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長青 田一
摘 要:本文對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以及創業能力缺乏的主要表現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如何采取措施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為當代高校和大學生在創業教育和創業能力提升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b)-0236-01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已經越發受到重視,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對于增強大學生競爭力和生存能力都十分有幫助。目前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還普遍比較缺乏,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1 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研究
1.1 大學生創業能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目前,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和高校擴招,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猛增,然而由于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全球整體經濟不景氣等原因,我國的經濟受到很大沖擊,企業用人需求銳減。一方面是連年增加的畢業生數量,另一方面是驟減的用人需求,二者共同導致了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不但可以解決大學生自我就業問題,還能吸納其他未就業人員,極大地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
1.2 大學生創業具有各種優勢
(1)年齡優勢,大學畢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人生中最充滿活力,最朝氣蓬勃的時候,年青自信并充滿激情,同時絕大多數畢業生都是單身,沒有家庭和孩子的負擔,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業過程中。
(2)知識和能力優勢,大學生們具有較高的知識儲備、理論功底、技術優勢、這些都是他們創業的無形資本,使他們無論是在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產業創業都具有很大空間,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學生在IT領域的創業優勢更是突顯出來。
大學生由于系統地接受過多年高等教育,在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學習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高,勇于探索高科技、新領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
2 大學生創業能力缺乏的主要表現
2.1 創業意識淡薄,創業行動較少
目前多數大學生仍然認為就業首選的方式是到企事業單位任職或考研、考公務員,并沒有把自主創業作為第一選擇。即使有少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地懷有創業想法,但僅僅是停留在不同層次的創業計劃大賽的申論、答辯、創意書制定等理論環節,只是紙上談兵,就算是上升到實戰環節也僅僅表現在加入到各種級別的“創業苗圃”或“科技企業孵化器”之中,進行模擬創業,很少能夠真刀真槍注冊企業、成立公司。
2.2 對創業政策法規不了解
大多數畢業生對于國家和地方扶持和鼓勵自主創業的法規、政策、制度的了解程度比較低,對于創業商機的敏感程度不高。即使部分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平時比較關注國家、地方以及教育部門發布的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在具體實施創業計劃過程中又會遇到工商、稅務、財務等許多規章制度,對于非經管專業的畢業生來說,仍然是比較難以理解和掌握。
2.3 社會經驗匱乏,缺少人脈
創業不僅要有創意、技術、資金等硬件環節支持,同時創業還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復雜的人際網絡,要處理好與競爭對手、員工、下屬、合作伙伴、主管部門等多方面的關系,與客戶間必要的人情往來和交際應酬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大學生長期待在象牙塔中專心鉆研科學文化知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社會經驗淡薄、人際交往缺乏,所以在創業的過程中很容易給人一種少不更事、辦事不牢靠等印象,難以順利打開局面。
3 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具體措施
3.1 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
向大學生介紹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宣傳優秀創業典型的成功案例,使大學生明確和堅信自主創業也是一條重要的就業渠道,同樣可以創造人生的輝煌。
將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創業模擬環節與社會實踐學分相掛鉤,制定各種學分互認辦法。將與創業有關的比賽獲獎配以相應的實踐環節學分獎勵,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營造創業光榮的氛圍,對在大學期間積極參加各種創業實踐活動的大學生給予相應的物質支持,比如說場地、獎金等;吸引大學生創業實踐,并把創業實踐作為彌補學費或生活費困難的一種辦法加以推廣,對于有好的創業想法或技術的學生給予資金支持。
3.2 大力宣傳創業的政策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
高校就業辦等就業主管部門應該帶頭宣傳創業政策,定期接收和傳達上級主管教育部門和國家、省、市的創業相關的文件。同時應該督促和檢查各二級學院對文件精神的傳達和執行情況。
積極拓展創業政策的宣傳途徑,可以利用校園已有的公告欄、宣傳板、LED屏等可視媒體,也可通過廣播臺,校園網等其他多種媒體形式。要將宣傳地點多元化,可以是課堂,也可以是宿舍、食堂、操場。要將宣傳常規化,可以創辦大學生就業報,把創業作為一個欄目定期撰稿。
要發揮學生社團組織和學生會對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宣傳,可以成立創業協會或創業部,深入學生中間為學生宣傳創業政策。
3.3 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業實踐,增強社會經驗
把高校的校辦企業、科技園等作為大學生實踐的重要場所,利用課余時間到上述企業學習經營管理知識,也可以在上述企業中拿出或開設一些崗位,讓大學生競聘上崗,以掛職鍛煉的形式親身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甚至是決策,增長創業實踐經驗。
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積極為學生聯系各種社會實踐崗位,一方面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開闊眼界,增強社會關系,擴大社交圈,積累人脈。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更多地學會人與人之間如何交往,體會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生存之道,感受人情世故、世間百態。
3.4 全面開展創業教育,大力推進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擴大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
要把創業教育作為必修課程在大學生中普及并納入培養方案,完善和定期修訂相關的教學大綱,使之更加符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創業要求。使創業教育更加系統,能夠涉及和涵蓋創業心理、創業政策、法律法規等各個方面。
要擴大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立專門的創業指導教研室,聘任專職的創業指導教師,并為他們設立專門的職稱評審系列,為他們的發展建立保障,穩定和增加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
要增加企業導師的數量,開設企業家講壇,邀請創業成功的企業家為學生們講述創業經歷,開設創業課程,擔任創業導師,評審創業計劃,彌補學生們對創業實踐知識了解的欠缺。
參考文獻
[1] 顧麗.大學生創業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以南通大學為例[J].黑河學刊,2011(12).
[2] 盛潔.發揮高校學生會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職能[J].甘肅林業高職教育(綜合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