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逐漸展現深層次影響,也給各國的經貿合作帶來了諸多困難,但我們如果回顧一下歷史,經驗一再表明,世界經濟的每一次周期性的衰退,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機遇,帶來更活躍的知識的創造和發明創新,為全球下一輪經濟復蘇以及增長提供動力。在創新的浪潮中,知識產權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貿促會主辦的國際工商知識產權研討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歐洲專利局首席經濟學家尼古勞斯·圖姆、美國專利商標局高級顧問馬克·柯恒、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副司長張志成等就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的話題發表看法。
田力普:知識產權支撐創新
我國一直都支持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我們制定了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文件,出臺了進一步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相關政策。在一系列政策引導下,我國知識產權的產出大幅增長,2012年1~8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發明專利申請達到36.3萬件,其中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28.7萬件,同比增長24.1%。而且我們還幫助企業建立海外維權援助中心,建立海外維權專家庫,重點企業聯系機制和海外維權聯絡員機制,加強企業應對知識產權糾紛能力。
最近英國政府知識產權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哈維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西方的媒體界很罕見,因為我們看到更多的西方媒體的報道是對中國知識產權的指責、抱怨,而哈維先生的這篇文章是以罕見的、客觀和公正的立場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進行了評價,他指出:很多人認為中國是一個知識產權執法不力,盜版嚴重的國家,事實是中國政府對知識產權的認識水平近年來已經達到頂峰。外界對中國的誤解產生是因為大多數外國觀察家只注意到中國的執法不完善,而忽視了過去20多年來中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與普遍的看法相反,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進展,而這是日本、韓國花了30年,甚至40年時間才做到的。事實上中國即將成為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主要生產國,中國正在掀起一股專利浪潮,很可能在未來成為一些重要技術領域的主導者。這是由于中國已經認識到知識產權和經濟增長以及中國人的自然創造力和創造性的根本重要性。
歐洲專利局最近公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來自中國的專利申請中,中國企業向歐洲申請的專利達到了1.69萬件,而2000年只有160件,相差100倍。當前新一輪工業革命呼之欲出,全球經濟發展將更加依賴于創新驅動,知識產權對于創新活動的支撐作用將更加凸顯。
尼古勞斯·圖姆:專利申請不是創新發展的終結
歐洲專利申請情況和世界專利申請情況發展趨勢差不多。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緩慢的復蘇,現在歐洲的增長率是3%~4%,總體來說專利增長是在上升階段。由于知識產權或專利管理的提升,所以知識產權專利的意識提高了,比如以專利拍賣來考察專利的價值所在,還有知識產權的會計、審計等,這也是專利申請在過去20年間有如此快速上升的原因。
從歐洲來看,來自歐洲的專利不到50%,歐洲專利局61%的專利申請都來自外國。其中中國大概占7%,這也使中國成為了向歐洲專利局提交專利的第四大申請國。專利申請的領域大部分都是信息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增長最快的領域也是在信息通信技術,還有一些生物技術,雖然絕對數不多,但是增長速度非常快。
最大的申請人和權利人,主要是一些跨國公司,我們看到中國一些企業也是名列前茅的,比如華為處在申請人的第17位。
專利申請的數量多并不意味著專利授予的數量就多,也不能代表創新的水平,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這個價值鏈中發揮作用。專利申請是這個鏈條的初始,最后經濟發展是這個鏈條的終結,中間有很多其他的影響因素。
馬克·柯恒:提高認知需要一個過程
中國是知識產權大國,但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要對知識產權有一個認知。有人認為中國的知識產權都是被大公司所擁有的,而事實是相反的,專利的所有權在中國是更加分散的,涉及很多小型的發明人。在2011年,5%的美國專利是由個體的發明人所擁有,而在中國18%的發明專利和49%的設計專利都屬于個人擁有的。
看一下世界上其他各國就會發現,并不是國家來創新,而是城市來創新。在美國硅谷,人均專利量要比美國其他地區高得多。所以說,中關村、深圳能夠創造出多少專利,國家政策肯定是有幫助的,但真正重要的是在不同城市的創新集群。
張志成:依靠知識產權贏得國際市場
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知識產權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各項法律法規,既是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中國確立了自主創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以來,知識產權戰略就成為一個必需的選擇。世界各國在知識產權上投入以及產出都大量的增加,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特別是要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產業結構過渡的大國,必須加強對創新方面的投入,以及對知識產權的關注。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發展的階段和我們的國情上,與已經成熟地運轉了幾百年的西方知識產權制度的成效相比,還存在進一步調整適應我們發展階段的方面。需要中國自身不斷努力,也需要各個國家在相互尊重基礎上,不斷地達成共識,密切合作。
從中國企業發展角度來講,企業應該是知識產權制度的主體或是主要的運用者。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中,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成為關系企業發展和生產經營全局的關鍵。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這一點,正在通過運用知識產權將自己創新的優勢轉變為市場競爭的優勢。
一些跨國公司發展的經濟糾紛,提示更多的中國企業認識到知識產權這一競爭工具的重要價值。中國一些企業,像中興和華為等都在努力地依靠知識產權,在國際市場上贏得自己的位置。從政府的認識角度來講,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是中國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企業對于政府的要求,同時也是與世界各國建立緊密經濟聯系的需要。
本文編輯:李璐。如對本文有任何意見或其他精彩觀點,請聯系郵箱:coolu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