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厚信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作為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對于培養優秀的中學語文師資具有重要作用。學分制下,由于學年制思想觀念、管理制度和客觀條件等的障礙性因素制約,致使高師院校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實效性不強。本文設想從更新教學觀念、改進課堂教學,注重過程評價、完善教學評價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強化課外輔導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四個方面來增強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實效性,以實現大學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有效互動。
關鍵詞 學分制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實效性
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其重要性毋容置疑。高師院校主要培養能夠進行學科教學和教學研究的基礎教育師資,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必須要與基礎語文師資的需求相適應。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學語文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形勢要求高師院校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必須做出大膽改革以提高課程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擔負起培養優秀中學語文師資的重任。但遺憾的是多年來高師院校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學分制下,中國古代文學史等傳統專業主干課教學時數被大幅縮減,當代大學生群體學習興趣、習慣和方法呈現新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積極創新和加強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方式方法,探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易于接受、豐富有效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1 當前高師院校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實效性的障礙性因素
1.1 思想觀念層面
長期以來,學年制以教師為中心的體制和觀念不會短時間內消失。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在學年制下長期形成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根深蒂固。一方面,學生一直習慣于被動的聽講,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也習慣于以教材為中心從頭講到尾,導致學生對教師依賴性過強,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另一方面,對于學分制改革,大多數學生思想準備不足,自主學習重視不夠,加之導師制不完善,學生缺乏必要的學習指導,學習受挫感明顯。任課教師也往往面對學分制下課時大量的縮減而教學內容無法完成的困難,或持觀望態度,或教學投入不足,或教學內容調整不及時,學分制下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觀念的轉換、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教學方法實踐尚未成熟,課程教學實效性難以呈現。
1.2 管理制度層面
(1)教學計劃的重新修訂帶來的新問題。學分制改革后,課程學時大幅縮減,面對厚厚的四本文學史課本和六本作品選共十本書,教師往往簡單刪減課程內容趕進度,或對某些知識點蜻蜓點水,或駕輕就熟,或缺乏重點浮光掠影式的講述,由于課時緊張,教師很少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師生的互動更加稀缺,直接導致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同時,中國古代文學史課時大幅度減少,理應相應開設更多的諸如“詩騷研究”、“先秦散文研究”、“唐詩宋詞研究”、“紅樓夢研究”等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等形式來彌補這一不足,但高校的選修課程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學四年級,這正是學生外出實習、創作畢業論文、考研和找工作等高峰時期,學生選課不上課或者長期缺課的現象非常普遍,專題學術講座高年級學生又很少參加,這使得古代文學史上無法學到的內容,在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中仍然得不到有效而全面的補充。
(2)課程評價方式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課程考核和檢測手段簡單延續學年制,突出表現為教考不分離、考試考筆記、學生臨考背筆記和ppt以應付考試的現象,而且往往還是一紙考試定終身,對學生平時作業完成、學期小論文和作品閱讀欣賞能力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尤其缺乏對學生課外專業實踐能力的追蹤考查,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評價,評價結果和學生的實際學養存在明顯差距。
(3)高師院校教育與基礎教育缺乏有意義的鏈接。“新課改要求教師不但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還要有先進的語文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還要具備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彰顯語文魅力的能力及適應新的教學手段技術的能力。”①基礎教育改革形勢迫切需要高師院校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但現實中大學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不暢,缺乏有意義的鏈接,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等傳統優勢學科往往過于強調學術性,忽視高師院校課程培養目標,與基礎教育互動機制的缺乏,導致課程教學中“師范”性體現過少,影響了師范生專業技能優勢和特點的充分發揮。
1.3 客觀條件層面
(1)教學資源相對緊張。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數快速增長與教學投入不足的矛盾在大多數高師院校表現更為突出。特別是學分制下,學生學習自主性增強,學校圖書館藏資源不足,自學場所緊張,學生活動無固定場所,學生自主學習條件多不具備。加之多校區辦學,教學資源更加緊張,師生比過高,大班合班上課現象普遍,教學資源的短板對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影響巨大。
(2)教師教改投入不足。對于古代文學史教學而言,教師的教學觀念的變革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其他教學環節改革的原動力。②新引進的中青年教師,雖然大多擁有高學歷,但缺乏師范院校教育背景,科研意識強而教改意識弱,“照本宣課”、“照屏宣科”現象嚴重,尚未由教“書”向教“學”轉變。年齡較大的教師受“坐而論道”觀點的影響,往往固守傳統教學方法,或多或少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傾向,尤其是忽視教學新方法的應用,缺乏現代氣息。這樣的古代文學史課程當然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更何談教學實效性。
(3)學生群體的新變化。信息時代下,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學習習慣、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呈現多元性。學生中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電子書籍占據紙質經典閱讀、視聽直觀形象壓倒想象感悟能力、娛樂化傾向消解理論探討、網絡搜索取代記憶背誦的趨勢。學生學習目的更加明確而且功利,熱衷于各種“考證”、“考級”,更加關注眼前利益的得失。學生群體的這種變化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學風,無疑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實效性產生障礙。
2 增強高師院校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2.1 更新教學觀念,改進課堂教學
(1)改革教學模式以傳承文化精髓。以文學史為綱,以作品選為中心,以專題教學為重點,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而建立諸如主題教學、比較教學、案例教學等多元的授課方式,同時要輔以背誦與模仿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學的體悟能力。“這門課程不應被當成‘史或‘論來講解,而應重點講授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多讀和細讀經典文學原著。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中國文學的藝術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典雅的氣質與高尚的情趣,并進一步體悟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③
(2)運用比較教學開闊學生思路。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采取縱橫比較法。可以是同時代幾個作家之間,幾個作品之間的橫向比較,也可以是不同時代作家的作品風格縱向比,還可以采取中外比較、正反比較、同材比較、同題比較、同法比較等。④通過比較,幫助學生找出共性與個性,既呈現了文學史發展特征,又深化學生對文學現象中源流承繼關系的思考,對文學史和文學作品重難點的把握和理解也至關重要。
(3)認真貫徹“教學相長”原則和“啟發式”教學,課堂教學中千方百計激勵學生多提問,在預習、聽課、復習、做作業和閱讀參考書中要求學生認真思考,提出問題,堅持把提問作為對專業考查的重點,在平時成績中給予體現。適當組織課堂討論,每學期安排一二次有針對性的分組討論或主題討論,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講授模式,切實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4)要進一步完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盡量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減少板書內容和不必要的知識闡釋,實現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發揮好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充分利用音像資料和教學軟件優勢增強文學作品的形象性、生動性,將文學作品中比較抽象、理性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直觀感知,增強課堂教學的現代氣息。
2.2 注重過程評價,完善課程評價模式
學年制下的課程評價主要來源于課堂,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出勤和回答問題、學期論文等情況確定平時成績,根據期末閉卷筆試來確定卷面成績,最終根據“三七開”折和課程成績。學分制下教師過分依賴學生結果評價,課堂教學中忽視或者根本無精力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平時成績的評定隨意而且存在較大誤差,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通過一次考試也很難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所以,一方面要在過程評價上下功夫。有必要改變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的折合比例,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溝通課堂內外,鼓勵學生利用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質量來確定其平時成績。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隨堂完成一篇字數不等的課堂感想,將現場的課堂互動轉化課后的文字交流。另一方面要在課程考試上下功夫。要實現教考分離,增加文學感知能力、鑒賞能力測試比重,實施開卷口試、論文答辯等多元評價模式,注重考試結果分析,增強課程評價效度。
2.3 突出學生主體,強化課外輔導
(1)傳承與創新并重,強化專業能力訓練。古人云,“熟能生巧”。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所以《三國志·魏書》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更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訓,針對師范生,要在深入調研基礎教育對優秀師資要求的基礎上,開列出《中國古代文學必讀書目》,將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作為課程教學不可卻少的環節。鼓勵多寫作,在寫作促使思想深化、細化、條理化。強化分析評說,激發學生創新靈感。“讀、寫、評”應該貫穿古代文學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應該加強和引導學生對詩詞曲賦、戲劇和小說等文體進行創作訓練,避免只講不練,忽視實踐環節。
(2)發揮網絡優勢,拓展傳統意義上的第二課堂。教師利用課程教學平臺、博客、在線論壇和QQ群等網絡平臺,設置相關古代文學專題,上傳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建立古代文學的經典文學資料庫,通過學生留言發帖、發表讀書筆記、相關專題討論等形式進行師生互動,將課堂上難以實現的教學任務轉移到課外完成,有效緩解“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
(3)指導文學興趣小組活動。利用學生會和文學社團,指導學生的課外專業實踐活動,通過“未來教師”職業技能大賽、經典誦讀、文學沙龍、話劇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專業學習的空間和途徑。教師擬出課題,鼓勵同學選做,更鼓勵同學做自選題,因材施教,不斷培養學生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
2.4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圍繞教學來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學。教師應根據教學確定科研方向或根據科研方向選擇教學任務,這樣教學與科研才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堅持“論題”式教學,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培養學生參與學科研究的積極性,使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充分自主地選擇學術研究的方向和課題,定期舉辦課題研究培訓班,加強學生文學研究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與分析能力,延伸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改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