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軍
摘要: 探究式教學,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切身體會。其目的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終身發展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使用新大綱新教材教學的要求,是學生不斷發展的需要。探究性教學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創造性等特征。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自主探究能力培養方法
新的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使物理教學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課本的核心物理內容大都以科學探究的形式展開,充分體現“科學探究過程”的課程新理念,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的落實,更要關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主要過程,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科學探究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為了使初學物理的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體驗探究的樂趣,教學中可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思路進行。先向學生展示探究,到讓學生模仿探究,最后才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例如,八年級物理第一章的“嘗試科學探究”,“探究擺的奧秘”,向學生展示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次探究,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對科學探究有一個初步認識,逐步掌握科學探究過程的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這七個環節,學會在探究全過程中與同學交流與合作。轉變學生被動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由學生自主地獲取科學知識,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讓學生在理解中記憶,在理解后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問題,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知識的重要,知識的作用,從而產生掌握物理知識愿望。
二、提高興趣,激發探究欲望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己感覺有趣味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會主動、積極去認識、去動手探究,不找到答案就不罷休。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要把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如在學習八年級物理第二章第一節“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時,提前一天布置學生收集“木片、梳子、鈴鐺、橡皮筋、哨子、小搖鼓”等物件并帶來學校課堂用。在課堂上,先提問:“人靠什么發聲?”有些嘴快的學生回答:“靠嘴啊!”接著又問:“那鼓沒有嘴,為什么也能發聲?”這時同學們發出一片笑聲。笑聲過后,同學們想:“是啊!沒有嘴為什么也能發聲呢?”帶著問題,我讓同學們用敲、拔、吹、彈、搖、拍等方法,使物體發出聲音,讓學生感受“聲音的世界”,由“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導入,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學習活動,然后引導學生進入物理學習,由老師演示:敲擊音叉,將叉股插入水中這一實驗,學生會聽到音叉發出聲音,看到發出聲音的音叉在水中會濺起無數水花,聲音停止,水花消失,然后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通過看、聽、摸,動手做各種發聲實驗,再與同學交流,老師點撥,自然就會得出物理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了解這一規律后,引導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如讓學生用手摸自己講話時的喉嚨振動,觀察和解釋蚊子發聲現象等,讓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
三、善于制造探究的氛圍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活動,使他們在科學探究中去體驗、去學習、去感悟。從而真正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學習“探究汽化的另一種方式——沸騰”一節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有沒有看過沸騰現象?你能描述一下沸騰現象嗎?由于對沸騰缺少細致的觀察,同學們只會講一些表面現象,如沸騰時會有很多“白氣”產生,會有聲響,鍋蓋會跳動等這些。老師再問:水沸騰過程中溫度會不會升高?水內部有什么變化?怎樣才能使沸騰繼續進行?沸騰時加猛火,水的溫度會不會高一點?這些問題學生就回答不上來了。這時學生會意識到日常生活中自認為熟悉的沸騰現象中,其實也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這就可以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得出:要進一步了解沸騰現象,還必須通過實驗來探究,探究的三個重點:一是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二是氣泡的生成和變化;三是停止加熱,水還能否沸騰。以四人為一小組,讓學生制訂計劃和設計好實驗,明確實驗目的后,學生可以自己選取實驗器材:燒杯、水、溫度計、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火柴、鐘表等。選好器材后,實驗小組可以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各成員間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每個成員都要對沸騰的現象認真觀察。教師巡視其間,及時解決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發現學生操作的錯誤及時糾正(強調實驗時要安全操作,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做完實驗后,小組再進行分析與論證,通過交流與合作得出探究的結論:1.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2.沸騰過程中,水要不斷吸熱,停止加熱,沸騰停止;3.液體的溫度保持不變,即使用猛火加熱,液體的溫度也不會變;4.沸騰過程中液體內部會產生大量的氣泡、氣泡上升、變大,在液面爆裂開來,產生聲響。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所獲得的知識,一定會比由老師講授的方式所獲得的有質的升華,對知識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為了給學生創造更輕松活躍的學習環境,應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方法、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隨時讓學生講出探究的體會,不同的做法,老師要能容忍與眾不同、有獨立見解、有獨創性的學生,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育人氛圍。
四、重視引導,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
學生探究的問題提出后,在進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和分析與論證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自始至終都要做好引導作用,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因為學生笨手笨腳做得慢,出現種種問題,教師就不耐煩,而越俎代庖,把探究課上成演示課。對于剛嘗試探究的學生,教師要采用“引”與“扶”的方式,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現象和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要探究的內容聯系起來,縮小學生的探究范圍與探究難度,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較快地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與發現者,增強科學探究的自信心。為了做好“引”的工作,教師可把已經設計好的實驗,可以是完全正確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是正確、錯誤兼備的方案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設計原理,進行正確的探究判斷。如在學習“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提出可能的因素(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與實驗方案,但故意不點明要采取控制變量法,讓學生自行判斷、分析、實驗。“扶”是為了“放”,最后,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做,在出示觀察對象,提供實驗材料后,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如在學習:“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時,怎樣保持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而改變壓力?又如何保持壓力不變,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然后讓學生自己大膽進行探究,體驗探究的全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物理教學中,教師重視引導,重視幫扶,教給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方法,真正起到了“授之以漁”的作用。
五、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探究能力
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相當密切,教學中要學會將學生的探究視點從物理引導到社會,通過展開廣泛的社會調查及其他學習活動,切實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材中信息瀏覽、STS、課外活動等都是將探究的焦點引導到生活中的,例如:管樂器和弦樂器、制作針孔照相機、熱島效應原理、蔬菜水果怎樣保鮮、電冰箱的制冷原理等,都離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當近。教學之余,按照新課標要求,布置學生利用生活經歷來探究新知識,實踐新知識,例如:在講到“全球變暖”時,要求對所在地區的“熱島效應”進行調查研究,寫出報告,再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改善生活環境的建議。在學習“眼睛與光學儀器”后,要求學生調查本班有多少人患近視眼,討論引起近視的原因,提出預防矯正近視眼的方案,跟同學進行交流。
當然,科學探究式學習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形式多種多樣,百花齊放。我們通過不斷嘗試,從學生學習的每一個方面展開探究活動,一方面可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科學思想和精神,經歷發現科學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終身發展夯實基礎。探究式教學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被列入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中,作為必須實施的內容要求。作為戰斗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沿的初中物理教師,我們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不斷深入地開展探究式教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育部.初中物理教學大綱(試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