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 構建和諧校園是高校的一個重要目標。本文從情感管理這一角度出發,探討了情感管理和和諧校園的關系,情感管理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情感管理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等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 高等院校情感管理和諧校園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高等院校作為全社會文化、教育、人才培養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通過和諧校園建設成為引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到高校,就是要構建和諧的校園,即師生員工相處融洽,校園生活、工作環境、秩序等要素之間的矛盾處于協調穩定的狀態,要做到這一點,學校管理者就要在“情感”上下工夫,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善于進行情感激勵,并以此為紐帶進行正向情感互動,從而起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作用,創造一個相互理解、團結協作、不斷上進的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
一、情感管理的內涵
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摯的情感加強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情感聯系和感情溝通,滿足員工的心理需求,從而形成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的一種現代管理方式。在高校倡導人性化管理的模式下,情感管理作為管理的新形式,日益受到重視。
情感管理的本質是管理主體以先進的管理思想、熱情的服務態度、真摯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營造一種和諧、融洽、團結向上的工作氛圍。它要求管理者能夠因人而異,注重人的內心世界,刺激人的心理需求,充分挖掘人在情感方面內在的因素,從而達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有效管理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情感管理更多的是突出人的精神屬性,注重人的內心世界,是一種雙向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更多地強調管理者要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外部環境,使管理者和管理對象在思想上形成統一、態度上積極向上、情感上達到互動,凝聚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進一步增強,管理更加和諧、融洽,從而達到管理的目標。
二、情感管理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作用
情感管理所產生的績效直接反映在校園人際關系和諧方面。人是建設和諧校園的能動性因素,只有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團結和諧、理解支持的和睦關系,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高度增強,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強大合力,為和諧校園建設提供堅實基礎。形成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加強教師的創新團隊建設,增強干部的團結協作意識。如果不重視人的情感因素,忽視情感凝聚管理的作用,那么,學校必然是人心渙散,沒有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肯定會阻礙學校的發展。
1.淡化行政權力,增強服務意識。淡化權力觀念,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提高行政效能,已經成為一種創新的行政管理理念。高校管理部門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機關,更需要管理主體淡化行政權力職能,增強服務意識,以人為本進行管理。當今高校都相繼出臺一系列人性化的規章制度,以期取得更為顯著的管理效果,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在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并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其原因是只注重行政權力和規章制度的以人為本,忽略了人內心的情感作用,而情感因素會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注入強大的外在因素,彌補現行管理中以人為本管理的不足,從而淡化行政權力,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
2.激發教師的熱情、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高校管理是多因素整合而成的,管理是否科學是否有效,在于它的管理對象中“人”的因素是否積極上進,能否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高校管理中,以其將人作為主要的管理對象,管理中更離不開感情的投入。管理者深入教師的內心世界,通過情感的溝通和交流發現教師的精神需求,使教師的智慧和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培養教師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激發教師的內在潛力和工作熱情,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解決制度管理的剛性和人性化管理之間的沖突,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工作效率。
3.完善學生的人格、情感,促進全面發展。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管理實際上就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學者把情感教育看成一種特殊的獨立的教育形式。通過在教育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情感教育能夠極大地增強大學生的美感、愉悅感和幸福感;加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溝通,促進師生友誼的建立;它還具有認知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
三、應用情感管理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思考
1.營造和諧、融洽、友好的工作氛圍。管理者必須從管理理念上認識到不能依靠權威支配人、強制人。或許這種權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完成既定的目標,可是完成的過程沒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甚至是一直處于壓抑狀態,長期下去必然會使人有逆反心理,且工作效率低下。現代管理藝術以現代管理理念和價值觀念為基礎。英國學者羅杰·福爾克認為,整個管理活動本身就是管理藝術。管理藝術是管理者的素質、能力在管理方法上的具體表現,管理者從管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人的情感和心理進行干預,讓人積極參與,雙向互動。這種管理藝術需要管理者本身具有較好的道德品質、綜合素質和管理經驗,甚至是管理者的個人風格、魅力、修養、情操、品德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微妙的非正式化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主體以個人的高尚品德和熱情態度影響管理客體的心理和行為。管理藝術需要管理者能夠了解和理解管理對象的個體需求,差別化對待不同的個體,滿足個體的需求。特別是在穩定個體情緒方面,不僅需要管理者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較強的控制力和說服力,而且需要管理者有情感融入和耐心指導。
2.創造公平的內部競爭環境。對人的管理其主要思想是理解人、尊重人和依靠人,努力挖掘人這一重要資源。尊重人的核心是客觀評價和充分肯定,這就需要管理者不僅尊重人格和對人的業績進行客觀評價,還要創造公平、公正、和諧的環境和氛圍。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緒、情感在人們的心理生活中起著組織作用,它支配和組織著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工作時需求的滿足度越高,人們完成這項工作的動力越大。因此管理主體應該重新定位這種管理模式,讓人從內心接受并自我管理,在規范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基礎上很好地嵌入情感管理,使制度變得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高校主要職能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其主要依托的是人,強調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有其特殊的模式,管理的鏈條以“人”作為主體貫穿始終,因而情感因素作為人的精神屬性在管理中不容忽視。高校管理主體必須高度重視人這一重要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人蘊藏的能量,讓教師以極大的熱情和創造力投身于工作中,以更好地發揮高校的主要職能。
在高校這個知識分子高度集中的環境中,其管理目標、管理對象與工商企業管理有著較大差別。教師作為特殊的人力資源,他們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需求和情感上的充實,期望自己的尊嚴、地位、名望被人賞識,他們的付出希望得到認可,顯然這種以情感為紐帶的柔性管理方式更適合和滿足這種知識化組織。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體現學校特色的、師生一致認同的思維模式、道德規范、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它是學校創新治校理念的精華。在當今高校中,“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因此要想建設好學校,除了要引進“大師”,蓋好大樓外,還要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用校園文化的精神來約束、規范員工的行為,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讓員工心里始終裝著學校的大目標,團結一致,共同為學校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使學校保持長久競爭力。
總之,情感管理在高校管理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人性化管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才是可貴的,人才的管理是復雜的,只有硬性的規章制度,還不足以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為此,高校在情感上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創建和諧校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顧萍,李福星.淺析情感管理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輕工教育,2008,(4):48-49.
[2]熊偉.情感管理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的應用[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3).
[3]王麗萍.高校人力資源的情感管理[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2).
[4]李文博,周燕.論高校管理中的情感管理[J].高教論壇,2009,(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