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邦清
口齒清晰,行動輕松……如果不說,誰也看不出陳大伯是位帕金森病患者。說起來,陳大伯這良好的狀態,多虧了腦子里裝的“起搏器”。原來,63歲的陳大伯患有帕金森病7年,近年來出現奇怪的手腳“亂動”現象,就像跳舞一樣,完全不能自控,藥物也控制不住。經多地輾轉求醫,陳大伯做了最新的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在腦內植入1個“起搏器”,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身體康復情況良好。
起病緩慢,容易忽視
帕金森病屬慢性腦部退行性病變,患者腦干內被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急劇退化,無法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傳導遞質,導致大腦對肌肉活動的指揮能力下降,患者表現出動作緩慢、震顫等癥狀。此病高發年齡為50~79歲,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據國外統計數據顯示,大約每800人當中就有1人患上帕金森病。
由于帕金森病起病和發展都很緩慢,患者往往會誤認為是身體的正常衰老,容易忽視,延誤病情。因此,及早診斷、發現帕金森病顯得非常重要。當發現老人出現四肢無力、小碎步行、手抖、“面具臉”(即表情呆板)、肌肉僵緊等癥狀,應警惕患帕金森病的可能。
服藥 “蜜月期”只有四五年
帕金森病首先選擇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等。在帕金森病早期,吃藥的效果一般都比較好。但這段時間一般只有4~5年時間,醫學上也把這個時間叫做“蜜月期”。隨著吃藥時間的延長,藥效愈來愈差,藥的劑量也越來越大,患者會出現運動波動癥狀,如來去無蹤的“開-關”癥狀(注:指患者在生活中常表現為突然僵直無法動彈,比如走路時,突然邁不開步子等)、異動癥等(注:指患者在服藥后出現不可控制的手舞足蹈癥狀)。同時,長期服藥其療效也會逐年減退,即產生耐藥性。通常來說,中晚期患者出現運動并發癥,就意味著藥效已經達到極限,這時可以考慮通過手術予以改善。
腦起搏器能控制肢體活動
臨床上,腦深部電刺激術為非毀損性治療,手術創傷小,適用于晚期帕金森病,以及藥物已失效、或有嚴重異動癥的患者。其機理在于利用電流來持續刺激腦部目標區域,從而抑制可引發運動功能失常的信號傳導,達到治療效果,類似于心臟起搏器功能,因而亦俗稱“腦起搏器”。
手術中,醫生在患者顱骨上鉆一直徑1厘米多的孔,將一條帶電極的導線植入患者腦內丘腦底核;同時在鎖骨下部皮膚切開約8厘米長口子,埋置微型程控刺激器。術中喚醒患者,以電刺激來測試治療效果。如果確定肌肉僵化或顫抖現象有所減輕,醫生就會確定電極的位置,將其固定在顱骨上。電極的延長線則與被植入鎖骨下的神經刺激器相連接。使用時,患者可根據自己肢體抖動的程度,對電刺激的程度加以調整,從而控制肢體活動。
安裝腦起搏器并非一勞永逸
由于帕金森病都由退化性因素導致,病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加重,電刺激逐漸變得不夠“勁”,需要進行調整。不過,患者手中的程控儀只能控制開關以及調整電壓參數,其他參數如需調整,應到手術醫院接受醫生的程控。因此,術后隨訪非常重要,患者要把自己的病情變化情況及時與醫生溝通,由醫生進行程控。
還需要強調的是,放置“腦起搏器”后并不等于可以不吃藥。手術可以改善運動障礙,但如果完全不用藥,效果并不明顯。起搏器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無藥物作用時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吃藥劑量。因此,對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來說,最佳的治療手段應是“一手拿著多巴胺藥物,一手拿著腦起搏器”。
最后要特別提醒的是,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帕金森病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帕金森病患者一定要到具有較高資質的醫院,由神經外科專家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編輯/嚴敏 jtyy76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