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朝
清晨,卡久拉霍(Khajuraho)。
汽車一路疾馳,卷起一片黃塵,拐了一個彎,眼前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村莊——與印度其他地方的村莊沒什么兩樣。村口有一所小學,孩子們三三兩兩背著書包向學校走去。幾個好奇的孩子還不時回頭,對我們這幾個不速之客指指點點,膽大一些的朝我們喊著:“哈羅!”身著印度傳統服飾——紗麗的婦女頭頂水罐去井邊打水,開始她們一天的勞作。幾頭牛漫不經心地在街頭走過。燒垃圾的濃煙伴隨著清晨的霧氣,讓干涸的田野籠罩在一片朦朧的霧靄之中……
走過曲折的街道,一條小河攔住了去路。河里有幾個沐浴著的男人和洗衣衫的女人。在印度,不只是在恒河,在其他地方的河流湖泊,都會有人以沐浴的方式迎接太陽的升起。這是對身體和靈魂的凈化儀式,也是對神的禮拜。
河上有座小橋,橋邊一座奇怪的雕塑讓我們放慢了腳步。這是一個性圖騰,婆羅門教里濕婆神的化身——林伽。濕婆是毀滅之神,與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同為婆羅門教三大神。林伽上灑滿了新鮮的花瓣,那是村里的婦女們對濕婆神所表達的敬意。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林伽不僅是一個性圖騰,而且象征著濕婆神繁衍生命、創造萬物的能量。對于以性愛雕刻聞名的卡久拉霍來說,性愛只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光明正大,不必遮遮掩掩。
恍然間,我意識到,性廟之旅其實從這里就已經開始了。
重見天日的瑰寶
卡久拉霍位于印度中央邦查塔普爾縣,距離德里約600千米遠。10~14世紀,卡久拉霍是婆羅門教的北方重鎮、“月亮王朝”昌德拉王國的都城。當時,這里椰棗樹成林,卡久拉霍即印地語“椰棗樹”的意思。據說,當時昌德拉國王宮殿的8個城門都有椰棗樹“守衛”。
公元950年左右是昌德拉王國的鼎盛時期,在此后的100年間,幾代國王大興土木,在10平方千米范圍內陸續修建了85座既壯觀又精美的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神廟。14世紀以后,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興起并逐漸控制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他們在摧毀昌德拉王國的同時,也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拆除、破壞婆羅門教神廟,把拆下來的材料用于興建伊斯蘭教清真寺。從此,卡久拉霍殘存的22座寺廟掩映在高大的樹叢中,漸漸被遺忘在歷史的風塵里。
直到183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一位名叫波特的軍官在此打獵,才發現了叢林中的秘密,卡久拉霍重見天日,并以精美的雕刻——特別是其中獨一無二的性愛雕刻,為世人矚目。
然而,這些寶貴的藝術品當年險些被圣雄甘地鏟除,因為他崇尚禁欲,覺得這些性愛雕刻 “下流而尷尬”。幸好,圣雄甘地的詩人朋友泰戈爾給他寫信,批判圣雄甘地的偏激,要求保護這些國家的瑰寶。泰戈爾的仗義執言最終說服了甘地,挽救了先人遺留下來的這些無價之寶。
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對這片神奇的建筑群進行了修繕、規劃和保護,使之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1986年,卡久拉霍神廟群因其獨一無二的造型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凝固歷史的長卷
卡久拉霍神廟群現存的22座神廟分布在方圓6平方千米范圍內,神廟的建筑材料以黃沙巖石為主,這種巖石的材質比較適合雕刻,也是印度北方古代廟宇和城堡宮殿建筑的主要用材之一。神廟群按照地理位置分為西、東、南三個群落,其中,西區和南區內的建筑以婆羅門教神廟為主,東區為耆那教神廟。在三個群落中,數西區的建筑群最為龐大,雕件最為集中,藝術價值最高,也是卡久拉霍神廟群的精華所在。
卡久拉霍可以說是印度所有神廟中人物雕像最為集中的地方,石刻人物雕像表情豐富,呼之欲出。這些人物雕塑石刻刀法細膩,比例勻稱,栩栩如生,數量之多,雕刻技法之嫻熟,內容之廣泛,想象之豐富,都堪稱世界石刻藝術中的瑰寶。
由于歲月侵蝕,卡久拉霍神廟群的“下層建筑”浮雕風化、損壞程度比較嚴重。盡管如此,這些內容豐富多彩的雕刻還是吸引游客流連,它們所表現的多是大眾的社會生活,反映了當時舞蹈、奏樂、耕種、狩獵、勞作、戰斗、梳妝、寫信等各種日常生活場景;其中不乏細致入微的精彩瞬間:一頭大象踩踏了家畜,騎象人回首查看情況;兩軍對陣,一個兵卒伸手揪住敵人的頭發,揮拳搏擊……在雕刻中還有大量的牲畜形象,如牛、馬、豬、狗、鵝、駱駝、大象等,表明古代印度當時的畜牧業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石刻雕像中最多見的還是女性形象,她們大都豐乳肥臀,佩戴著首飾,以各種姿勢站立,或在化妝描眉,或在拈花微笑,或在照鏡梳頭,或在手舞足蹈,甚至在挑腳底上的刺……這些線條優美、款款動人的美麗女子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而是充滿生活情趣和生活氣息的凡人。
驚世駭俗的狂歡
毫無疑問,表現男女交歡內容的性愛雕刻是卡久拉霍神廟群中最引人矚目的部分。
走近神廟,就可以看到神廟的墻上挨挨擠擠、錯綜復雜地雕滿了人物。男的高大英武,女的豐腴嬌媚。與尋常雕刻全然不一樣,男男女女們正在大膽地展示著他們的美好身材,并且享受著性愛。其中,上層的雕刻比起下層的浮雕更精致尺寸也更大。在“上層建筑”,主要描寫對象是天神、國王、性教師和他們身邊的女性們。印度教里,天神可以娶妻生子,可以享受比凡人更多姿多彩的生活。國王雖身在凡間,卻在萬眾之上,所以也得以在廟墻上擁著麗人。性教師在古印度具有一種特殊身份,他們引導教育女子如何享受性愛,取悅男人,昌盛人口。于是,雕塑中也出現了性教師的身影。此外,神廟中有濕婆神的化身“林伽”——生殖器圖騰。
不過,在神廟群眾多的雕像中,雖然可以看到一些性愛的展示場景;但絕不像某些文章所描寫的那樣,“寺廟的墻上到處都雕刻著以各種姿勢性交的男女”,而是間隔地不均勻地分布著一些這樣的塑像。事實上,表現男女交歡內容的雕件僅占寺廟全部人物雕刻數量的8%左右。即便是大膽表達性愛的雕件,也是在揭示性愛是一種藝術,而不是表現赤裸的肉欲:有性愛教師指導年輕女子做愛的場景,旁邊的助手含羞協助;也有國王與女子性愛的場面,一旁的女近侍竊笑不已,情不自禁;還有高大威猛的濕婆神與妻子間的生活與性愛場面……有的男女盡情交歡時,還保持著高難度的瑜伽姿勢,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漫步神廟群中,只見各種方式的性愛和社會生活,猶如一卷長長的歷史畫卷,環繞著神廟的四壁,盡情地展開。一眾神俗貴賤都在神廟的石墻上,努力表演好屬于自己的那個角色。
這些獨一無二的精美雕刻沐浴在陽光里,不僅體現了古代印度高超的石刻藝術,更體現了古代印度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不僅是對男歡女愛的大膽寫照,而且洋溢著對性愛的愉悅和贊美,觀者非但不會有猥褻之感,反而心生感動。
事實上,婆羅門教對于性愛的態度是泰然自若的。大約在公元5~9世紀時,密教從婆羅門教中派生出來,它不但不拒絕塵世的享樂,相反還要盡力去挖掘這種享樂體驗。他們試圖通過聲色性愛尋求解脫,獲得靈魂的極樂,從而激發出創造能量,與宇宙的大能結合,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們在頌讀經文的同時,修煉瑜伽,享受性愛。
與婆羅門教的經典——《愛經》一樣,卡久拉霍性廟群雕塑所表現的性愛是男女之間的彼此依存,是快樂的給予和接受。在這里,性生活具有某種宗教精神層面的意義,因而,它是被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的。
與之截然相反,密教所提倡的另一種修行路程,卻是苦行與禁欲。盡管婆羅門教對于兩性生活的重視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但是,很多印度男性經歷了性享受的過程以后,參悟了靈性,最后轉為拒絕性愛。圣雄甘地在37歲那年立誓禁欲,印度前總理德賽33歲時開始禁欲。由此可見,兩種修行方式殊途同歸,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即無欲無求,至強至大。
卡久拉霍神廟群的建筑時期,正是印度密教流行的時代,這個地方恰好又是密教的傳播中心,卡久拉霍神廟群是舉行密教崇拜狂歡儀式的場所。
拜占庭神學家大格列高利說過:宗教的“繪畫和雕塑的諸多形象,為的是讓那些不識字的人們朝壁上看,至少可以讀到他們在書上無法讀懂的內容”。在印度,人們的生活與宗教是互相依存的。宗教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深深地滲透于宗教之中。性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印度宗教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卡久拉霍神廟群注重性愛的信仰,鼓勵人們在兩性關系中獲得愉悅,在極樂中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悟性了道。其背后也許還有一個潛藏的世俗原因,就是昌盛人口,讓國家更加強大。
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人口大國,有12億人口,就業問題一直是該國很大的社會問題。早在甘地夫人第一次執政時期,就開始呼吁節育,她提出“兩片樹葉間只有一朵花”的口號,相當于中國后來提出的政策“只生一個好”。據說,當時全印度有800萬男性被強制結扎;但這項政策與宗教傳統相互沖突,只執行了1年多時間,便遭到抵制,并成為甘地夫人政權倒臺的原因之一。計劃生育的政策也因此停滯下來。轉眼幾十年過去,印度人口已然增長到了今天的龐大數字。
站在神廟前,俯仰那些群雕的時候,讓人不由得不感嘆。在1000年以前,印度教就坦然自若地把這些性愛的畫面展示給教徒們,讓人們對性愛有了認識。當地人說,至今還有母親帶著即將出嫁的女兒來到這里上課,以圖女兒婚后生活和諧。
作為宗教圣地,卡久拉霍神廟群以前只允許印度教徒入內參拜,教外人士無緣得見。即使貴為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當年也曾被拒絕入內,因為她嫁給了瑣羅亞斯德教(也稱拜火教)徒費羅茲?甘地。泰國公主詩琳通并不比甘地夫人幸運,在訪問印度的時候,她也曾被拒絕進入廟內。有個智利人為了一睹神廟風采,混入廟群,在神像前被抓獲歸案。雖然廟方接受了他的道歉,將其釋放;但還是停止了當天的祭拜活動,花了6個多小時為神廟里的每一尊神祉做凈身儀式。現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世風逐漸開放,外教人、外國人現在都可以購票參觀。我們也才有機會見證神廟群中不平凡的雕塑群。
本文配圖見中插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