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香
《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而文化是不能脫離語言單獨存在的,它要靠語言這個載體來傳播,而語言也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但在實際的中學英語課堂上,受教師個人喜好的影響,有的教師只做一些零星的介紹;有的教師雖然也意識到了在課堂上介紹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但往往由于忙于講解課文、做練習,對此無暇顧及;還有些教師則因為自己也知之甚微,故而索性不提。由此造成的結果是雖然許多學生語言知識掌握得很好,詞匯量很大,語言基本功也很扎實,但一到實際運用時卻鬧出很多笑話。英語教師應當成為兩種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釋者,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非常注意突出自身角色特點,下面是我的做法。
一、通過文化比較滲透文化意識
在比較中學習和運用英語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外國和本民族的異同,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做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比如打招呼,中國人見面很喜歡用“吃飯了嗎?”來互相問候,而若你與英美國家人士說這話,他們很可能認為你要請他們吃飯,這就需要在教學時加以說明。又比如,女教師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應該說:“Hello,Im Miss Zhang.”而不能說:“Hello,Im Teacher Zhang.”這是因為英美國家習慣稱呼老師Sir,Mr...或者Miss...,而teacher是指職業,一般不作稱呼語用。再如在教到“How old are you?”時,也應該提醒學生,在中國打聽年齡很平常,但在國外問年齡,尤其是問女士的年齡她們往往會說:“Sorry,its my secret.”因為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體重、宗教信仰、婚姻狀況等都屬于個人隱私,隨意打聽顯然不禮貌。這些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也是具體語境中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通過兩種文化的比較,理解了英美國家文化的禁忌,我們才不至于陷入“雖能發音,卻不會說話(說話不得體)”的尷尬境地。讓學生說話得體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增加文化底蘊,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通過詞匯教學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涵義的介紹。比如在教“dog”這個詞時,中國人下意識地認為它是個貶義詞,并且頭腦中也馬上出現“走狗”、“喪家犬”、“狗拿耗子”等貶義詞。但在英美人眼中狗卻是人類最忠實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常用語。再比如“dragon”,在中國文化里象征“吉祥”、“權勢”“高貴”,“望子成龍”、“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成語均可反映出“龍”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的社會、文化意義。而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說中,“龍”則被視為兇猛的妖怪、不祥之兆。對英語詞匯的正確認識與正確運用有利于使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
三、通過主題活動滲透文化意識
節日是孩子們都喜歡的話題,我們可以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新年聯歡會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賀卡互相祝福;在圣誕之夜,讓學生聽歌曲“Silent Night”。感受圣誕的寧靜和祥和,然后許個心愿再互贈禮品,感受友誼和親情。在介紹西方節日的同時可提及我們自己的節日。比如在介紹“Thanks giving Day”時,可以指出它和我國的中秋節差不多,都是慶祝豐收的一個節日,只不過他們的節日除了慶祝豐收外,還有感謝上帝帶給他們豐收的意思,而我們的中秋節卻沒有這個意思;還有西方的“Halloween”和中國的清明節很相似,是緬懷故人的節日,但中國的這個節日卻顯得很沉重,而西方的這個節日卻深受小孩子喜愛。因為在這個節日里,小孩子可以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敲門去要好吃的。在這個節日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是“Trick or treat!”,意思是“不給好吃的就搗亂!”而主人們將早已準備好的糖果、糕點送給孩子們。這個節日竟能如此有趣、好玩,令人不可思議。
四、通過課外活動滲透文化意識
課外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心聲、人們的喜怒哀樂,能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格。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演劇,從演劇的反復排練中切身地體會外國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和行為。也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大家一起討論,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接地了解國外各式各樣的文化風俗。
五、通過多媒體滲透文化意識
除了上述方法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途徑就是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它可以集電影、電視、錄音、錄像、幻燈等各種功能為一體,充分發揮各種媒介的特長,用圖形、圖像、動畫、音樂和語言等各種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使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教學內容直觀有趣,更讓學生開闊了眼界。
總之,文化的融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應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尤其應當把相應的文化知識同步貫穿于課堂語言教學當中。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擴大知識面。在平時讀書看報時,做個有心人,盡力攝取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