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容
摘 要:地震災害干擾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如何減輕地震災害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大陸的地震災害的特點和地震減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效減輕地震災害的途徑。
關鍵詞:地震災害減災問題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252-02
我國人民在黨中央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體制改革,向市場經濟大踏步前進,中國石油在體制、機制上正在進行徹底調整,向跨國企業集團邁進。但是,來自自然界的各種災害,無時無刻不在干擾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所以,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不得不拿出一定的財力來研究減災對策。自然災害種類很多,本文只就地震災害若干問題作以探討。
1 我國大陸的地震災害特點
我國大陸處在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包圍之中,地震多發而災害嚴重。20世紀以來,我國大陸發生的7級以上淺源地震(深度小于70公里),約占全球地震的35%,全球三次8.5級以上特大地震,有兩次發生在我國。20世紀我國死于地震的人數超過55萬人,約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4%,居群害之首。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現代化工業設施的規模擴大,地震造成的災害嚴重程度會大幅度增加。所以,我們面臨的地震形勢是嚴峻的。
2 地震減災存在的問題
2.1 建筑物結構不合理,重“裝修”輕“結構”的現象普遍存在
曾經震撼了大半個中國的唐山大地震,作為歷史的悲劇已經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這種重裝修輕結構的傾向不解決,唐山地震的慘痛教訓就會重演。
2.2 輕“防”重“救”的指導思想依然存在
我國的減災方針是:“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但在執行中,往往忽視了“防”字,不舍得投入。唐山地震后,國家財政部每年下撥的防震補助費,開始是幾個億,后來為1個億,再后來是5000萬、3000萬、2000萬、1000萬,1995年不再撥款。財政部不撥款了,企業更有理由不投入了。是房子都加固完了?不是,全國還有三分之二的房子加固工作量等待著去完成,沒有資金,靠什么加固?但是,某個地區遭受了地震,國家、省市、地方紛紛投入,救災款項很快到位,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社會上流傳著一句話,說我們是“有錢買棺材,無錢請郎中”。這種輕“防”重“救”的做法,違背了我國的減災方針,也是不講效益的表現,應該改變。
2.3 生命線系統地震減災對策研究不夠
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里,地震損失最大的不是一般的工民建工程,次生災害源來自生命線本身,它的破壞是導致企業和城市癱瘓的導火線。我們國家目前研究生命線系統地震減災的人員很少,相應的法規也沒有出臺,我和某些專家雖有興趣進行點研究,但沒有資金支持,還是愛莫能助。
3 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途徑
只有認識自然界的變化過程,總結導致地震災害發生規律,增強人們的減震意識,依靠科技.增加減災投入,加強立法,才能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總結我國歷史地震的經驗教訓,借鑒國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提出以下減災途徑:
3.1 堅持綜合防御的減災道路
發生地震災害波及面廣,影響大,具有明顯突發性和社會性。必須抓住震災的各個環節,走綜合防御的道路。根據地震前后不同時段,綜合防御可分四個階段,一是監測預報,二是震前預防,三是地震應急,四是地震救災與重建。
地震預報是地震減災的基礎,我國地震預報水平居世界領先水平,但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還沒有完全掌握,地震預報還在探索之中。地震預報技術是從地震監測、大震考察、野外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探、室內實驗研究等多方面對地震發生的條件、規律、前兆、機理、預報方法及對策等的綜合技術。另外還要做好破壞性地震發生前所做的各種應急準備以及地震發生后采取的緊急搶險救災行動。把地震造成的災害盡可能降到最低。地震救災和重建是個科學管理問題,有科學的組織指揮搶險方法,合理地進行震后損失評估,選擇合理地段進行抗震設防重建,是關系到子孫萬代生死存亡的大事。只要這四個階段的工作都抓好了,才可以說達到了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了。
3.2 地震減災應納入法制化軌道
我們堅持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嶄新道路,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通過法規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地震減災是為市場經濟服務的,也應納入法治軌道,本文前面已提到,我們現在還沒有這方面的具體法規,全民的地震減災意識還沒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所以“抗御地震災害法”出臺后,還應制定若干條例和技術法規,工程前期應做什么,工程設計階段應做什么,工程施工階段應做什么,地震時地震后應做什么,都要規范化、法制化,這樣就不需要求爺爺告奶奶了,地震減災部門可以以主要精力抓綜合減災的協調和管理。
行業主管部門應根據各行業特點編制本行業地震減災技術法規和行政法規的義務,因為行業有各自的特點,國家標準無法體現這些特點。此外,積極開展地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地震減災意識。
4 結語
地震災害作用于直接的生產,是破壞,帶來的是“負”的經濟效益,也就是損失。地震減災是減少破壞,減輕損失,所謀求的是“負”的經濟效益的減少,或者說,力圖保障已經獲得或者將要獲得的“正”的經濟效益不減少或減少到最低程度。從這一辯證關系看,地震減災對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研究地震的破壞機理,探索地震減災管理體制,提出若干符合我國減災現狀的防治途徑,不僅是現代化工業大生產的需要,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務十分艱巨,但只要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依靠科學技術,大膽地去探索,我們就一定能夠開創地震減災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2] 胡聿賢著.地震工程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年出版.
[3] 王優龍編著.地震工程問題解答[M].陜西:陜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