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源源
教育即生活
——約翰·杜威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形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新學期,按照“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詞串識字更是教學任務的第一步。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僅僅是幾組詞語,但排列整齊、意義上有聯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教學設計新穎多樣且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教起來卻并不輕松。但是,第一個單元的教學圍繞識寫詞串展開,一個單元的詞串教學進行下來,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級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有了很大的飛躍,課堂上思維活躍,想象能力、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提高,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頗有成就感。
在教學過程中,我習慣于運用多媒體教學,將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有意識地給孩子們看,一起分享快樂。快樂之余,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識字、表達的能力。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師將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們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學手段。
在《識字2》第二課時的教學伊始,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幾張我在各地旅游時的照片。孩子們很羨慕,一直追問我:“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我笑著看看他們說:“孩子們,讓我們跟著書中的小導游一起去游覽祖國的廣西桂林山水,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麗,你們想去看看嗎?”話音未落,37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緊緊地盯著大屏幕,小身板坐得筆直,齊聲回答:“想!”美好的一課拉開了序幕。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仔細觀察了教材中的插圖,本篇插圖色彩鮮艷清晰,大篇幅的山水畫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圖分別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以及具有獨特民族風貌壯鄉人對歌的場景。看完照片我指導孩子們回到課本上,細致看圖,問他們在圖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們紛紛舉起小手,用完整清晰的話語表述出了圖中的景物。觀察插圖,培養孩子們細致觀察圖畫的好習慣,此時相機鼓勵孩子暢所欲言,愛上自我表達。
這時,幾位去過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繪聲繪色地為大家介紹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覽過漓江清澈見底的水,看見一座像大象一樣的山,還有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在竹筏上漂流,等等。聽了同伴們的介紹,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更高了。他們紛紛舉起小手,表達看完圖后自己的感受。而陳西恩同學的感受,讓我印象最深。她說:“我看到了圖中的倒影。”“你能告訴大家你看見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嗎?”她說:“只有水特別清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倒影,我在清澈見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就像有兩個世界。水上一個世界,水下一個世界!”此時,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樣,詞兒自然就能讀好了。我鼓勵孩子:“你們說得這么好,能讀得更好嗎?”伴隨著輕音樂,孩子們陶醉在桂林美麗的山水畫卷中,一邊讀著詞語,一邊用心細致地感悟著中國文字的魅力。詞語讀得更好了,話也說得更加連貫流暢。書本里一個個凝固的詞語被孩子們優美的朗讀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仿佛跳躍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風景圖畫中。這一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詞,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著動人的語言,向著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單元的《識字1》教學過程中,我與孩子們一同分享了我國傳統的風俗和習俗。民俗知識與語言的完美結合,讓孩子們興致盎然。他們談論著自己在節日里與家人、伙伴們一起玩耍著豐富多彩的游戲,仿佛也把我帶回了童年時代。在理解的基礎上的深層次朗讀,不僅夯實了基礎,而且韻文讀出了韻味、讀出了甘甜。
又如《識字4》中的詞串,孩子們找到了自學的方法,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導的方法——借助書本中的插圖,將詞與圖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理解,比起死記硬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們還學會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詞義,如“晴空、溫暖、晾曬”都有日字旁,因此一定和太陽有關;“眼睛、瞄準、眺望”都和眼睛有關;“東海、黃河、長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關,等等。課堂此時成為了學生自學自悟的樂園,孩子們積極思索,探尋出了一條又一條學習詞串的捷徑。而我不僅輕松教學,內心還充滿了自豪和滿足。我相信,采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習得的知識,記憶會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課變成了表達自己、心與心碰撞的平臺,每個孩子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片快樂的天地。
在生活中教學,將生活中平常的感動傳遞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感受著表達、交流的感動。不管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感染中收獲成長的喜悅,快樂中學習知識。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詞串教學的詞串教學,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已經體會到了學習本應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在低年級的課堂上要大膽放心、放手,相信,鼓勵這一個個充滿了智慧的小腦瓜,相信他們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喜悅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