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珍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討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一問題,并闡述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創新能力 策略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近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教育規劃綱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將改革創新作為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將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推進教育改革的戰略主題。創新是時代的精神,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掌握知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要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在優化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為語文學科的一名教師,我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了研讀,深深地認識到:如果教師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教材,那么高中語文教學一定能夠為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發揮重要作用。
一、高中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
(一)語文教材蘊涵著豐富的創新資源。
語文課堂要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須提供創新的條件。從高中語文教學來說,教材已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條件:語文教材歌頌了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如:培育雜交水稻的科學家袁隆平、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制造指南車和龍骨水車的發明家馬鈞、實行一國兩制的政治家鄧小平、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扼住命運咽喉的音樂家貝多芬、電腦神童比爾·蓋茨,等等。這些人小時候并非都是人才,他們是憑著勤奮的工作、科學的態度,給人類帶來了福音。這些人的創造品質,必將在學生的靈魂深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語文教材的每篇課文,都是具有創新性的“文”。高中語文教材大約有幾百篇課文,每篇課文從選材、立意到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充滿了創新精神。
(二)語文學習具有鮮明的創造性特征。
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要有創造性思維的參與,比較而言,學習語文的創造性特征更為鮮明。(1)閱讀離不開創造,讀一篇文章,讀一本書,人們的理解、感受、評價會有區別,甚至截然不同。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的主人公的形象在讀者心中各有不同,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讀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個性的閱讀,沒有創造性的閱讀,充其量只是一種“死讀書”。(2)聽說與寫作更離不開創造。聽與說,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聽同一個人說話,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圍繞同一個問題議論,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是說話的常情;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是說話的大忌。寫作就更要求創造性了,否則,千人一面,沒有可讀性。
因此,無論是吸收還是表達,都與個體的基礎、閱歷、情感密切相關,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特征,這種個性特征,決定語文學習充滿了創新精神。
二、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語文新課程理念的更新,要求語文教學觀念需要創新,并且只有對本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性,并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實行創新教育,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
(一)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育規劃綱要》曾闡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更新教育觀,關鍵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生活積累,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來源于開放的課堂教學建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學觀念,擺正教師、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長期以來形成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都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滿堂灌”,進行繁瑣的課文分析,主要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記。傳統的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絕對正統的課本,知識傳授僅限于課本,即就課論課,所有習題答案都以教師為準,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宰,提問成了教師的專職,回答成了學生的義務。這樣時時處處都控制學生思維,總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么這樣的教育還從何談創新呢?因此應轉變觀念,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鼓勵學生多動腦、多疑、多發現。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師是組織者、管理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啟發學生獨特的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因此一定要營造師生之間民主、平等探討問題的氛圍。這個過程,應以師為主導,以生為主體。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滿生機的激流;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師在導讀的時候,切忌居高臨下,擺出權威的身份,或以自己的觀點左右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思考,或以不容申辯的口吻針對學生的見解認識提出疑問,或輕易地否定學生的觀點;教師應該作為專題研究的參與者與學生展開對話,交換看法。教學應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馳騁、寬松自如的氛圍,讓學生能自由地、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并在此過程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上《祝福》這課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祥林嫂到底是怎樣死的?同在大年之夜死去,祥林嫂與賣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請發揮你的想象寫一段話。”大家情緒亢奮,紛紛討論,思維的火花在自由的討論氣氛中閃爍。對于祥林嫂,有的說,她死于饑餓,有的說,她死于寒冷。其中有一位學生的見解特經典:“祥林嫂走累了,她坐下來,想休息一下,卻睡著了。夢中,她來到了陰司,見到了兩位丈夫,她原以為自己會被他們搶奪,卻不料丈夫們都嫌棄她不潔,都不要她,于是她從流浪婆成了孤魂野鬼。猛然間,阿毛也喊她離開自己。這一下她驚醒了。但,她更沒有信心了。這樣,在想死而又不敢死,不敢死又無法活下去的矛盾中,被驚嚇而死了。”對于和小女孩的對比,我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讓他們找依據證實“祥林嫂死得很慘”這一看法。學生有的翻書查找,有的沉思默想,有的竊竊私語,最后終于找到了答案:祥林嫂臨死前問“我”人死后有沒有靈魂,這說明她對封建迷信半信半疑,但沒有否定迷信,所以懷著恐懼的心態死去,而賣火柴的小女孩“見到了奶奶,升入天堂”則滿懷喜悅而死。
這樣創設與原先學習情景相反的新情境,采用討論方法,氣氛活躍,輕松自如,為學生創新思維的突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懂得,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能給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心境,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心境,可以充分發揮一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啟發獨特的創新思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
獨創性是創造活動的本質特征之一。為發展青少年學生的創造力,必須培養他們的獨創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問難,尋根究底。“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老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
探究活動是學生自己認真閱讀文本后進行的,這當中應該讓學生有自己思考并試著解惑的過程。教師可讓學生把預習時遇到的困難和理解時產生的疑問在書上做上記號,形成自己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并在文章里作出旁注,以便課堂上師生、生生交流探究。要讓學生會疑,就不要迷信課本及權威,而應主動探索,大膽懷疑前人之說。中學語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選文、注釋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審訂,無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會有一些不合語法習慣、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釋不準確的條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會有誤為由,則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扼制學生的發現力。因此,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于吹毛求疵,發現問題,通過討論,明辨是非。
以高中語文課本中《過秦論》《阿房宮賦》的研究閱讀為例。論述秦國滅亡的原因,賈誼認為是“仁義不施”,杜牧則認為是“秦愛紛奢”。文章雖然論證嚴密,但其認識不免片面。為此,我設置一些問題,引發討論、爭辯,進而讓學生探索求證、產生新見:如果秦國能像賈誼所設想的那樣,不施暴政而行仁政,或像杜牧所言“復愛六國之民”,那么能否不亡?這樣引發學生查閱史料以求證,在閱讀研究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六國滅亡與其因循守舊、不實行變法或變法中途而廢相關,也與其政治腐敗、民心背離相關,還與其各存私心而不能精誠團結、互相信任相關,等等,進而通過討論使之明確,古人借史事而諷今,各有其針對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如今,聯系現實思考,便可以確立起六國新論,或談改革圖強增國力,或談反腐敗得民心,或談團結一心力量大,等等。
(四)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失分的十大現象——閱卷歸來話高考》一文中指出作文失分的一大現象是“缺少創新,寫作模式化”。“由于考生受考前所讀‘感動類作文素材的影響及近期賑災等社會熱點的心理暗示,造成了今年作文模式化傾向特別厲害,這恐怕是命題者始料未及的”。表現為以下幾種模式:(1)雪災、地震加古人模式,這類作文,學生一般從雪災寫起,繼而地震,最后為了湊足800字,往往還要加上被稱為“高考作文明星”的古人,如陶淵明、蘇東坡、李白、屈原、李清照、項羽等人物中的一位或幾位。也有反過來,先寫古人,再寫雪災、地震的。由于這種生硬拼湊,影響了作文的整體性,雖不至于離題而被打入三、四類,但也失去了得高分的可能。(2)考場上幡然醒悟模式,這類作為一般采用“欲揚先抑”的方式。一般都是先極言先前如何不理解父母或老師,但考前通過一件小事,仍然理解了,所以坐在考場上是“帶著感動出發”了。這類作文雖也有佳作,但絕大多數內容一般,為文造情者很多,當然,也很難打動閱卷者。可見,在寫作中是多么需要創新精神。
那么,在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1.立意創新,選材創新。
“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新穎,棋高一籌,勢必令人刮目相看。對此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逆向立意的訓練,采用違反常規的思路,從反面的角度思考分析,確定文章的主題,打破常規,推陳出新,提出獨到的見解。在實際操作中要結合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步伐,力求文章的立意具有現實意義,而不是無意義的創新。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新穎的材料,才能給文章輸送新鮮的血液,文章才會充滿生機活力。引導學生在作文選材上力求新穎,變換思維角度,拓寬思維空間。選材時不一定就選感動中國的人物,可以選用時事或一些新聞人物,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變。多積累,求新求異。比如本次月考作文題是《矛盾》,有學生能聯系不久之前發生的國際時事——“菲律賓人質”事件,選材新鮮,觀點鮮明。
2.構思創新,語言創新。
教會學生在文章構思上恰當地設置懸念和出人意料的開頭與結尾,注重創設高潮情境,使文章狂瀾迭起,力求使讀者的心懸落不停。在日常作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偵探小說、心理小說甚至武俠小說中獲取靈感,多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比如2011年廣東高考作文《與你為鄰》一篇滿分作文,采用小區網站鄰里發帖的形式,運用時下人們常用的網絡交流語言,表達了鄰里間人們渴望相互理解、共同維護公共衛生、建立和諧人際環境的心愿,勾畫出一幅小區居民相互交流的生活圖景。全文中心突出,構思巧妙,形式新穎時尚,貼近現實,富有生活氣息,語言真切樸實且具有個性。文章體現了考生對當下社會人們交流方式有較真切的觀察,也對當下人們網上交流的語言有較熟練的掌握。這篇文章可看作網絡新文體寫作的范例。
語言表達的好壞,直接影響文章質量的高低,貧乏而蒼白的語言不能表達豐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在日常作文教學和課文分析中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避免作文語言干澀單調,枯燥無味,多琢磨名家著作的語言,力爭做到“平字見秀,常字見奇,陳字見新,樸字見色”。
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當代教師的使命。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創新性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落實,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夢垠.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讀與寫,2010,(06).
[2]邵海英.讓創新之花在語文教學中綻放.文學教育(下),2010,(03).
[3]石秀琳.中學語文創新教育初探.教育科研論壇,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