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摘 要:我國一直以來高等教育課程偏向專業教育,由此造成不少弊端,本文通過對美國文理學院通識課程的基礎技能、批判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三方面特點進行分析,反觀我國大學課程在這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參考美國文理學院通識課程這三個方面的做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關鍵詞:美國文理學院通識課程特點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a)-0155-02
美國高等教育先驅的文理學院是美國獨具特色的一類高等院校,盡管如今文理學院不足美國高校總數的5%[1],且規模較小,卻因實施優秀的本科教育實踐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 美國文理學院的歷史淵源與沿革
就美國而言,文理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建國之前,迄今已經延續了300多年。哈佛、耶魯等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實際上以文理學院起家的。早期文理學院的宗旨是“宣揚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價值觀、理念和實踐……為紳士提供良好教育……介紹(信奉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者所推崇的古典文學作品”[2]。1850至1899年期間,美國共成立了212所小型文理學院,文理學院不僅在數量上實現了快速增長,其教育理念也不斷完善成型。當時,文理學院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常識”,要“提供恰當的人生準則教育和廣泛的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性格、社會責任感和對文化的興趣”,從而達到“現實、社會判斷力和生活實用技能的統一”[3]。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推動了美國的教育改革進程,商科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卡內基、洛克菲勒等大資本家開始向教育事業投入巨資。針對這種外界環境的壓力,小型文理學院調整辦學方針,在堅持辦學的前提下試圖在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但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隨著美國高等教育日益多樣化以及功利主義思想的沖擊,以博雅—文理教育為使命、不事功利的傳統文理學院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中所占份額不斷下滑,不少文理學院進行轉型,但是仍有少數文理學院則堅守傳統、保持特色,在美國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據著特色的位置。
2 美國文理學院的通識課程
美國文理學院的基本功能是為學生打下自由教育或通識教育的基礎,但同時也可以設置專業性的課程。它一方面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打基礎,另一方面初步專業化,是中學和大學的高層次專業化課程之間的橋梁。[4]可見,美國文理學院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實行的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一詞來源于英語General Education,有的學者將其譯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第一個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他認為:“通識教育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它使得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5]目前,我國學者李曼麗在綜合了國內外學者對通識教育的各種表述后,用韋伯“理想類型”方法,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構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6]如今,加強通識教育已成為世界高校改革的大眾趨勢,因為隨著現代科技向著高度分化、高度整合的方向發展,出現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社會更需要基礎知識雄厚、創新能力強、對問題有洞察力的綜合性人才,這就需要高等教育加強通識教育。在美國文理學院,最能體現其通識教育就是所設置的通識課程。筆者主要對美國文理學院通識課程的特點進行探討。
(1)基礎技能的培養。在現今美國高校的通識課程中,寫作、表達、邏輯和批判思維、外語、數學以及學術計算等基礎技能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近來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在的通識課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寫作技能的訓練。他們認為寫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技能,它也是通識教育計劃中涉及面最廣的方面。在最近幾年里,寫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如斯沃斯莫爾學院,寫作課程在“基本分布課程”或寫作課程的數目不斷減少,2005屆學生應選修6門“基本分布課程”或者寫作課程,并且必須分布在兩類課程中。而06屆減少到5門,07屆為4門,而對于08屆之后的學生“基本分布課程”的要求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至少3門寫作課程。[7]
(2)強調培養批判思維。通識課程目的之一就是強調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尤其是道德反思能力的形成與提高。近些年來,美國大學這方面的做法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各個學院正在修訂它們的教育計劃,以使得對有教養的人在價值上的要求超過在專門技術知識的要求。如波莫納學院就開設“批判性質詢討論課”,“批判性質詢討論課”是為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核心課程,它打破了傳統學科間的界限,以某一跨學科的主題為中心,一般每學期至少有25個主題供學生選擇。這些討論課訓練學生思考、閱讀、推理、總結、表達,批判性思維等各種能力。[8]
(3)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美國文理學院的規模一般比較小,絕大多數文理學院師生比低于12:1,只有極少數學院的師生比超過15:1,一流學院的師生比甚至低于10:1[9]。這樣就非常利于師生在課堂上能更頻繁的互動,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寫作、表達和批判性思維課程上更好的進行小組討論,并且可以隨時和教授相互交流。
3 我國大學課程出現的不足
我國高等教育課程一直偏向專業教育,由此造成不少弊端,這些弊端非常不利于學生受到比較完整的教育,也不利于其完善人格的形成。借鑒美國文理學院所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反觀我國大學的課程在在相關方面的存在的弊端,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1)不能重視全面基礎技能的培養。一方面體現在文理生選修課程。學生進入大學學習以后,大部分文科生對理工科課程如數學、計算機等是非常抵觸,在選修課程時,很少文科生去選擇理工科課程。事實上,文科生對理工科基礎學科的了解是非常有助于培養文科生思維的縝密及對天地文化的整體感受;同樣的問題也體現在理科生對社科課程的選修上。另一方面文科生和理科生都非常忽視母語寫作技能的學習。盡管進入大學以后,學校也開設有大學語文課程,但是大部分學生只是進行敷衍的學習,根本就不會花費太多心思練筆寫作。其實,寫作能提高一個人的語言組織能力,對以后的社交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忽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長久以來,我國絕大多數學生缺乏一種思維批判能力,但是我國很少高校開設有相應的批判性課程來培養學生相關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然而在我國大學課堂上,大部分的時候是教師單方面授課。
(3)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國大學本科的課程一般就是以一本教材為主,教師根據一本教材的內容進行講解,講解內容缺乏寬度,學生也圍著那一本教材學習,很少涉獵本門學科其他的相關書籍,因此經常感覺到課程學習枯燥無味,缺乏一種主動性的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不能造就一種自主學習的氛圍,從而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4 我國大學課程所采取的措施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完成,我國大學原有的帶有濃烈經濟色彩的專業規定課程模式越來越凸顯弊端,甚至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障礙。美國文理學院通識教育的一些特點可以為我們大學課程改革提供一些新的解決思路。對于我國目前大學課程在基礎技能、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文理學院通識課程的特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1)加強所有學生對基礎學科的學習。一方面鼓勵高校文科生去選修理科生所修的課程,可以采取獎勵學分的方式。同時,也鼓勵理工科學生去選修哲學、文學和社會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增強其表達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素養。另一方面對于高校學生都對母語寫作的不重視,可以采取一種創作導論課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寫作進行訓練。要求學生在上母語課的該學期內完成一定的文章篇數,堅持寫讀書筆記,并要在教室進行一次以上的讀書報告,并撰寫對自己讀書報告的評論,這些可以作為考試平時成績,應該占到40%的比例。學期結束以提交一個期末項目來作為考試,并且這個期末項目需要提前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占總成績的60%。
(2)提倡開設某主題討論課或探討課。討論課或探討課的內容是引導學生質疑己有的事實和理論,并清晰地用語言和書面進行表達。學生在新學期開課之前,學校提供給學生討論課程主題的一份名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選擇。這些討論課被認定是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3)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學校可以將學生參加科研活動作為課程學習的一種補充,這種科研活動也可以以算一定學分的方式進行。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是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線展開的,這種活動實現了教師權威的去中心化,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責任意識。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個性化學習體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的意義也在形成。學生不再是教師的跟班,而是真正的研究者。因此就非常容易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能力的養成更好地體現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春春.“與眾不同的學院”:美國文理學院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2][3]瞿崢.美國文理學院的發展及其對中國本科教育改革的啟示[J].北外英文學刊,2007:245,246.
[4]蔣盛楠.美國文理學院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5:1~2.
[5]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
[6]李曼麗.通識教育—— 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17.
[7]http://www.Swarthmore.edu/about/index.html.
[8]PolnonaCollegeCatalog2007~2008.
[9]張會亮.美國文理學院辦學特色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