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玲 白晉波
摘要我國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的開展和實施方面存在缺陷。而創新教育的培養重點在基礎教育階段,在此階段實施創新教育,能使他們在未來的成長及教育中受益匪淺。 本文通過探析日本中小學創新教育的發展及其特點,從中獲得有利于我國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創新教育基礎教育啟示
1 創新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概況
我國創新教育研究的開展已有很長一段歷史,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一些教育學者就已經開始探索創新教育教學,但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模式化,從這一時期直到解放后的一段時期,創造力都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研究。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造力的開發才終于迎來了大發展。這一階段是我國科技、教育、文化迅速發展的時期,但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由于受當時政治因素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并沒有觸及到教育的本質。因而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基礎教育缺乏創新指導的現實。①
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提出,創新教育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才在我國廣泛開展起來。總體來說,我國的創新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已取得較大的進步。
目前,關于創新教育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把創新教育定義為,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力或創新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另一類則把創新教育定義為,是相對于接受教育或傳統教育而言的一種新型教育。筆者認為,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它不同于傳統教育,是在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礎上,讓學生們獲得充分自由發展的教育。
然而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課堂教學總是以教師在講臺上講授為主,而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時間比較少,缺乏主動參與等,抑制了學生的能力發展,尤其是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了學生今后的再學習和再發展。
2 日本的創新教育的特點
縱觀日本教育史,日本曾先后進行過三次大的教育改革,其中二戰后進行的以個性化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改革,對日本的現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教育界普遍認為,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個性表現又極大的豐富著共性。因此,日本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要求把重視個性原則作為教育最基本、最重要、貫穿始終的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給予教師和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②
那么,日本是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第一,在課程設置方面,一方面壓縮課時,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另一方面,增設了綜合學習課程。“綜合學習”包括合科型、跨學科型、話題型及興趣與愛好型“綜合學習”。這是一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學習課題、制定學習計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查閱、制作、實驗、觀察等的學習方式,而此時的教師只是在一旁起到“支援”的作用。③這就使得學生們在除了學校外的其他場所學習到更多的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同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權,根據各自不同的興趣主動選擇學習內容,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第二,重視實踐和動手能力。比如上數學課時,教師讓學生用自制天平來衡量不同物體的重量;上體育課時,也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擺設器材、自覺地分組活動,就連課堂活動也是由學生自己在事先做好的評價表上填寫不同項目的活動次數和活動的感受。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而不是主導。
第三,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課堂上,個別學生偶爾大聲講話,因事在小范圍內走動都會受到老師的默許。極少有教師批評學生的狀況。而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教師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的情況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④
第四,尊重學生個性及主體性。很多日本小學的課堂都是由學生們自己布置的,學生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的課程。教師在授課時以啟發法等創造性教學方法為主,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
另外,在日本的小學里,充分尊重孩子的隱私權,考試成績不被公開,使他們在人格的形成上有了一個較為寬松平和的大環境。⑤
3 日本創新教育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
首先,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日本的個性化教育,其實是培養每個學生具有獨特個性的教育,尊重個性,尊重自由和培養學生自律與自我負責的精神。這也恰恰體現了創新是以主體意識和能力的發揮為前提的,以個人的充分發展為關鍵。日本十分重視在課堂上及校外培養中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考試、死記硬背。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依舊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的模式,就拿布置作業來說,往往是課后固定的習題與講解,是“死”的知識。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吸取經驗,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上來。
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日本的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強烈好奇心的催動下,才能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主地參與學習,激發創新興趣。所以我們要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好奇心,讓他們學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追根究底的精神。
再次,課程設置廣泛、多樣并聯系實際生活是創新教育的載體。我國目前的課程還存在著單一、與社會現實生活相脫節的狀況。日本的基礎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輕松的玩耍與體驗中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同時發展了創造力和想象力。這樣,孩子們能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才能逐步地發展。
最后,學生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培養推動著創新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創新教育的發展是學生情感以及智力的全面綜合的發展。而他們情感及智力的發展又一定程度上有賴于自我意識的提高。自尊心與自信心屬于自我意識的一部分,一直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所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對創新教育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日本老師的做法,時常關注以及鼓勵學生,不對學生進行言語及行為上的懲罰。對犯錯誤的學生采取寬容的態度,讓學生自己意識到犯錯誤的后果并且下決心改正,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要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指引者和幫手,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思想和經驗來壓制和束縛學生。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思維空間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勇于創新、樂于創新。家長應該與學校形成協調一致的步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社會也要建立新的評價機制,為學生創設創新的氣氛與環境,為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