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堯
摘要: 中小學校是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宣傳和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中小學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和諧的校園文化對于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精神陶冶與精神培育的過程,而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反映出來的精神、觀念正是其核心,因此,歷史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作用重大。初中教師應根據本學科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對校園文化建設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育人功能校園文化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新時代的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
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地方,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校園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通過校園環境、學校的規章制度、師生的日常言行舉止、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體現出來。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而歷史學科是一門以探索過去人類社會的現象和規律為內容的學科,歷史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它是以人類文化的豐厚營養來促使人(學生)的智能、情感與人格不斷得到發展、完善和升華,以促進人的生命整體不斷獲得發展為根本追求的學科教育。歷史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精神陶冶與精神培育的過程,而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反映出來的精神、觀念正是其核心,因此,歷史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作用重大。初中教師應根據本學科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
一、樹立課程目標意識,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有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必須首先樹立課程目標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形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可見,在新課程初中歷史教學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是統一的,同時,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成為歷史課程教學的血肉和歷史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體現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
各學科標準中都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列入課程改革目標,要求教師關注它,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怎樣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呢?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影響學習主體,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大量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是教師們對學生進行育人教育的生動素材。
1.歷史教學有助于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弘揚民族精神,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挺身而出,不惜以身報國的仁人志士比比皆是,如屈原自沉汨羅江,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還有精忠報國的岳飛,發出肺腑之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無數為新中國誕生而捐軀的共產黨人,他們都充分體現了雄渾精深的民族之魂和愛國主義情感。另外,新中國成立之初,不少海外學子紛紛回國,比如錢學森,面對美國的威逼利誘,毫不心動,決然回到祖國,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報效祖國的信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加強這方面素材的應用,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自覺地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同民族的命運自覺相連,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緊相連,進而迸發出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2.歷史教學能指導和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使他們明確是非真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歷史學科是偏重于精神方面功能的一門學科,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信仰、觀念、精神、智慧和思維能力上,讓他們學會做人,怎樣做人,即怎樣才能做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負、有精神、有道德、有紀律、有修養、有合作意識的人。歷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的為人立世,也是一些青少年學生仿效的榜樣,所以歷史教學對他們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的周恩來,都是青少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仿效的榜樣。又比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司馬遷,或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都是影響青少年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取向的重要參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這方面的引導,將有利于學生領悟人生的真諦。
3.歷史教學有利于對學生進行道德紀律的思想教育。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禮儀聞名于世,“知書識禮”“尊師愛友”是傳統的美德,這類事例在歷史上不勝枚舉。“知書識禮”如“虛席以待”、“三顧茅廬”,“尊師愛友”如“程門立雪”,等等。這些豐富的歷史素材,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在課堂上娓娓道來,是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熏陶。
4.歷史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現實意識,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
歷史是過去,不可能重演和實驗,但歷史和現實密不可分。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是正在譜寫著的歷史,了解昨天,有助于認識今天,把握明天。如在學習經濟中心南移的原因中,除戰爭因素外,還有由于人類過度開發,破壞森林而導致環境惡化的人為因素。以史為鑒,聯系當今西部大開發的實際,在發展經濟時環保必須先行,各級政府實施某個項目必須考慮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問題。歷史教學同時要結合國內外許多熱點問題進行,如“三農”問題、醫保問題、教育公平問題、臺灣問題、以巴問題、美國干涉他國的人權問題等。論從史出,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歷史、觀察社會的能力,從而把握歷史前進方向,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強調與現實生活密切結合,在課堂中加強其育人功能,能更好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教育內涵,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也能為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