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IT外包曾經很簡單,就是人員外包,或者用業內更形象的說法叫“租手和腳”,租個 IT人來幫你干活,而所有人員的面試培訓考核,甚至具體到每天的工作安排,還需要CIO親力親為。就好比租來的新工具,除了不用買保險,其他該操心的一樣都不能少。
外包的初衷,大概主要是快速構建 IT能力和降低成本,但是在這種模式下,CIO發現自己的精力被雜七雜八的事務牽扯,外包的效果似乎已經和當初設想的目標南轅北轍——更不用說中國這個圈子里越來越嚴重的人才亂象了。
是時候對外包的定位和模式重新思考,做出改變了。GE金融亞太區IT外包管理董事朱葉青的觀點,可以為CIO們理解外包課題提供一些借鑒:IT外包的作用不在于成本降低,更在于價值提升。對外包使用模式要從人員外包過渡到注重外包帶來的整體價值。
這也就是管理外包或者“思想外包”的概念。其對服務商最大的要求是對ITIL核心思想的把握和運用,也就是所謂的“PPT”:人員/組織架構(People)、流程(Process)、技術/工具(Tech/Tool)。
人員問題是傳統的勞務輸出型外包最關注的,主要的考量,一是解決IT基礎運維人員流失嚴重,招聘、培訓成本高的問題;二是提升用戶對IT部門服務質量的評價;第三,解決集團公司各自為戰做運維,重復建設造成浪費的問題。
問題在于,僅僅關注人員問題就足夠了嗎?要知道,ITIL落地不僅在于人員到位,甚至也不限于流程設置,更重要的是后續的持續監督完善和改進工作,這是保證ISO標準或者ITIL真正起作用的關鍵所在。
流程也是CIO需要面對的頭等大事。根據Gartner的數據,流程維護成本與人員成本一樣,占到總體運維成本的40%。兩種典型的情況是,要么缺乏事件管理流程,導致有限的運維人員面對大量運維請求時容易變得無序混亂;要么變更、發布流程缺失和不規范,造成很多人為的IT問題。
再說工具。事實上,很多企業在利用IT為業務服務時,尤其是在運維管理中,并沒有使用自動化工具,而是純手工運維,或者是有自動化工具,但沒有得到很好運用。IT運維工具包括監控、診斷優化工具和流程自動化工具。這些工具的應用都將解放不少勞動力,比單純手工做運維的效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謂思想外包或者管理外包,也就是按照ITIL體系(按ISO標準)運行,采取從人員到流程到工具的全方位外包服務。正如老話所說,IT服務管理,是人員流程加工具的組合,而在其背后,是ITIL思想的落地。
IDC中國服務與電信研究部高級市場分析師趙瀟認為, 外包服務能否為客戶帶來真正的價值,關鍵在于和用戶的業務融合度。雖然外包服務的行業差異依然巨大,但未來的發展確有著共同的脈絡,那就是,向更高更深層次應用和更大范圍的趨勢前進。
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的集中化和規范化管理對IT外包提出了新的需求。“思想外包”必將成為被廣泛接受的模式,《IT經理世界》采訪的下面這些先行一步的中國企業的探索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思想外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