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富
摘 要:本文筆者首先概述了我國目前“新課改”的執行情況,之后又分析了此種大氣候下農村教師的管理現狀,并結合各個大中型城市“素質教育”的經驗嘗試,最終認為:校領導目前根據農村家長們和整個社會的評價標準采取的此種教師管理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評價機制的轉變,“素質教育”遲早會成為主流,目前已經必須開始模擬和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更為科學的農村教師管理模式了。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教師管理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b)-0245-01
1 我國目前的“新課改”
我們先來看我國當前各個大中型城市的“素質教育”推行情況。大中型城市里對于“素質教育”的努力可謂煞費苦心,幾乎滲透到了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各學科增設教學設施、均衡課程結構、讓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等等,強調音樂、體育和美術對學生的陶冶,甚至提出讓學生自主選課。但是,社會各方對于所謂“素質教育”仍然是疑慮重重。主要表現在:①學生根本不知道該選擇什么課程,完全選擇有興趣的“副科”家長肯定反對,選擇語文數學自己覺得枯燥;②在家長的思維當中,“大學夢”根深蒂固,特別是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沒有文憑不行,“光去玩耍”能考出好成績嗎?所以從家長內心看,相對于升學考試而言“素質教育”起碼還是次要的或者可有可無的;③從學校本身出發,社會各界特別是家長評價學校教育成敗的關鍵還是“升學率”,校方深知這一點,只好一手抓“應試教育”一手抓“素質教育”。
各個大中型城市的“新課改”況且如此,農村的“新課改”也就顯得更為單薄了。按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幾乎所有的農村學校教育只包含有小學和初中兩級,高級中學只分布于城鎮或更高一級的地區。雖然近年來小學和初中被劃入了義務教育的范疇,特別是給予了包括免除學費、加大師資投入在內的許多項扶植措施,但農村小學和初中的“新課改”幾乎還是形式主義,甚至為零。參照前文對大中型城市“新課改”的分析,我們仍然從學生、家長和學校三個方面來分析農村“新課改”的現狀:第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對于“素質教育”根本沒有任何概念,上學還只是文化課的學習,對其他“副科”的理解就是補作業或者玩耍,而且仍然存在相當嚴重的輟學現象。
第二、農村的家長們甚至沒有聽說過所謂“素質教育”,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并不準備在讀完初中后讓子女繼續接受高一級的學校教育。另一些家長把“考大學”當作子女出人頭地的一種主要方式,當然延續了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至于“新課改”的提法他們普遍表示懷疑,對于讓子女“想干啥就干啥”的方案更是深惡痛絕。
第三、農村學校的領導者對于“素質教育”同樣采取了多種不同的態度,其中條件因素和觀念因素的影響力最為巨大。即便在目前,很多農村小學和初中的教學設施依然簡陋陳舊,甚至缺乏日常課堂正常寫字畫圖的教具,由于條件所限有些地區規范的音體美課程還只是個設想。而就觀念因素來講,家長對待學校教育的觀念直接導致了“應試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否定,這樣的評價標準被農村學校的領導者接受和認可了,他們一方面主要迎合家長的口味,而一方面無奈地應付著“素質教育”或者將“素質教育”干脆否定。
2 農村教師的管理現狀
農村學校堅決地迎合了社會、農村家長們對于學校教育的“評判標準”,并且緊緊圍繞這樣的“評判標準”制定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而農村教師便是這些規章制度的實際執行者,這些“評判標準”本身的達成情況也是判斷教師工作成績優劣的關鍵因素。或者說,農村家長認可“應試教育”,校方領導極力迎合并制定了與家長們“應試教育”觀念相適合的教師管理制度,教師們通過制度的執行去管理學生的知識學習。
在學校內部來說,校領導一般對農村教師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其管理是領導權威下的強制性制度執行,直接與工資、獎金掛鉤對教師進行處罰或獎勵。這種單純、直接的方式至今仍是大部分地區農村教師管理模式的核心和主干,農村校領導多年來以此維持著我國基礎應試教育的有效性,即便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被廣泛實行的今天,這種農村教師管理模式也仍然被完整地保留著。其中對教師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第一、簽到簽退及抽查制度。這是校領導為了迎合家長以保證足夠的教學時間而制定的。第二、包班制度。有的教師甚至要在正常上班時間之前到校,一直堅持到晚自習結束,每天如此,以保證一個班級當中任何時候都有教師盯著,或者在出現問題之時可以第一時間尋找直接責任人進行處理。第三、教師日常上課時會有校領導對其課堂秩序進行監督,隨時抽查,將結果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評估。第四、反饋評價。主要以考試結果和家長意見作為教師獎勵或懲罰的最終標尺。
有的農村學校也為了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在“應試教育”模式基本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定期不定期地抽調其他學科的教師象征性地開設“素質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兩手抓,一手硬,一手軟”。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原教師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并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做了相應的微調。
3 新課改下農村教師管理的對策分析
我們的“新課改”工作進行了相當長的時間,看似顯著的成績充其量是傷筋動骨而已,原有的“應試教育”制度不能連根拔起,“素質教育”就始終只能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那么,在此種形勢下,“新課改”工作到底還要不要進行呢?答案是肯定的,要進行。我們首先必須認清形勢,“新課改”一定是將來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們不可能將原有的“應試教育”及其選拔標準一下子廢止掉,任何事物從無到有從萌芽到發展成熟都需要一個過程,一口不能吃成個胖子。假如將原有的評價標準突然廢止,有誰又能保證新的評價標準就一定正確,一定能夠順利實施呢?
我們正處在新舊教育體制過度銜接的時期,正如前文分析,有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幾乎就必須有什么樣的管理制度作為保證,當然農村教師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也不例外。完全扭轉農村家長和農村校領導對于“學校教育”的價值判斷標準,在短期內似乎不太現實,但作為農村校領導目前必須有高瞻遠矚的洞察力,預見到將來我國“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我們目前必須兩條腿走路,在維持目前教育機制的同時,積極與兄弟單位做好互相學習和研究的工作,一方面在各個大中型城市的教育機構“素質教育”試點當中借鑒成功的經驗和深入了解其失敗的教訓,一方面在本校積極認真地探索與“素質教育”相關的各種架構模式,為將來我國“素質教育”的普遍落實做好前期鋪墊工作。所以,農村教師管理也是一樣,迫于條件所限,校領導目前根據農村家長們和整個社會的評價標準采取的此種教師管理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評價機制的轉變,“素質教育”遲早會成為主流,目前已經必須開始模擬和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更為科學的農村教師管理模式了。
參考文獻
[1] 黃濟.教育哲學(第一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06.
[2] 袁振國.教育原理[M](第一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3] 郭元祥.生活與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