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鶯
摘 要:部分中職院校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上存在一些誤區,如對“工學結合”解讀的誤區、頂崗實習中專業不對口、校內實訓基地的實訓內容脫離實際等。要走出這些誤區,中職院校要敢于啃硬骨頭,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將學生分散安排到各個企業中,讓其專業對口上崗;在校內實訓基地引入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和開展對外營業訂單。
關鍵詞:工學結合走出誤區專業對口實訓基地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b)-0153-01
筆者在雜志《特別關注》里看到一篇短文,題目是“幼兒園里教什么”,全文如下:
“德國孩子在幼兒園里,都學到些什么呢?
他們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應對壞人;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避火常識;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如何投遞;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
他們去市場,學習購物,區別自由市場與商店的不同;他們去花圃,參觀花圃種植,學習分辨花草植物;他們去看馬戲、兒童歌劇和魔術;他們參觀圖書館,學會借書、還書;他們去坐有軌電車,熟悉回家的路;櫻桃收獲的時節,跟老師去采摘櫻桃;南瓜收獲的時節,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
圣誕節是最令人激動的日子,他們焦急地等待圣誕老人和那份神秘禮物······
三年過去,孩子學會自己修理玩具、管理時間、約會,自己制訂計劃、搭配衣服、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p>
相比之下,我們中國的孩子差別太大了,尤其是我們的大部分中職生,在學校學習了兩年,到社會上還不能管理好自己,也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里存在有一定的誤區。
1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誤區
1.1 誤區一: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解讀有偏差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誕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后來美國又把它稱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2000年又將合作教育改為“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Work—integratedLearning)。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工學結合”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墒悄壳拔覀兒芏嘀新氃盒Υ私庾x有偏差:認為工學結合就是簡單的“2+1”教學模式,也就是兩年在校學習,一年頂崗實習。這就偏離了“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初衷,這樣的結果只能是,理論學習和真實工作環境完全脫離,沒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到用人單位后不能適應工作而最終導致辭職的結果。
1.2 誤區二:學生的頂崗實習專業不對口
我國目前有很多中職院校為了管理的便利,不管什么專業的學生都推薦去同一企業,造成學生的頂崗實習專業不對口。這樣的一種傳統的教學實習辦法,雖然讓學校的管理省力,但效果較差,不能很好的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不能更好地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還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企業僅礙于情面勉強接收了學生,但沒有適當的崗位提供給學生,最終只能走過場,學生學不到真正的技能而心存不滿,增加了學生的流失率。
1.3 誤區三:以校內的實訓基地代替工學結合
很多中職院校都建立了大型的實訓基地,學生采用模塊教學方式,先上理論,然后到實訓基地實訓或者直接由教師帶到實訓基地上現場課,教師現場演示,學生現場操作實訓。
這樣的教學模式看似先進,但是,調查顯示,中職院校相當一部分專業課教師長期脫離企業實際或者根本沒有到過企業實習,因此在教學中沒能就生產實際給學生有利的指導和建議,直接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這種教學方法并不能真正的代替工學結合。
如何走出這些誤區,讓我們中職院校的畢業生能更好地為社會創造效益呢?對此,筆者進行了一些剖析:
2 走出誤區應注意的問題
2.1 關于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解讀偏差的問題
我們不妨參考文章開頭德國幼兒園的做法——實用、實戰做法。也就是根據學校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讓學生到企業去學,去工作,是真正意義的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有報酬的工作。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會中得到鍛煉。學生的工作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業的常規管理外,學校有嚴格的過程追蹤管理和考核,并給予相應的學分,學生要取得足夠的學分才能畢業。
比如,“汽車運用與維修”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是:面向汽車維修業及汽車相關行業企事業單位,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汽車制造裝配、維修、檢測、養護、汽車美容和汽車整車及零配件銷售等工作,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專門人才。
根據這個目標,中職院校可以開展“校企合作”方式。比如在我市,根據本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行業特點,學??膳c港口企業進行合作培養人才,港口物流、港口機械設備的運行與維修都需要汽車技術人員。具體做法是:學校將一年分為三個學期,學生一學期在校內學理論知識,一學期到企業去,一學期又回校來學習。學生到企業時,企業安排老員工以“1幫1”的形式,在實際操作中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作為助手,直接參與港口機械的維修與保養,并獲得一定的報酬。
2.2 關于實習專業不對口的問題
如上所述,專業不對口,是因為學校貪圖管理的方便,將大量學生推薦到同一單位的緣故。所以,學校應學習美國“以他方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就是“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具體做法是:每個企業不要安排那么多人,要將學生分散安排工作,這樣雖然學校工作難度加大了,但卻可減輕企業負擔,又使學生專業對口上崗,得到實惠,同時學校與更多的企業溝通合作,知名度會提高,工作開展起來會越來越容易。另外,學校還可以將就業市場引入校內,每年為工學結合的學生提供就業推薦會,多聯系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等,這也是將學生分散安排工作的一個良方。
2.3 關于校內實訓基地代替工學結合的問題
實訓基地在很大程度上確實增加了學生的動手機會,提高了技能。但是很多實訓基地只對內不對外,閉門造車,脫離了社會實際。要解決這一問題,一可以派教師到企業去參加生產實踐,參加行業技術開發、參加精品課制作、參與編寫校本教材、定期參加師資培訓等;二是將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引入校內實訓基地。比如,機加工實訓基地,基地負責人要積極與社會聯系,把外面的訂單拿回來,讓學生生產真正的產品或者維修產品等。再比如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可將實訓大棚面向校外,直接為社會上的人員洗車、修車、保養或進行汽車美容等。這樣,不但能為學校創收,還能提高學校知名度,又能讓學生得到鍛煉,提高技能,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造成“工學結合”誤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走出這些誤區,中職院校要提高敢于啃硬骨頭的敬業精神,這也許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特別關注[J].特別關注雜志社,2011(9).
[2] 百度百科.工學結合[OL].[2011-5-20].http://baike.baidu.com/view/1307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