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輝
摘要: 在國家努力倡導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改變教育現狀,大力發展以學生的創造性為主要特征的主體性教育。面對教育領域的現實狀況,本文對如何發掘蘊藏巨大創造潛能的學生主體性教育的實現途徑做了探討。學生自由地進行言語表達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只有保證每種方法都能發揮應有的效能,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推進我國的素質教育繼續向前發展。
關鍵詞: 學生主體性發展言語表達主體性
隨著知識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我國在這種全球大背景下,提出了全新的素質教育的理念,鼓勵整個教育系統乃至全社會積極配合,培養具有自主性、創造性的開放型人才,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各種機遇與挑戰。作為蘊藏巨大創造潛能的生力軍——學生,其主體性的發揮對這股能量的發掘起到了重要作用,必須引起人們對其主體性發展的重視,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因為“主體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優秀品質和個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良好發展的綜合表現”。[1]創造性是主體性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主體性發展到什么程度,相應地就有多少創造潛能的迸發。學生主體性教育的開展對于素質教育的實現至關重要。
一、語言賦予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無限自由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語言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的必然的歷史性產物。它的存在、運行和功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和社會性。語言的使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沒有人可以例外。
發展欲旺盛的學生不能沒有語言。語言向學生開啟了自由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扇窗,也喚醒了內在的未可知的自我。內通外達,語言表征著外在表象與內心意象的統一,自由地穿梭在五彩斑斕的世界與充滿好奇的內心之間,建構富于個性的認知結構,在不斷的交流與互動中,創造著學生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語言的作用尤甚。日本學者稱:“以學校為主的教育機構的有計劃的教育,幾乎毫無例外都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的。”[2]“在教育活動中,語言符號系統不僅是學生的認識對象和內容,而且為學生觀念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工具和手段,它充當著學生觀念地掌握客體以及與其他主體進行溝通交流對話的中介。”[3]忽視語言及其應用,學生無自由、無發展,國家的整個教育事業也將步履維艱。
二、語言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關聯
當代法國哲學家本維尼斯特別重視語言同人的思想、行動和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環境的復雜關系。他發現:人的主體性是同他的語言使用緊密相關的。利科在談到本維尼斯的論述理論時說,本維尼斯的論述理論使思想家們更明確地意識到:主體性及其帶時間性的經驗對于語言運用的依賴關系。[4]就是說,學生經驗的持續增長和主體性的發展有賴于語言的完備與應用,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依共榮的關系。在現實中,不是主體在使用語言,恰恰相反,而是語言通過他者的關系網絡控制著主體的形成及其功能的運作,也正是語言的使用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彰顯,創造潛能得以發掘。語言既是具有天然主體性的人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工具,又是將外界信息內化整理的不二選擇。在以語言為中介的內外交互作用下,學生才得以不斷發展成長。
三、言語表達對學生主體性發展的促進
(一)言語表達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的言語表達是一種成于內、形于外的心理訴求,是他們生命意志的自由綻放,也是他們與外界交流、獲得反饋信息、促進自身發展的主要形式。保證言語表達的應有功用,首先要鼓勵學生發表己見,積極與外界交流。鑒于人的主體發展的社會性,言語表達將學生與生俱來的交往本能充分調動起來,在交往中完成自我激勵、自我發展,達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目的。
(二)言語表達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言語表達不只是學生的心理意愿的訴求,更是在此基礎上,獲得外部環境的有效反饋信息,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與心理活動輸導機制,建立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體系,獲得內部心理發展環境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增強與外界信息交流的自信心,敢于表達自己、接受自我,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這一切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三)言語表達有利于發掘學生的創造性。
學生的創造性不在他的內部,它不是先天的,更不在外部世界。學生的創造性只蘊藏在自身與外部社會環境相互交流的邊緣世界,學生在與社會的交往通達中才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言語表達無疑是實現這種交往實踐的不二選擇。學生在言語表達中,內通外達,足以激發出無限創造潛能。
四、以言語表達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途徑
(一)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創造交流平臺,在交流中自省自查、自我完善,在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鑒于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應用自然離不開語言文字。讓學生盡量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規律及表達技巧,無疑會大大提高其溝通交流質量。在此條件下,創造適合他們的交流平臺,在動態的信息交流中,相互批判與提高,不僅能夠提高言語表達能力及表達效果,而且能豐富其情感體驗及交際能力,增強自信心,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對他人與集體的價值,踴躍參與各種活動,不容他人忽視自己的存在。學生爭先恐后表達自己心聲應成為教育目標之一。
(二)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建設,改變教育觀念,練就各項本領,成為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得以不斷提高的有力輔助者。
作為在學生學習階段的重要參與者及主導者,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通過各種途徑增強自身素質,不斷提高這種引導的質量,減少其副作用,維護和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其健康成長,就成為教師不容回避的責任與使命。
(三)尊重和保護學生言語表達的權利,增加學生主動進行言語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言語表達的興趣,優化言語表達環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突破重重條條框框,表其所想,達其所言,視言語表達為學生的一種權利,保證學生的絕對發言權。它不只相對于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而言,包括家長及有關社會組織,三方有義務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多多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優化言語表達環境,讓他們在表達中體驗生命帶給他們的美好體驗,增加他們對言語表達及生活的樂趣。培養優秀的學生,即是創造美好的未來。
當然,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不是某一種具體途徑就可以很好地勝任的。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在實踐中、在與學生交往互動中完善教育素養,總結出更好地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方式方法,推動教育工作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讓學生自由地進行言語表達對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增強其自主性、激發其創造性、彰顯其主體性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個性、完善人格,推進我國素質教育工程的題中之意。這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不容回避,更不應有嗤之以鼻、滿不在乎的表情,而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請多給予一些學生言語表達的機會,他們會給整個社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參考文獻:
[1]王策三.教育主體哲學芻議[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
[2][日]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編.現代教育學基礎[M].鐘啟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95.
[3]張天寶.走向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26.
[4]高宣揚.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上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