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英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大眾傳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辯證地分析多媒體教學與歷史教學進行整合的利與弊,并提出具體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 大眾傳媒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大眾傳媒是大眾傳播媒介的簡稱,當代大眾傳播媒介有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印刷媒介包括報紙、雜志等;電子媒介有廣播、影視、互聯網絡等。從教學上來看,大眾傳媒作為一種教育載體,以其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形象地展現教學內容,彌補傳統教學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獲取新知識。
一、印刷媒介對歷史教學的促進作用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設置了九個學習模塊和六個選修模塊,以專題式和中外歷史合編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新體系。高中歷史教學重點在于解讀歷史概念、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相關歷史問題的原因及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對于歷史教師而言,查找歷史資料十分重要,因此反映某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的報紙雜志作為一種歷史資料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適合師生課外使用的報紙雜志更是多種多樣,如雜志《人物》、《環球》等,這些能夠與課堂教學形成互補,進一步深化所學內容,拓寬師生的視野,而像《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之類的雜志更是深受到一線教師的歡迎,其中有各地教師對于歷史課改進展的分析,課改出現的問題,相應的解決對策,以及教學上的指導,是很好的教學參考。
二、電子媒介對歷史教學的促進
歷史教學與大眾傳媒的結合,迎合了歷史學科的特性。多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大眾傳媒廣泛應用于歷史的實際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課堂教學多媒體課件的廣泛使用。歷史學科的重要特征是歷史無法再現和重演。但信息技術應用可以使學生快速、便捷地看到大量與歷史內容相關的音像、圖片等材料,最大限度復原歷史的原貌,“再現”歷史過程,提高學習興趣,激發熱情。歷史學科跨越古今,信息廣博,但教材編寫相對簡單,歷史教師往往感覺力不從心,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將大量的課外資料引入到教學中,以彌補課內知識的不足。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多媒體教學打破了“一書、一板、一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節省了時間,擴大了教學容量,加快了課堂節奏課堂容量。
多媒體課件不能僅僅是書本的搬家、講稿的翻版。教師首先要切實提高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在選取材料時,要堅持寧精勿濫的原則,控制傳遞信息的量。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高密度和大容量,拼命地搜集和堆積資料,一堂課下來,教學內容可謂豐富,但重難點沒有突破,拼命追求大容量卻導致了低效益。
教師制作課件要采取靈活的方式,不可以千篇一律。歷史教師除了會使用PowerPoint外,還應使用Photoshop,Flash,FrontPage等實用軟件,因為PowerPoint只能進行靜態的演示,而無法將教師自身的教學設計動態化。靈活應用多種教學軟件,可以幫助歷史教師更加游刃有余地整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內容。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固然有著常規教學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一定要堅持好適度的原則,避免走入形式主義的誤區。課件只是教學的輔助,不能替代教師主導課堂,泛濫的教學輔助資源反而會喧賓奪主,沖淡課程重點。一節課如果全部被課件取而代之,影視剪輯、五彩紛呈的表格和圖解雖滿足了學生視覺的享受,調動了學生的興奮點,活躍了課堂氣氛,但隨之也淡化了課堂的嚴肅性與整合性。再說濫用多媒體課件,讓過度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音頻視頻,艷麗的色彩同時刺激學生的眼球,一堂課下來,學生往往或興奮過度或疲勞不堪。因此,在進行多媒體課件演示的同時,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理解消化和做好筆記,適當的時候還應及時對演示的內容進行調整。
在課堂有限的空間內,多媒體課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越復雜越好,效果不明顯的應干脆不用或少用。過多過濫就會喧賓奪主,費時費力,而且會嚴重削弱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多媒體課件在一節課的使用比例應不超過20%,40分鐘不超過10分鐘。要根據教學需要呈現多媒體。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而課件的內容是教師事先按照教學目標有選擇有重點設計好的,所有的內容都是預先設定好的程序,教師充當電腦放映員和人工解說員,學生則被動地跟著幻燈片,這種點對點式的線性傳播方式破壞了課堂的交互性,學生成了信息的堆積者,大量的直觀內容蜂擁而至,使學生來不及思考,喪失了思辨的能力,學生探索的能力未能得以有效的釋放,因此,課堂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師生互動、對話。
2.影視作品的大量使用。歷史影視作品能夠拓寬師生的知識面,加強他們對歷史問題的認識。一些優秀的傳媒作品不僅僅能夠為課堂提供豐富的影音資料,同時也是一種獨立的歷史課外學習途徑。運用歷史影視作品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提前準備好,教師要先試看、預看,要精心選擇能夠幫助實現歷史教學目標的影視片段,這些被剪輯或壓縮的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的片斷,容易造成影視情節的急劇變化和跳躍,使學生理解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合理解釋,使情節前后連貫。不能用所收集的影視作品而對學生進行“電灌”,使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由于影視作品主要通過人物和情節來實現主題,是直觀化、表面化的陳述,如果缺乏相應的時間進行思考,則無疑會影響教學的質量。有學者認為組織課堂影視教學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為宜。影視作品走進課堂,如果沒能夠把握住尺度和分寸,難免就會有喧賓奪主之嫌,甚至很有可能造成學生過度興奮,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從而偏離了課堂的軌道。
在人文精神教育上,歷史影視作品與文字歷史相比具有更大的優越性,能讓學生形成直觀印象。影視作品不僅能輔助歷史教學,而且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確立,都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歷史影視作品本身也存在給學生帶來垃圾信息,傳播虛假歷史等不足,要杜絕垃圾內容依附大眾傳媒毒害學生,近幾年描寫帝王將相,后宮嬪妃的宮廷斗爭的宮廷劇日益升溫,有些編劇、導演歷史責任感淪喪,為了滿足部分消費者低俗的需求,粗制濫造,隨意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高中學生由于沒有進行過專業性的史學研究,很難甄別歷史真偽,一些熱播的商業化的歷史劇進入他們的歷史知識構成當中,其后果不堪設想。面對大眾傳媒,歷史教學絕不能拒之千里。但是,歷史教師要本著對教學、學生、傳媒負責的態度,對良莠不齊的傳媒資源自行過濾,整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鑒別優劣,有選擇性地參考、應用和借鑒。
影視作品播放要處理好課堂和課外的時間關系,一些教師利用上課時間放映一些緊扣歷史教材內容的歷史影視片段,學生們往往會意猶未盡,多數學生希望安排在晚自習或者下午自習課或課外活動時間繼續播放。高中生課業負擔重,往往無法觀看大型的歷史連續劇,教師也不能過多占用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因此要有計劃地適當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優秀的電影,如《甲午風云》《大決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