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王江燕 劉忠富
摘要: 任職教育在現代軍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軍校尤其是裝備院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部分。在任職教育中,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學對象由以高中畢業生為主轉變為以各種崗前受訓人員為主,層次多,基礎參差不齊,教學目標由基礎教育學歷教育轉向技能教育崗前教育,由此,原來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與任職教育不相適應。本文對任職教育過程中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變化和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與應對策略。
關鍵詞: 軍校任職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軍校教育思路的轉變,任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顯。軍隊任職教育有著以下四個特點: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培養目的的針對性,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以及受訓學制的靈活性。從任職教育學員的特點出發,找準目前任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通過改進教學中各個環節,提高任職教學的質量,已成為任職教育待研究和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目前任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軍隊院校的任職教育與以前的學歷教育相比,不論是教學方法、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對象,都有很大不同,這些是制約軍隊任職教育的主要問題[1]。
(一)學員基礎總體相對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
參加任職教育的學員結構比較復雜,主要包括4+1(地方大學生)學員,2+2(兩年基礎課,兩年專業課的本科學員)、2+1(兩年文化課,一年實習課的大專學員)學員,學兵,以及部隊來學院進修的同志。4+1學員文化知識水平較高,學習能力相對較,但是對部隊情況和武器裝備了解較少,甚至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他們在大學期間所學專業與部隊工作差距較大;2+2、2+1學員對部隊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但是文化基礎相對較弱,學習起來也較為吃力,部分從部隊來校進修的同志對裝備及維護比較熟悉,但存在所學專業與以前從事的專業不一樣的問題;學兵的實際文化層次差距很大,從初中到本科畢業各個層次都有,但總體來說,基礎比較弱,對部隊和武器裝備也不了解;部隊來學院進修的同志對部隊和裝備都很了解,比如干部班學員的文化基礎和專業水平都較好。學員的素質良莠不齊,且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也不相同,使得裝備課的教學尤為復雜。總體來說各種因素導致學員對于任職教育而言基礎較為薄弱,而所學習的裝備原理及維護原理又較為復雜,因而學員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畏難情緒嚴重。
(二)教學內容相對落后,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
高水平的任職教育必須以高質量的學科為支撐,應把提高學院教學質量與培養學員崗位任職能力有機統一起來,要求培養的學員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當前,通過幾年的教育實踐,院校任職教育總結了一些經驗,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我們的實踐教學環節還較為薄弱,同時院校教學內容相對于部隊裝備的更新換代仍有滯后。所以,在教學體系和實踐性教學方法上還應不斷創新,應進一步圍繞中心任務,貼緊部隊實際,緊跟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對培訓內容進行細化,對學科專業進行精琢,突出實踐性教學方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增強實踐性,強化整體性,全面提高學員崗位任職能力。
(三)考核不能真實地反映任職教育的目標和質量水平。[2]
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目前我們在教學考核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在考試的內容上,裝備教學以筆試為主,而對于任職教育中較為重要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比較薄弱;在考試的深度上,主要是停留在考查學員“是什么”的層面上,而對于“為什么”層面上的考查較少;在考試的覆蓋范圍上,僅僅是教員課堂上所教授內容的重復,而缺乏創新和應用,使得學員的思維發展受限。
(四)教學形式呆板。
在現在的任職教育中多多少少殘留了以前學歷教育時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灌輸式過多,參與式過少。
現在一門課滿堂灌、堂堂灌、從頭到尾灌到底的現象很普遍,在課堂這個舞臺上,教員是演員,學員是觀眾。學員被動聽課,訓練的是求同思維,其求異性思維被大大地壓抑。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改變教員與學員的角色,多設計一些提問和討論,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
2.結論型過多,問題型過少。
在裝備課的授課過程當中,教員告訴學員的內容以“是什么”居多,而“為什么”較少。教員教給學員的都是定論,啟發學員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不夠。創新意識首先從問題中來。學員帶著問題走進了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了課堂,這個教學就是成功的。
3.封閉式過多,發散式過少。
現在學員上課以教材為主,上課就是冰冷的設備、枯燥的參數和機械的操作,學員既陌生又提不起興趣。學員不應該只有教材,還需要通過教員將鮮活的部隊工作情況展現出來,讓沒有從事過裝備維護的學員不僅學習設備,而且了解以后的工作;不僅知道工作要怎樣做,而且知道以前不這樣做會出現什么問題,讓學員從教材中解脫出來。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目前任職教育存在的這些問題制約著其發展,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或采取相應的對策才能提高任職教育的教學質量,使其更進一步。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任職教育的特點,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
提高學員學習的能動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從學員方面來看,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教員首先要做好行教聯系,了解學員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因情施教。
從授課方式入手,可以采用適應授課對象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如,在授課方法上,可以實施導入式教學,在必要的課堂知識的基礎上,著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引導他們從外界積極獲取信息,在查閱資料中運用和掌握快速捕捉知識、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二)根據需要及學員特點,合理設計實踐性教學。
目前實踐性教學存在著內容不明確,隨意性大,特色不明顯,實踐性教學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有些實踐性教學對于國防生學員、士官學員甚至學兵都一個樣,在內容和體系上區別不明顯。應把提高實踐性教學與培養學員崗位任職能力有機統一起來,要求培養的學員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完善培訓目標,實現實踐教學的系統性院校任職教育實踐性教學,將培養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置于突出位置,將實踐性教學內容融入教學大綱、計劃及培養方案中,合理制定提高任職能力的階段性目標,增強崗位任職能力培養的系統性,使之成為教員組織教學的依據。其次要優化實踐性教學結構的設計,實現專業教學的延續性。由于任職教育的教學時間相對較短,因而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增加實踐性強的課程,明確規定實踐性教學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將所學知識進行升華,提高專業技能。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實現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與案例研究、想定作業等內容與所學知識相互照應,有機融合,并具有延續性,使教學結構趨于合理,內容得到優化。實踐性教學具有較強的專業指向性,必須以強化專業教學需要的系統理論作為前提,以保證學員分析問題從科學的角度入手。
(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質量。
針對裝備的任職教學必須針對任職教育學員的特點,靈活采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3]。
1.開展引導式教學。
有些任職教育學員,比如4+1學員有的經過學歷教育,有較好的理論基礎;有的干部班的學員已工作了幾年甚至十幾年,有一定的實踐經驗,領悟能力強。對于理論課程,可廣泛采取引導式教學方式,教員精講,學員在教員指導下自主學習。
2.開展專題式教學。
根據學員層次情況,圍繞新軍事變革和軍事斗爭準備條件下部隊裝備的跨越式發展,緊扣機務部隊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緊扣當前機務部隊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選擇具有典型性、現實性和針對性的題目組織學員進行專題教學,為學員答疑解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3.開展案例式教學。
廣泛搜集部隊實例,采取在講解理論中列舉故障案例、布置故障案例分析題、舉辦專題案例研討會等多種方式進行案例教學,置學員于現實的故障案例中,設身處地地從工作實際出發,討論和剖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見解,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從而提高學員決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員回部隊后,可把在案例式教學中學到的方法直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縮短培訓和實踐的距離。
4.開展研討式教學。
采取隨機研討、專題集中研討的方式,積極開展研討式教學。通過教員的主導作用,提出問題,布置任務、公開討論等步驟,讓學員參與教學,在研究、探討和交流中完成學習,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啟發學員的開拓性、創造性思維。
(四)改進考評方法,發揮考評的導向和評價作用。
1.轉變考試內容,適應崗位任職需要。
考試內容要體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課程目標要求,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崗位對本專業能力的要求,確定學生畢業所應具備的知識、素質和職業能力,制定具體的培養規格,并根據本專業能力的總體要求確立專業各課程所要達到的能力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特別是綜合性、創造性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核,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
2.采用靈活的考試方法,全面考察學員能力。[4]
任職院校考試方式要突出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能只限于筆試,還應采取口試、試驗、參與科研、實際操作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課堂評價也是重要方式,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還可以通過面談、正式作業、項目調查、書面報告、討論問題和寫論文等方式考察和評價學生,全面衡量學生學習的成果。
3.完善考評指標,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
學生應在具有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根據這一精神,建立以能力本位的考核評定體系,通過考試,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任職教育對我軍的發展越發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任職教育,教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必須針對任職教育的特點和要求,找出存在的問題,遵循任職教育的規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評方法等各方面建立起適合任職教育特點和要求的教學體系,努力培養適合部隊需要的新型裝備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小平,顧英.多學科視角下的軍隊院校任職教育研究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5.3:44-46.
[2]靳曉光.高職教育考試改革初探[J].遼寧高職學報,2003.12:27.
[3]劉述通,鮮開林,薛立群.任職教育教員隊伍建設的特點規律新探[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6.12:86-88.
[4]馬硯斌.“研究式教學”:軍事任職教育教學的新思路[J].繼續教育研究,2007.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