出版的常見形式。在此情況下,編輯人此前單一媒體建模思維已經無法完成現在全媒體業態下的編輯活動。跨媒體、多向度的編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將是編輯人的不二選擇。這就要求編輯人形成多媒體建模思維,完善知識結構,熟悉不同媒體的符號語言和符號模式,掌握不同業態下的媒體編輯技術,做編輯的“多面手”。
整合思維。數字出版條件下,編輯媒體建模的交互化和編輯流程的立體化,導致編輯對象變得復雜、豐富,編輯流程變得立體、多維。編輯對象的復雜化和豐富化,要求編輯要用一種整體思維來看待所有編輯對象,要善于對出版內容要素進行有機整合,融合不同符號模式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傳播的影響力。例如,越來越多的紙質媒體推出手機報和官方微博等,這些都是整合思維方法,通過對出版資源的有效整合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同一出版資源的價值。
創新思維。在信息大爆炸的情況下,編輯選題創意的競爭更加激烈,編輯的創新思維能力非常重要。數字出版是一種高效出版,出版速度快而出版物生命周期短,這對創新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出版還是分眾出版。在數字出版條件下,期刊出版從物質流變成了信息流,出版物無須經過印刷環節就可以直接面對終端受眾。而終端受眾的需求不僅是分眾化的,而且是個性化的。如何既滿足大眾的需求,又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對編輯創新思維也是很大的挑戰。
綜上所述,編輯活動在數字出版時代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要求編輯主體思維要改變、重構,尤其是要確立開放思維、立體思維、整合思維和創新思維,只有這樣,編輯才能適應即將到來的數字出版時代。
參考文獻:
[1]王振鐸.編輯學原理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20.
[2]晴宛.全媒體小說《義犬》問世[N].光明日報,2009-11-20(4).
[3]吳平.編輯本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25.
(作者單位:鄭州日報社)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