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麗
一、有關(guān)背景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美國作家大衛(wèi)·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文章內(nèi)容十分貼近學生生活。課文講述了懷特森老師在一節(jié)科學課上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給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懷特森老師的教學方法很獨特,他通過一節(jié)饒有興趣的科學課給盲目崇拜老師的學生敲了一個警鐘,對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給學生的一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懂得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要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有科學的懷疑精神,用科學的方法糾正錯誤,堅持真理。
二、課堂節(jié)錄
老師:同學們,你們覺得《一個這樣的老師》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誰?從文中可以看出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呢?你們是從哪兒得到這么多的感受的呢?作者又是怎樣把一個“這樣”的老師展現(xiàn)給我們的呢?
1.引導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1)懷特森老師是一個()的老師。
(2)默讀課文,看看懷特森老師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一想懷特森老師是一個()的老師。
(3)默讀課文,思考在懷特森老師教“我們”的過程中,“我”的心情和行為有了哪些變化,“我”認為懷特森老師是一個()的老師。
2.共議交流
出示:懷特森老師是一個()的老師。
指名回答:
生1.懷特森老師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
生2.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博學的老師……
生3.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戲弄學生的老師……
生4.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教會“我們”懷疑的老師……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你們能在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說一說嗎?
3.引導學生賞析課文內(nèi)容
(1)懷特森老師為什么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
師:在“凱蒂旺普斯”事件中,預計學生對懷特森老師最初的認識可能是零散的,如:他們會認為懷特森老師是博學的老師,戲弄學生的老師,教會“我們”懷疑的老師……
導讀:“噢,沒有人知道。”懷特森老師笑了笑,“那是一種夜行獸,在冰川期無法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絕跡了。”說著,他從講桌里拿出一件動物頭骨,向我們描述起這種動物。講完,他把頭骨交給前排的同學,讓大家輪流觀察。
師:你從懷特森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的“凱蒂旺普斯”上看出他是一個博學的老師。
(2)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戲弄學生的老師嗎?
“很簡單”,懷特森老師的眼里閃過狡黠的光芒,解釋道,“有關(guān)凱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編造的,這種動物從來就沒有過。你們筆記里記的都是錯的,錯的當然就不能得分了。”
師:“狡黠”是什么意思?你從中感受到什么了?
(3)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教會“我們”懷疑的老師嗎?
導讀:懷特森老師擺擺手,讓大家平靜下來,“難道你們自己沒有想到嗎?既然是‘絕跡了,我們也頂多只能發(fā)現(xiàn)它的骨骼化石,而我卻向你們描述它的夜間視力、皮毛的顏色,以及許多具體特征,還給它起了個可笑的名字,你們竟一點也沒有起疑心,這就是你們不及格的原因”。
師:從懷特森老師認為“我們”不及格的原因:不是知識性的,而是沒有對老師說的話進行認真的思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疑點。由此,突出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教會“我們”懷疑的老師。
追問:還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懷特森老師要教會“我們”懷疑?
過渡:在這次“凱蒂旺普斯”事件中“我”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我”眼中的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呢?(喜歡—吃驚—憤怒—領(lǐng)會良苦用心。)
……我心中暗想,這回我遇到一位博學的老師了。
……但是,當試卷發(fā)下來的時候,我卻驚呆了:我答的每道題旁邊都打著大大的紅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師講的寫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錯了。
……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么?
師:讀讀這些句子,結(jié)合上下文談談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懷特森老師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會懷疑,學會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新懷疑主義,這也是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
小結(jié):一個莫須有的“凱蒂旺普斯”讓“我們”懂得了要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書本上和老師說的內(nèi)容,還能從哪兒感受到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
三、評析
對于這篇課文的學習,教師首先要做到精讀教材,對教材熟記于心。針對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抓住教學契機,將點撥與討論相結(jié)合,及時加以解決。備課時預先設(shè)計問題非常重要,因為課堂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涉及的方面比較多,爭論的焦點比較散。對于提出的問題,同學們只有討論清楚了,才能真正明白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節(jié)課讓我又一次深刻體會到“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雖然“以人物為主線”是我預先準備好的教學思路,但在實際教學中懷特森老師這人物形象成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甚至說是教學重點,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沒有想到的。由此我想: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只有基于學情的教學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學生作為教師的附庸,而要放飛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真正具有主體地位。這一片斷教學中,在學生討論中,教師話語不多,但能夠畫龍點睛,可謂字字珠璣,起到了適時的引導作用,而且順應了學生的討論思路,整個指導過程不著痕跡,點化巧妙。學生的討論能夠緊緊圍繞主題,遇到問題,老師給學生再討論的空間,以澄清觀點,使討論得以進一步深入。在語文教學中成功的討論,包含著學生的自主閱讀、合作討論、積極探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選擇新判斷,產(chǎn)生新感悟,重組新知識,從而在自己的頭腦中生成具有個性品質(zhì)特征的知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主體性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