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鳴
摘要作為站在新思潮和多元文化接觸最前沿的大學生,在經歷時代的變遷、觀念的碰撞后,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深遠的變化。分析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解決當代大學生所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和道德困惑,從而正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每一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要付諸努力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多元文化
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不得不提的是于2007年發表在新華網上的《中國當代大學生的九宗罪》。文章尖銳的批評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
文章羅列了中國當代大學生的九宗罪:罪名一:生活腐化;罪名二:墮落傍款;罪名三:玩物喪志;罪名四:寄生依賴;罪名五:理性的侏儒;罪名六:政治的冷漠與投機;罪名七:學術精神的失落;罪名八:道德素質低下;罪名九:生理與心理缺憾。這九宗“罪”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大眾的共識,雖然學者們通過各種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思想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所存在的功利化、現實化、自我化包括這九宗“罪”所反應出的當代大學生思想現狀必須引起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
1 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的主要因素及其思想表現
(1)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沖擊校園文化。國家目前正處在社會的轉型之中,社會轉型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結構的轉換,它還包括政治、文化、行為規范、信仰等社會諸多方面的結構轉換。其中與大學生思想直接相關的是社會文化的轉型,尤其是核心價值觀念系統的轉變。隨著校園社會化,大學生與轉型期的現實社會接觸面越來越廣,許多不良風氣和思想非常容易的侵襲著我們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大學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隨之改變。
(2)高校的教育培養模式直接并深入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在大學這個與高中相比突然轉變幾乎所有生活、學習方式的環境下,大學生們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間,然而長期重智力輕能力、重科技輕人文的培養模式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可以說是普遍的精神失落,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困惑往往無力自解。有人這樣形容:他們睡懶覺、逃課、上網、打工、談戀愛……但就是不肯認真讀書。臨到考試,他們便毫無羞恥地作弊,其作弊手段完全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紀錄。至于學術論文,他們便四處剽竊、任意拼湊。他們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學術意識,一切為了混一本燙金畢業證,為了找一個出力不多、但報酬豐厚的工作,滿足自己的高級物質生活享受。
(3)網絡化的社會信息傳媒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談及社會文化的轉型,不得不提的是網絡文化。網絡在影響人們的文化心理、思想觀念;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價值選擇。網絡在正面的獲取信息、聯絡通信、娛樂益智等功能的作用下,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其對大學生的影響也非常顯著。大學生迷戀于網絡游戲——“玩物喪志”;大學生沉迷在虛擬世界——“人情冷漠”;大學生接受并追捧網絡中的負面言論——“理性的侏儒”。有人這樣描述說:當今中國大學生缺乏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別真假、是非的判斷能力,辨別善惡、好壞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別美丑的審美能力。用所謂的“唯物辯證法”來對待現實中的經濟混亂、政治腐敗,以及一切污濁的社會現象。
(4)大學生所處年齡段所存在的弱點。對于一個剛剛成年的大學生來說,自身所存在的弱點往往非常容易成為形成思想的決裂口。當然,形成這些弱點的普遍性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終往往爆發于進入大學這個關鍵而又敏感時期。通常表現在思想的矛盾,一方面,大學生們表示自己厭惡現行政治,但同時,他們又不可避免、不顧廉恥地投靠現行政治。他們既不理解又不相信共產主義,但同時,為了各種實際利益,他們又踴躍參加黨課學習,主動申請入黨。他們也會出現這樣的思想:面對腐敗潮流,并不痛心疾首,而一旦他們有機會,則決不放棄腐敗的機會。
其實九宗罪中提及的所有“罪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并且相互影響的,一個方面的原因是不可能導致當代大學生的此類思想狀況的。而羅列這些“罪狀”并非空穴來風、杞人憂天,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應該對現如今大學生思想狀況的“罪狀”有所察覺。
2 對于引導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狀況的思考
從造成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如此復雜、矛盾和多元化的原因分析來看對于引導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狀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改良校風學風。校園文化環境的營造就是大學生德育環境的建立。環境是人格形成的必要條件,校園的文化環境因為其具有影響的系統性和對外來社會文化的過濾性,所有它在引導大學生思想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是一項具大的工程,包括了學校各部門方方面面的工作。例如教學工作,學生處工作、團學工作、后勤宿舍管理工作等,必須協同教育、管理,共同營造和諧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才能從大環境的層面來引導大學生的思想。
(2)推進實施教育改革,合理高校專業結構。學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和完善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推進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融合,以傳輸知識、啟迪思想、強化能力、提升素質為目標,深化課程、教材和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改革。讓大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么,怎么學?從而引導大學生在學習方面能思想積極,目標明確。
(3)加強心理咨詢輔導機制的建設,構架心靈溝通橋梁。無容置疑,心理咨詢是發現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對于小面積的學生思想引導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看似簡單的思想狀況背后通常有著復雜的心理成因,所以心理問題往往會引起思想行為問題。許多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問題多數是由復雜的心理成因所形成的。在實現世界中不能滿足其心理需求,從而沉迷于網絡世界的大學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數量。
(4)重視校園各種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設,通過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吸引大學生的參與,寓德育于文化建設活動之中,從而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校園文化活動具有導向、育人、凝聚、開發等重要功能。學校的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實踐歷練的載體。大學生的可塑性強,在成長的重要階段,通過有益的文化活動助其健康成長是非常可取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祁新榮,汪廣榮.當代大學生思想首先善分析與對策[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
[2]趙旻,林方,舒三紅.多元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善調查與分析[J].調查研究,2010(7-8).
[3]龐學銓.思想道德修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傳中,朱偉.輔導員工作指南[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