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成
骨質疏松已成為當今老齡化社會的常見病之一,人們對骨質疏松也有了一定認識,但筆者在臨床中發現,相當多的人在防治骨質疏松方面還存在誤區。這里做一簡單講解,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借鑒。
誤區1:發現骨質疏松靠自我感覺
俗話說“人老骨空”,但骨質的流失是緩慢進行的,多數骨質疏松患者在開始時可以沒有疼痛等癥狀,以致病情靜悄悄地發展,直到發生脊柱、髖骨、腕骨等骨折時才被發現。因此,發現骨質疏松不能靠自我感覺,更不要等到發覺腰背痛或骨折時再去診治。高危人群如絕經婦女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無論有無癥狀,都應定期去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以幫助了解骨密度的變化。
診斷骨質疏松有兩個重要指標:骨密度低下和發生脆性骨折,或是兩者并存。臨床上,將在站立位或是低于站立位的高度跌倒發生的骨折歸為脆性骨折,這是由骨強度降低導致的骨質疏松性骨折。骨質疏松患者中大約有10%左右屬于這種骨密度正常、骨強度降低引起脆性骨折的情形。
所謂骨強度,它是一種綜合性指標,是骨密度與骨質量的結合。骨的主要成分是礦鹽及膠原,前者表現為剛度與強度,后者表現為延性及韌性。骨密度主要指骨骼中單位面積上骨礦鹽的含量,礦鹽主要構成骨骼的剛度;膠原主要指膠原蛋白,給骨骼提供柔韌性。在骨骼結構中,膠原蛋白好比黏附礦鹽的“水泥”,鈣等礦鹽被吸收到血液中后,通過膠原蛋白的黏附作用在骨骼上沉積,兩者有機結合,形成了骨的強度。
所以,如果缺少鈣而膠原蛋白含量過多,骨骼就缺乏硬度,軟化到一定程度可出現軟骨癥;但如果鈣充足而缺少膠原蛋白的黏附,骨骼柔韌性會減弱,脆性增強,也很容易導致骨折的發生。
目前,雙能X線吸收法測骨密度被稱作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但對于骨強度的檢測手段,國際上仍無相關標準出臺。國內只有少數醫院通過定量超聲開展骨強度方面的檢測探索。但超聲檢測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提示骨強度的變化,對于骨強度高低的指標,目前仍難以界定。
也正因此,多數因骨強度降低導致的骨質疏松,往往要“潛伏”到患者出現脆性骨折后才被發現,實在防不勝防。
誤區2:補鈣=治療骨質疏松
許多人片面地認為“骨質疏松就是骨頭缺鈣,只要補鈣就行了”。事實上,骨質疏松不是簡單地吃吃鈣片就能解決的。骨質疏松的防治策略包括基礎措施、藥物干預、康復治療。基礎措施包括調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補充劑。預防骨質疏松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富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適當的戶外活動和日照;有助于骨健康的體育鍛煉和康復治療;避免嗜煙、酗酒和慎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種措施等。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大致分為5 類: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兼有抑制骨吸收和促進骨形成藥物、骨礦化作用藥物等。所以,千萬別以為單純補鈣就可以治療骨質疏松。
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關鍵物質,但并非唯一所需,補鈣也不是越多越好,單純過度的補鈣還可能增加骨脆性、結石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等風險。對于怎樣補鈣才有效的問題,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了補充劑量:成人每日適宜的鈣攝入量為800~1000毫克。而我國老年人平均每日從飲食中獲鈣僅約400毫克。新《指南》推薦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平均每日應補充的元素鈣劑量為500~600毫克。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對骨骼健康、保持肌力、增強身體平衡能力、減少跌倒、降低骨折風險有益。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增加骨吸收,從而引起或加重骨質疏松。成年人推薦劑量為200國際單位(即每天5微克),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攝入和吸收障礙常有維生素D缺乏,故推薦劑量為400~800國際單位(即每天10~20微克)。
維生素D不適用于高鈣血癥患者,慎用于腎結石和動脈硬化的患者;單羥活性代謝物阿法骨化醇,特別適用于肝臟功能不全患者和嚴重骨質疏松患者;雙羥維生素D骨化三醇,特別適用于肝腎功能異常患者和高齡患者。注意在治療過程中都應監測血鈣和尿鈣,酌情調整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