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摘 要:闡述了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的概念,并從企業自身和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進行理解和分析,指出目前企業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所能解決問題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制有效性財務報告評價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b)-0193-01
1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的概念
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是指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系統設計和執行兩個環節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行測試和評價,其中對財務報告控制的運行情況進行全面測試,是控制評價的基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評價的對象包括企業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有效性評價是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重點。
內部控制評價的主要對象是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程度。內部控制的目標包括資產目標、報告目標、經營目標等,因此,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應緊緊圍繞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要素進行。
2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
內部控制自評是一種新興的審計技術,它將運行和維持內部控制的主要責任賦予企業管理層,同時使內部審計與管理層一同承擔對內部控制評價的責任。這使得以往由內部審計對控制的適應性及有效性進行獨立驗證發展到了全新階段,即通過設計、規劃和運行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程序,由企業整體對管理控制和治理負責。
內部控制自評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管理控制風險的工具,保證內部審計人員和管理人員共同對風險進行控制。這是綜合地控制企業的各方面,包括相關的社會效益,使企業對內部的控制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不僅要考慮發現的問題如何改進,以促進各部門更有效地履行責任,還要使控制措施便于理解,好讓董事會充分了解企業的情況以及風險,使對企業自身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及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做出評價,并給出相應的評價報告和解決措施。
3注冊會計師對企業開展內部控制的評價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審計人員以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為審計工作的主線,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審計人員是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的過程中識別與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并針對不同層次的風險,分別采取總體應對措施和進一步審計程序。其中對內部控制實施的審計程序包括兩個步驟: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控制測試。前者是必須程序,后者是非必須程序。對內部控制執行的審計程序的性質和范圍,取決于審計人員對控制風險水平的判斷。
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就被審核單位對特定日期與會計報表相關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認定和審核,并發表審核意見和報告。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關注內部控制的固定限制,獲取充分、有力的證據,將審核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也應當在充分了解內部控制各要素的基礎上,就內部控制能否防止和發現會計報表有關認定的重大錯誤作出判斷,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合理性,關注內部控制整體實現控制目標的可能性。
4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所能解決問題的改進和建議
4.1 執行力有待加強
在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進行評價時,企業的自我評價和其提供的保證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我國企業在進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時,控制的制度名義上是存在的,但并沒有能夠有力的遵循,久而久之反而形成了一種脫離制度的規則,漸漸使原來的制度成為一個空殼。所以,只有加強企業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執行力,才能有效控制企業的經營業務活動。
4.2 員工的制度意識要提高
在對內部控制的五要素中,控制環境、控制活動、信息溝通與監督等要素都要求員工有較高的素質,這樣才能使內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執行。而目前我國企業員工的自覺性不強,沒有好的管理層的要求,他們不會主動去將制度有效的執行。因此,大到管理層小到普通職工,都要對控制制度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能夠習慣以制度為準則進行控制活動,以制度的要求約束自身的行為,配合企業的內部控制做好本職工作。
4.3 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價標準
我國企業在進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時,并不具備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評價標準,僅僅把一些企業內部控制規范作為評價的標準,這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在具備了好的員工和體制,卻沒有合適的評價標準,內部控制還是不能得到較好的執行。如目前我國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被披露形式多種多樣,評價依據差異萬千,信息使用者不能識別內部控制狀況的優劣,無法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因此,政府和相關專家應該根據我國企業發展的具體現況制定詳細的準則,制定一個合適我國經濟發展的標準,規范自我評價報告,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4.4 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就會有人想鉆空子,不去遵循制度的規定。在企業逐步壯大的同時,國家的經濟法律應該隨之加強和完善,以適應經濟時代的變更,使企業良性發展。我國應以立法的形式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估并披露,并要求公司管理層和外部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估并公開披露,以進一步降低財務報告錯誤表述的風險。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企業使用財務報告評估模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
4.5 加強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建立科學的內部控制體制
環境塑造企業。我國企業存在以上種種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控制環境以及控制體系,所以才會使得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得出的評估結論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因此,企業應該加強內部控制環境建設,根據相關的法律制度,集合各行業組織的規范和意見,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制定一套較為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從而有效地開展企業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
5 結語
企業的內部控制活動是企業有效運行的關鍵,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完善關系到企業的正常管理運行。一個有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系統可以及時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所產生的缺陷進行披露并對其進行控制,以防止因為這些缺陷導致企業是不必要的損失,這樣企業才能正常持續經營下去。
參考文獻
[1] 王靜.我國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財務與會計,2005(11):85~86.
[2] 袁文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2007(10):118~119.
[3] 王麗.風險導向審計下內部控制及控制測試運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0(5):52~53.
[4] 王巖.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評價與披露[D].魯東大學,2006(4):118.
[5] 毛敏.美國內部控制審計的最新發展及評價[J].生產力研究,2006(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