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英 劉志成
摘要: 學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與其學業成績有相當大的影響。長期以來,學者們在分析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影響都主要以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作者以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為對象研究此問題。研究證實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經濟條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較顯著的影響,而父母的職業性質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無影響,并在分析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形成影響的原因的基礎上,對高校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高等教育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學業成績
一、前言
學生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而且是家庭的責任。從美國教育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開始,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就指出,學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與其學業成績有相當大的影響之外。科爾曼之后,一大批學者對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影響學業成績進行了研究。除了研究家庭經濟條件對學業成績的影響,還逐漸把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職業等作為變量,引入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函數中。目前大多數研究把父母的職業性質、家庭財富與受教育程度作為決定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的重要因素。
Hanushek發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對其子女的學業成績產出具有顯著的正影響,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孩子的學業成績就越好。學生能力國際評價(PISA)指出,學生家庭的社會和經濟地位高,他們的學業成績也較好。[1]但長期以來,學者們在分析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其學業成績的影響時主要以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幾乎沒有學者專門以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為對象研究此問題。
相比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已經成年,且大部分離開家庭獨自在大學里學習、生活,也更多地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那他們的學業成績是否會因此而不受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的影響呢?如果家庭社會經濟背景會對學生學業成績產生影響,那么又是哪些變量對其學業成績產生了影響呢?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影響幫助學生獲得更高的學業成績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高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
本文主要討論不同家庭社會經濟背景下的高校學生學業成績之間的差異,找出學生學業成績產出與家庭社會經濟背景之間的數量變化關系。調查對象為湖南高校學生,調查內容為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與學業成績兩部分。其中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包括高校學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職業性質與家庭財富三方面。受研究可行性的限制,高校學生學業成績的操作性指標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加權平均分。本研究運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8.0,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來分析高校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各因素是否能影響學業成績。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湖南省隨機選取9所高校,并在每所高校隨機選取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900份問卷,回收810份,回收率為90%;剔除無效問卷,獲有效問卷801份,有效率為89%。調查有效樣本包括我國湖南、廣東等26個省的生源,涵蓋大一至大四四個年級學生共計801人。調查樣本的具體情況見表1。
如表2所示,以學生所有專業課程的加權平均分為學業成績操作性指標。根據學業成績四分位數統計,將學業成績采用三級反應形式分類。成績在82.27以上的學生歸口為好生組,成績在74.95-82.26分的學生歸口為中生組,成績在74.94分以下的學生歸口為后進生組。
1.父母文化程度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本部分的因變量為學業成績,自變量為父母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分為五個層面: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來判定父母文化程度變量對學生學業成績是否產生影響。
Link function:Logit.
a.This parameter is set to zero because it is redundant.
表3給出了參數估計值及其檢驗結果,具體解釋如下。父親學歷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為1.843,是正值,且假設檢驗P值小于0.05。結果表明,與父親學歷為小學的學生相比,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優勢比為exp(0)=1,大專父親的優勢比為exp(0.011)=1.01,高中(中專)父親的優勢比為exp(0.035)= 1.04,即父親學歷為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學生的學業成績是父親為小學學歷的學生的1倍,父親學歷為大專的學生的學業成績是父親為小學學歷的學生的1.01倍,父親學歷為高中(中專)的學業成績是父親為小學學歷的學生的1.04倍,初中學歷的學生成績與父親為小學學歷的學生成績無顯著差異。總之,父親學歷越高,其孩子的學業成績越好,即父親文化程度與學生學業成績呈較顯著的正相關性。
Link function:Logit.
a.This parameter is set to zero because it is redundant.
表4給出了參數估計值及其檢驗結果,假設檢驗P值大于0.05,說明母親文化程度與學生學業成績無顯著的相關性。
2.父母職業性質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本研究的自變量為父母職業性質,其包括兩個層面: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因變量為學業成績,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判定父母職業性質變量對學生學業成績是否產生影響。
a.This parameter is set to zero because it is redundant.
表5給出了參數估計值及其檢驗結果,具體解釋如下。假設檢驗P值大于0.05,說明父親工作性質與學生學業成績無顯著的相關性。
a.This parameter is set to zero because it is redundant.
表6給出了參數估計值及其檢驗結果,具體解釋如下。假設檢驗P值大于0.05,說明母親工作性質與學生學業成績無顯著的相關性。
3.家庭經濟條件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本次研究的自變量為家庭經濟條件變量,主要為家庭人均年收入。主要分為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中高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五個等級。因變量為學業成績,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來判定家庭經濟條件變量對學生學業成績是否產生影響。
a.This parameter is set to zero because it is redundant.
表7給出了參數估計值及其檢驗結果,具體解釋如下。家庭經濟收入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為0.926,是正值,且假設檢驗P值小于0.05。與低收入家庭相比,高收入家庭的優勢比為exp(0.926)=2.52,中高收入家庭的優勢比為exp(2.173)=8.78,即高收入家庭學生成績的優勢比是低收入家庭學生的2.52倍,中高收入家庭學生成績的優勢比是低收入家庭學生成績的8.78倍。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收入對學生學業成績影響較顯著,即家庭經濟條件越好,學生學業成績越好。
三、分析與討論
通過上文的實證調查與分析,本研究初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父母的文化程度對會學生學業成績造成影響。其中,父親的文化程度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顯著的影響,而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則無明顯影響。家庭背景影響中的父親角色差異顯現。父親學歷越高,學生的成績越好。父親學歷影響其孩子學業成績的表達式為:學業成績>學業成績>學業成績>學業成績>學業成績。其中原因主要是高學歷父母的收入一般相對較高,能對孩子的學習提供相對充裕的經濟保障。此外,高學歷的父母通過相對較合理的教養方式,期望水平和家庭氛圍等因素直接對孩子的學習品性及個性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從而促進了孩子學業成績的提高。
第二,父母的職業性質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無影響。不管父母是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對孩子的學業成績都無顯著影響。
第三,家庭經濟條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較顯著的影響。高收入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業成績都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學業成績>學業成績>學業成績,而來自中等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業成績與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業成績沒有明顯差別。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家庭經濟收入多,家庭生活水平高.能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其次,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父母一般會忙于生計,無暇照顧、監管孩子。此外,有學者證實家庭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將有助于人們對優勢教育資源的選擇,而優勢教育資源則有益于人們取得較好的學業成績。[2]
四、建議
本研究證實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會對其學業成績產生影響。那么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促使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高校學生的學業成績產生積極影響。家長方面,家庭背景影響中的父親角色差異已顯現。父親對學生的影響比母親更大一些。應當增加父親在家庭角色中的回歸,防止父親為了工作等而忽視孩子的教育。對于父母離異和家庭變故的家庭,盡量降低此類事件對孩子的影響,更加關心孩子,在心理上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在物質上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一定的保障。學生方面,對于家庭貧困、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等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與困惑應及時調整心態,平時多與同學、教師交流、談心,在必要時主動尋求心理醫生的指導,及時解決心理問題。高校方面,進一步加強學生管理,學生工作要做深、做細,對學生基本信息詳細掌握,并及時獲取學生家庭變化情況。對家庭貧困的學生采取增加勤工助學的崗位、開通心理輔導等措施以提高貧困學生生活條件,培養貧困學生自立、自強、自信的積極心態。對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關心、留心他們的心理變化,適時開導,增強他們的抗打擊能力,對他們的積極心態的形成進行引導。此外,有研究證實,家庭與學校合作會對孩子的學業成績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必要密切家庭與學校間的合作交流,以促進高校學生的學業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占盛麗.從個人和學校視角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啟示.上海教育科研[J],2009.12.10-13.
[2]方長春,風笑天.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義務教育中的階層差異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