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輝
摘要高等學校中教師將科研與自身教學融合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中等職業學校中專業教師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能力還有待提升。針對教師將自身科研中的一些成果和技術與課堂教學銜接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開展了體驗式教學實踐,教學成效顯著。
關鍵詞教科研制度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科研制度在中國高等院校中確立已久并實踐多年,效果非常顯著,科研和教學已經有機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緊密不分的統一體。但是中等職業學校強調的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往往被分配到生產工作的第一線,所以在中等職業學校內,無論是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學生就業方向的確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均不完備,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1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和科研關系的現狀
1.1 中職學校中教學和科研的現狀
目前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講授本專業課程的同時指導學生實驗,一切都是圍繞著教學任務這一中心而展開。為了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基本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一步從事科研工作。就是因為廣大教師將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自己的頭等要務,而導致對科研工作缺乏積極性。作為一個工作在一線的計算機教師,筆者感觸頗多。鑒于自身的經歷筆者覺得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青年教師對科研項目的開展工作程序了解較少,感到無從下手;(2)學校對教師科研項目的開展缺乏一定的具體指引和幫助;(3)在一些計算機領域的科研項目中,一些較新、較為成熟的技術手段和成果很難有效的引入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造成了“斷鏈”,間接影響了教師提升自我素質的積極性。
1.2 正確定位教學和科研的職能,進一步理順兩者的關系
中等職業學校的計算機學科教師在高校進修期間,一般都會協助導師完成某些科研課題中的工作任務,作為直接的參與者,掌握了相關專業新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情況,同時了解了本專業的最新發展狀況。這些經驗和體會是在高校的教學和科研體制下獲得的,而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我們是否可以借鑒一下以上做法,將自身在科研中的經驗和優勢引入到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來。
所以,如何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正確定位教學和科研的職能,以及進一步理順兩者的關系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工作就成為了一個擺在我們專業教師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在中職學校未來的發展中,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將會成為主旋律。一方面,教學能較好的促進科研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科研活動可以圍繞其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科研活動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在科研活動中所接觸到的新思想、新知識和新信息,可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傳遞給學生,這有助于改進和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總之,教學中教學手段的推陳出新離不開科研工作,科研成果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也離不開實際課堂教學這一個優良的試驗田。
2 體驗式教學在課堂中的實施是教師教科研能力成功銜接的標志
2.1 體驗式教學模式
美國教學研究者喬伊斯、韋爾等著的《教學模式》專門系統地研究了各種教學模式,這些模式各具特色,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教學模式的結構包含四部分:一是模式的取向,包括模式的目的,理論假設,基本原則和主要概念;二是模式的內容,包括階段,社會系統,原則和支持系統,即模式應用的核心部分;三是應用,即提供模式的課堂中的應用;四是模式的教學效果和教育效果。
2.2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原則和特點
在中職學校的教學實踐中,為完成與企業類似工作相關的教學任務,一方面我們會緊緊依據企業的實際需求為指導,另一方面也會根據教學理論所揭示的教學規律,通過教學系統設計,選擇、創造和運用二者兼顧的教學模式,而構建這樣的教學模式,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不但具有實用性,還應對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指導作用。這些原則包括:(1)教育觀念與價值取向的原則;(2)教學理論指導的原則 ;(3)專業教學內容與結構的原則;(4)教育心理學原則;(5)教育技術原則;(6)貼近社會原則。
另外,中職教育的特點在于它具有非常強的職業針對性,因此,中職課堂教學中開展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必須具有以下四個特點:(1)更具針對性;(2)更具操作性;(3)更具人性化;(4)更具有效性。
2.3 建立適合中職學校計算機學科“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運行機制
中職學校計算機學科培養學生的目標就是將學生培養成為IT領域的“藍領”,最終向“白領”過渡。而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就必須建立一套適合中職學校計算機學科“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打破原來固定的教學組織形式,向動態、實用的教學組織形式轉變。
(2)注重學生綜合能力開發和培養,強化學生的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和技術發展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業精神。
(3)確立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觀。通過廣泛、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與社會(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合格標準,進而明確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對畢業生的要求。
(4)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人的興趣和性格的多樣性,營造一種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
(5)以項目教學為參考,依托企業的現實需求為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創新精神,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2.4 體驗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首先要有明確的程序模塊化的課程觀念,具體包括:(1)能力觀,即課程的目標是培養職業能力;(2)結構觀,即強調課程結構的整體設計;(3)綜合觀,即綜合運用相關理論知識、操作知識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來協作完成工作任務;(4)成果觀,讓學生快樂享受成果,找出自身與實際需求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技能的興趣。
其次,必須要有明確的程序模塊化的課程設計思路,具體包括:(1)職業工作性質分析;(2)職業專項能力分析;(3)教學分析;(4)教學設計與開發;(5)依照職業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實施。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Access數據庫管理一節為例,在自身的科研項目中,一般涉及和使用的是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SQL Server,而教材中所要教授的內容是Access數據庫。在授課的前期,已經讓學生對數據庫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掌握,但是如何讓學生對數據庫在現實企業中的運作和作用有更為深刻的了解,開展體驗式教學是較好的解決途徑。
教材中Access數據庫就是windows環境下流行的桌面型數據庫管理系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需編寫任何代碼,只需通過直觀的可視化操作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數據管理任務,這一點對于沒有什么編程語言基礎的中職學校學生而言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實例來告訴學生這兩種數據庫,基本sql語句都是一樣的,但作為功能和開發環境來說,還是有一定區別的。SQL Server還有更多的擴展,可以用過存儲過程。在這里我會特別強調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存儲過程,MS SQL有存儲過程,還可以運行系統命令,而Access就沒有這個特性。例如,在擁有dbo權限的MS SQL數據庫中可以用存儲過程來做很多事情,以exec master.dbo.xp_cmdshell “ 你要執行的命令”為例,(1)你可以在鏈接地址后面加 exec master.dbo.xp_cmdshell “net user pzh1 pzh1 /add, 來添加用戶;(2)Exec master.dbo.xp_cmdshell “net user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pzh1 /add”把賬戶pzh1提升為管理員;(3)Exec master.dbo.xp_cmdshell “net start /add”來開啟遠程服務器上的telent服務。通過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了解到兩者之間的差異:(1)自己在實際的科研項目當中,接觸并熟練使用過SQL Server,才能舉例講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2)讓學生明白數據庫的原理基本上有共同之處,認真而扎實的學好Access數據庫知識,將來到工作崗位上一樣可以勝任工作;(3)由于用實例說出了兩者的差異,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了數據庫在實際企業中使用的現狀,另一方面讓學生對SQL Server數據庫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了學生課余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將來到就業崗位中從事相關工作做了一些理論上的鋪墊和指引。另外,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技能學習和實際運用的差距,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得以大大提高,效果很好。
3 結束語
計算機領域中的技術手段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于將培養能夠直接參加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骨干力量為辦學宗旨的職業學校而言,專業課的教學大綱以及授課方法在當今的技術能力起主導作用的社會里必須與時俱進。實踐證明,體驗式教學模式可以很好的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聯系起來,有利于我們動態地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一方面發揮了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通過與現實需求緊密結合的教學實踐幫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體驗式教學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實現了與企業現實需求接軌,真正將中職學校中計算機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高鳳弟,徐建青.教育科研:應當關注實際問題的解決[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59-60.
[2]余明海.樹立教育科研意識 加強教育科研工作——促進“教書匠”向專家型教師轉變的途徑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7(3):17-18.
[3][美]喬伊斯等著.教學模式[M].荊建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4][美]克拉耶克.基于項目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6]王北生.教育的應用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
[7]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4.3.
[8]劉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的技術路線[J].職業技術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