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欽
摘 要:本文在分析當前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筆者所處的高校、地區實際,從加強志愿者配套支持,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機制、校內志愿者組織的管理機制;強化區校合作拓寬服務載體幾個方面探索建立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長效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b)-0223-02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青年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有組織地為他人、為社會提供無償服務的志愿行為,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同向并軌的新事業。大學生志愿者已經成為我國志愿者群體的中堅力量,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大型活動中,都留下大學生志愿者的身影,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大學生的風采,用實際行動使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與人類的共同價值相銜接,在個性中表現共性,展示人類文明。事實證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無論是對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還是對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和對社會的進步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借著參與廣州亞運會志愿服務和廣州創全國文明城市志愿服務的機遇,廣州地區的民辦高職院校也正大力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用自己的行動弘揚社會新風和文明風尚,傳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成為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有效載體,成為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但由于民辦高職院校在辦學層次和辦學體制上的特殊性,在推動和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如何建立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更廣泛發展,值得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1 當前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對志愿服務工作有沖勁,但缺乏深刻認識
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好動”,愛好學習動手操作的專業技能,喜好課堂外的活動,熱衷開拓視野、長見識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工作。每年校園里招募志愿者,都有接近10%的新同學自愿報名參加。雖然學生參加志愿者的熱情很高,但對志愿服務工作缺乏深刻認識,存在著以下的淺薄、偏頗的認識:一是把志愿服務簡單地看作是助人為樂,而不是社會責任和義務;二是在志愿服務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對志愿服務工作認識層次不高;三是個別同學帶著功利性參加志愿者服務工作;四是校園有部分同學不能理解志愿者的工作,認為志愿者是出風頭,爭名利,這些無形中對志愿者思想產生負面影響。
1.2 學校對志愿服務工作支持力度不夠
首先,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都是共青團在組織實施,民辦高職院校也不例外,但共青團在民辦高職院校里的力量是極其微小的,一般只有1到2名專職干部,能用在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上的力量非常有限。二是缺乏經費保障。由于民辦高職院校體制的特殊性,其辦學經費相當緊張,根本無法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提供足夠的經費保障。三是在志愿服務工作上組織實施部門(共青團)與教學管理等部門缺乏聯動,無法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1.3 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機制和培訓機制不完善
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尚未形成良好有效的大學生志愿者激勵和培訓機制。部分學校比較重視志愿服務工作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缺乏考慮對志愿者的激勵,對志愿者只是進行志愿者表彰和綜合測評加分等簡單的精神獎勵,容易造成部分志愿者對志愿服務只是3分鐘熱度,導致志愿者的流失,影響志愿服務工作的持續發展。同樣,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機制落后,根本無法跟上當前志愿服務工作的發展,甚至有些院校只是登記了志愿者的姓名,就組織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嚴重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活動的成效。
1.4 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形式單一
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形式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校內清潔校園環境、服務校園大型活動和到校外敬老院、孤兒院開展扶老助殘服務等;而且,開展志愿服務多為短期性,常在節假日、紀念日、活動日開展,成效不顯著。
2 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長效機制的探索
當前,探索構建一套科學而有效的機制促進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要從學校上層的設計支持開始,抓好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培訓機制和志愿者組織的建設,通過與校外合作廣泛建立志愿服務基地、提供志愿服務平臺。
2.1 學校重視,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配套支持
一是搭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實施部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的聯動機制。在學校黨委的統籌下,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相結合,使之成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常態化發展和提升志愿服務工作關注度的可行性渠道。根據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組織實施的需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定期對志愿者培訓或與志愿者一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大大加強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力量;同時教師在政治理論課堂上適當地講授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并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把理論課內容“活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聯動機制必將大力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發展,又可以服務理論課的教學,一舉兩得。二是制定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制度機制。志愿服務工作作為當代大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相關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文件、精神的指導下,把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工作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給以適當的學時或學分,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工作。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務投入機制。資金投入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發展較為關鍵的問題,民辦高職院校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資金更是捉襟見肘。民辦高職院校要在有限的辦學經費里給志愿服務工作適當的經費支持,而且學校要塔建平臺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爭取社會力量,如企業或個人捐贈、商家贊助等方式募集經費;同時,學校要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配備相對足夠的師資力量,為志愿者機構提供足夠的活動場所和辦公資源,以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
2.2 建立完善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機制
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參與志愿者的熱情雖高,但建立科學合理的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是維系志愿者的基礎,更是保證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長效發展的關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通常都以提高綜合素質、提高競爭力、參與重大活動等為出發點,因此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可以形式多樣。一是政策激勵。把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作為一門任意選修課給以學分認定,并且與就業推薦、推優入黨、評優評先、獎學金和助學金評定等相聯系,同時要認真做好志愿時的認證,讓志愿者看到自己的成績和感受到社會的認可。二是精神激勵。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優秀個人和先進集體的評比表彰工作,對典型個人和集體廣泛宣傳,擴大影響。三是情感維系。積極塔建大學生志愿者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如交流會、拓展活動、生日會等活動,讓志愿者在志愿者組織內結交朋友、交流心得體會,從而激發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四是適當經濟補償。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交通費、餐飲費等要給以適當的補償。
2.3 健全完善校內志愿者組織的管理機制
首先,完善志愿者組織的架構。志愿者組織是民辦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其“五臟俱全”是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長效發展的保證。由于大學生志愿者的人數眾多,且人員流動性大,志愿者組織架構的建立要以“統一指揮、逐級建制、分層管理”為原則,在學校層面成立志愿者協會或志愿服務隊,在系(二級學院)建立分會或中隊,以年級為單位成立志愿者小隊;同時根據志愿者組織的工作內容,成立相應的工作部門,并配備相應的大學生志愿者骨干,從而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架構。其次,健全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冊制度。在校園招募志愿者時,要大力宣傳志愿精神和學校的志愿服務工作,科學制定大學生志愿者的招募條件,重點考核志愿價值觀和對志愿者工作的熱愛。招募志愿者后,要及時登記注冊志愿者的詳細信息,合理分編志愿者歸屬的隊伍,并及時制作頒發志愿者證,明確其新招募志愿者身份,以便日后及時登記志愿時。第三,健全完善志愿時登記制度。科學開展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時數登記和認定工作,在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后,及時在其志愿者證登記志愿服務時數并認證,志愿時數要與志愿者的評優激勵相聯系;同時,創造條件讓校內登記的志愿時與社會上志愿者機構的志愿時互同,使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得到社會的認同。第四,建立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機制。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工作是民辦高職院校志愿者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不僅是提高志愿者素質的關鍵,也是民辦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內容應主要包括:志愿精神培養、志愿服務技能、心理教育、團隊意識等方面,培訓時間可分階段靈活進行,培訓形式可以形式多樣,要易懂易學。
2.4 加強與屬地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拓寬志愿服務工作載體。
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志愿者工作中,“區校對接”工作模式確保了志愿者工作出色完成,同時也讓廣州地區的民辦高職院校收獲了社會效益和榮譽。目前,廣州正加快亞運志愿者工作機制遺產的保留轉化,不斷深化“區校對接”工作模式,廣州地區的民辦高職院校應抓住有利形勢、利用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加強與屬地政府志愿者組織的合作,形成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長效機制。“區校對接”工作模式是優勢資源互補的合作,民辦高職院校要主動與屬地政府相關部門探索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合作。一是志愿者組織架構上的合作。學校的志愿者組織在相對獨立的前提下,隸屬于屬地政府的志愿者組織,并給予大學生志愿者在校外注冊和志愿時認定。二是志愿者骨干交流的合作。學校選派優秀的大學生志愿者骨干到屬地政府的志愿者組織任職,同時邀請校外志愿者組織的骨干擔任學校志愿者組織的顧問,培訓大學生志愿者并對志愿者活動給以指導。三是志愿服務項目的合作。民辦高職院校積極爭取承擔屬地政府的志愿服務項目,由政府相關部門“牽線”,并提供活動資金和物資,學校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工作;同時,在條件成熟的社區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四是志愿服務活動的合作。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屬地政府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志愿者創造更多的志愿服務機會,如:社區文明宣傳、創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務等。通過加強與屬地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民辦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必將長效發展,同時民辦高職院校也將不斷獲得社會榮譽,擴大社會影響。
綜上所述,民辦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支持投入,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激勵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譚建光,王煥清.廣州亞運會志愿服務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7.
[2 ]姚麗麗.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長效機制探析.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7,第29卷第二期.
[3] 譚建光.中國廣東志愿服務發展報告.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