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鹿敏

2012年6月2日~5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的“鉆石慶典”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行。為慶祝女王登基60周年,英國定于2日起連續放假4天,并舉行各項隆重的慶祝活動。慶典期間,英國各地超過600萬的民眾走上街頭狂歡,各大媒體與網站以大篇幅報道各項慶祝活動,首相卡梅倫亦公開發表講話,贊揚并感激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長期以來為英國所奉獻的力量。
傳奇一生的王國君主
1926年4月21日,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出生于倫敦西區布魯頓街17號的外祖父家中,其父為1936年繼位的國王喬治六世。伊麗莎白二世于1952年2月6日登基,其全稱是“蒙上帝的恩惠,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她的其他領土和領地的女王、英聯邦的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截至目前她是英國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于維多利亞女王),她不僅是英國的國家元首,同樣也是15個英聯邦成員國的國家元首,以她為元首的國家中生活著大約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足以被貼上“傳奇”的標簽。青少年時期的她親身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英國帶來的創傷。1945年,未滿20周歲的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自己的父親,希望直接參與協助打贏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獲得了獨立的成員編號,積極投身于救國運動之中。在登基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她又見證了二戰后“大英帝國”全球霸權的衰落,亦目睹了英國與整個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戰爭的創傷與“日不落帝國”的興衰為女王帶來的是強烈的國家責任感、堅定果敢的性格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她積極參與外事活動,為維系英國與英聯邦國家以及前殖民地國家日益松散的關系四處奔走,并訪問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歐洲外國家,成為了英國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君主。女王曾公開表示支持英格蘭與蘇格蘭保持統一,她在為9.11死難者舉行的悼念會上落淚,在紀念二戰勝利六十周年的全國性講話中向所有曾經捍衛了國家的老兵們致以敬意,并呼吁年輕一代勿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60年的在位生涯,伊麗莎白二世迎來送去了12位英國首相,目睹著英聯邦與海外殖民地版圖的不斷變遷,俯瞰歐洲與世界的交相輝映,這一切足以書寫女王的傳奇一生。
君主立憲下的國家符號
英國是歷史上第一個設立現代政治制度的國家,1688年的光榮革命后建立起的君主立憲制在此后幾百年里不斷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了如今成熟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在整個政治制度的設立、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王權也經歷了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的弱化過程。如今的英國國王(或女王)是英國的國家元首,作為英國議會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參加立法機關的活動,并兼任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作為“統而不治”的名義元首,英國國王(或女王)更多地是作為國家形象的符號參與禮儀性活動,并以相當節制的態度在黨派政治中充當平衡者與調節者的角色。
英國真正意義上的王權制度形成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并以17世紀末18世紀初為基本分界線。在前后兩個階段中,王權制度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前一階段是以王權的強化為特征的,而后一階段則是以國王權力的不斷弱化和虛化為特點的。談到王權的演變,不可不提的是1215年頒布的《大憲章》。這部全稱為《自由大憲章》的文件,實際上成為了英國憲法最為古老的成文法,它以社會契約的形式確立了“王權有限”的思想,將王室一度過度膨脹的絕對權力以法律的形式加以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王權與貴族間的矛盾。
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以專制君主制為表現形式的王權制度開始逐漸向以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的王權制度發展,王權開始弱化,并逐漸走向虛化。在二元君主制的體制下,原本專屬于專制王權的行政與司法權開始流向議會、內閣和法院,此時的君主仍掌握著相當大的政治行政實權。19世紀開始,隨著選舉改革法、國會法等一系列代表了資產階級普遍利益的法律頒布,最終使英國以二元君主制為核心的王權制度向議會君主立憲制的王權制度發展,原屬君主的政治行政實權幾乎全部轉入議會和內閣,君主成為“虛位的國家元首”。由于國王(或女王)需要代表英國參與多數禮儀性活動,因此在現代英國的政治中,國王(或女王)更多地成為一種代表國家形象的符號性人物。
優雅的王室貴族氣質與嚴肅的國家責任感是英國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帶給英國與世界的整體形象。與其他英國王室成員因婚姻家庭等問題引起的非議相比,女王本人除了在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時與其他王室成員均未參與公眾的悼念活動而受到“冷漠”的指責外,其他時候則較少引起爭議,并受到了英國人民的愛戴以及許多世界主要國家領導人的尊敬。民眾贊賞女王多年以來一直恪守登基時為英國國民服務的諾言,在他們心目中,女王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英國,她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統一團結的英國,更是一種對英國傳統貴族精神的延續,即節制的權力欲望、對國家社會的擔當與獨立的人格。對于英國民眾而言,這位高貴的女王是親民而與時俱進的,她并非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是以高貴的姿態代表了英國傳統精神與信仰的國家符號。優雅與勤政是大家給予她的一貫評價,女王更是成為了他國民眾了解英國歷史與氣質的一個形象窗口。伊麗莎白二世常年遠離喧囂的大眾媒體,這使得女王在公開的形象背后亦透露著一絲獨立與神秘,她以獨特的魅力復活了君主日漸衰弱的形象,為王室的存續奠定了民眾的社會心理基礎。
昔日帝國的精神支撐
盡管現代君主立憲制度限制了王權的實施,使國王(或女王)這一國家元首作為象征性標識而存在,然而,英國國民心中依然普遍存在濃重的“王室情節”或“女王情節”,除了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個人的尊崇外,英國民眾更渴望通過女王這一符號維系自身的大國精神寄托。
一直以來,英國君主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帝國繁榮的象征,君主的登基、加冕、婚喪、壽辰等均被視為全國性的節日,君主代表國家進行重要的對外禮儀交往,《天佑女王》被定為英國的國歌,統一和團結的聯合王國曾有輝煌的歷史。然而,如今的英國面臨著蘇格蘭地區企圖分裂的現實困境,這無疑為英國政府與國民蒙上了現實的心理陰影。民眾記憶中盛極幾個世紀的大英帝國是團結統一的,出于對英國重新強盛的期盼,國民需要一個象征性人物肩負起這樣一種社會期待,這便是女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公開表示支持英格蘭與蘇格蘭繼續保持統一,女王的公開表態對民眾無疑是一種有力的精神鼓舞。昔日繁華鑄就了大英帝國在世界近現代史上不可替代的光榮地位,作為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即使在國力日漸衰落時目睹了世界上新興力量的日益崛起,傳統的貴族精神與強國心理仍使英國社會彌漫著一種難以割斷的帝國情懷。
作為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女王是聯系英國與英聯邦各個成員國不可缺少的紐帶,這些一度代表了“日不落帝國”全球霸權的國家同樣是英國民眾帝國情懷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來,一些英聯邦國家的共和主義運動日漸高漲,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保持英國與英聯邦國家的傳統關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登基后的女王成為了第一位訪問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斐濟的英國君主,并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女王的這些行為無疑增強了英國民眾的國家信心,使英國社會對國家影響力的重塑充滿了期待。在傳統精神與歷史輝煌的共同作用下,在今天的英國,女王的精神象征意義已不可取代,從某種程度上看,這種象征意義在英國仍將長久延續。然而,這種精神力量究竟能否重新開啟英國的大國之路,能否使昔日的帝國重現輝煌,仍然需要時間與歷史的檢驗。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