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妮
摘 要:本文根據目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針對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進行初步地研究和探索,指出學院管理應遵循“目標性、效益型、多樣性、動態性、以人為本”的原則,探討了教學管理模式的框架內容。最后提出了建立“校-院-系三級建制、以學院為主體的兩級教學管理”模式的構想。
關鍵詞:二級學院教學管理學院教學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a)-0188-02
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特別是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二級教學學院作為高校基礎教學單位,受到學校教學管理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地區經濟文化差異、學生個性發展要求等多方面的影響。研究院級教學管理模式,不但能充分運用學院教學管理資源,調動學院教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學院的教學水平、管理能力和科研水準,而且能有力地促進和推動高等學校的改革和發展,為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提供優良環境。
1 基本概念
1.1 模式與管理模式
模式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即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出的一整套具體的管理理念、管理內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論體系并將其反復運用于實踐,在運行過程中自覺并加以遵守的管理規則。
1.2 教學管理與教學管理模式
教學管理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按照教學規律和特點,對教學過程的全面管理,包括計劃管理、教學目標管理、教學過程管理、質量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教學檔案管理、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制度制定等;是高校管理的基本活動,是教學管理者根據一定的教育方針、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要求,運用現代化的管理理論、方法和原則,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來科學地組織、指揮、調控和協調各種資源,使教學活動達到既定目的的過程。教學管理模式,是指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對教學工作的運行、教學規律和特點等進行理論抽象或概括,以揭示教學管理的本質屬性。
1.3 院級教學管理與院級教學管理模式
學院是基層教學組織,通常是按照學科類別或本科專業大類進行設置。學院負責執行學校教學管理的理念,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組織管理活動,對教學運行和教學質量進行指導和監督。系作為按學科或專業方向設置的教學研究組織,它是學院的下屬教學單位,直接承擔著教學任務的實施和組織。二級學院教學管理在學校整個教學管理系統起著一個不可替代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上傳下達、執行和再決策、領導和被領導的雙重職能。院級教學管理模式,是指為了調動學院的辦學積極性,提高學院教學管理的效率,對學院教學管理的目標、特點、運行、內容和方法等進行理論抽象和概括,以揭示院級教學管理的本質屬性的標準樣式,以實現對學院教學工作的長期有效的指導。
2 學院教學管理模式的遵循原則
院級教學管理模式所需遵循的原則是建立在對學院教學管理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對學院教學管理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是以學院的教學運行過程和教學管理的客觀規律為依據,應具有客觀性、實用性、科學性。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學管理目標的制定、教學管理過程的運行、教學管理內容的安排、教學管理方法的選擇、教學管理制度的建立、教職工積極性的調動等都離不開教學管理模式原則的指導。
2.1 目標性原則
各地區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要求的差異要求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建立能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形成多樣化的教學管理模式。高校會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需求確定辦學理念、教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管理規范。以我校為列,2009年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三個導向”,即就業、考研和出國留學;而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對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需求,2011年學校“十二五”戰略目標中進一步提出包括推進人才培養精英化、學生培養國際化等人才培養目標。而學院的教學管理原則的制定必須遵循學校的發展規劃目標,結合學院專業特色、教學資源、學科發展實現教學管理目標。
2.2 多樣性原則
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多樣化是指教學管理制度、教學過程運行、教學方法使用、師生組成比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等應滿足不同經濟發展環境和人才個體差異。學院教學管理模式的多樣化是指根據各個學院的教學任務、特點、目標和條件,分別提出切合實際的、與學院發展相符合的要求,并采取與之相應的措施進行管理,其表現形式有:教學管理制度多樣化、教學管理方式多樣化、教學管理內容多樣化、教學管理方法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教學質量監督和評價指標多樣化。
2.3 “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是指在高等學校教學管理中按照人的本性及其發展規律去實施的管理,是以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解放人、發展人為根本指導思想來進行的教學管理,將人作為管理的主體,充分利用和開發學校各項資源服務于師生,從而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和師生個人目標而進行的管理。學院教學管理作為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基礎,其管理的主體主要有兩個:教師和學生。學生是高校教學管理的根本,教師是高校教學管理的核心,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為學生服務,是學院(系)教學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4 動態性原則
隨著管理系統的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管理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不斷運動發展,管理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性過程。院級教學管理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根據學院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和問題,不斷的進行調整和改革,以適應不同情況和環境下對院級教學管理的要求,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學院管理人員還應不斷學習新的管理知識,將科學的方法論運用于院級教學管理實踐。
2.5 效益性原則
高等教育職能之一就是服務社會,教育必須面向現實社會經濟,并服務于現代社會經濟。學院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層單位,須以有限的教育資源,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和提供先進的科研成果來服務社會。有效的教學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和基礎條件。
3 學院教學管理模式的內容
高校院級教學管理內容包括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常規教學管理、教學組織運行、教學研究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監控評估。
3.1 明確的辦學目標
在院級教學管理模式中,明確的辦學目標是學院有效實現教學管理的首要條件,它對學院的教學管理活動起指導作用。學生只有明確自己所在專業的培養目標,才能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努力方向、學習內容和能力培養需求;教師只有在明確的辦學目標的指導下,才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明確教學要求、開展教學研究、推進教學成果。
3.2 鮮明的教學特色
院級教學管理模式應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它是根據學院確定的教學目標,按照人才培養要求,遵循科學管理的原則和方法,實施教學過程的組織運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建立常規穩定的教學秩序,協調和優化教學過程,保證教學任務的執行和教學工作的實施。
3.3 優良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學院發展的根本、建設的基石。教師是學院具體教學工作推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的教師人才,促進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世紀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教師隊伍,是學院教學管理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點。
3.4 正確的管理方法
在院級教學管理模式中,學院的管理人員既要參與學院教學管理工作的計劃、組織實施、分析、監督評估和總結,同時還要注意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不能以單純的行政命令來要求教師完成各項教學工作,而應本著為教師、學生和學院服務的精神,鼓勵教職工積極主動地參與學院教學管理過程,為學院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和教學工作實施獻策獻計,促使學院教學管理效率的提高。
3.5 精細的教學管理
精細化管理的內涵:組織嚴密、權責明晰、協同配合、高效運轉、持續熱情、不斷創新。精,即工致、精確,用功精深而專一;細,即細密、精致,仔細、細膩。精細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重過程、重細節、重落實、重質量、重效果;講究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力爭最佳。教學管理是紛繁復雜的工作,頭緒多,是尤為需要精細化管理的領域。精細的管理工作保證了學院教學工作的有序高效運行,其包含的主要內容有:教學管理制度的精細化、教學管理過程的精細化、教學監控的精細化等。
4 學院教學管理模式的構想
4.1 高校各級教學管理機構職能
4.1.1 學校
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主要是校、學院、系三個層次。校級教學管理主要是在校長的領導下,結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通過教務管理部門實現校級宏觀管理,綜合考慮學校的發展進程和改革目標,對院系教學管理進行指導、監控,其主要職能包括擬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制定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負責教學計劃、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與管理、教學改革、教學成果、學籍管理、教學評價、教學信息處理、教學資源管理、教學經費支配、教務考核等事務。
4.1.2 學院
學院作為教學基層組織,根據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立足于本學科、本專業的建設,進行具體的專業教學與組織管理。院級教學管理的工作內容包括專業教學計劃制定、常規教學過程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監控、教學行政管理、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管理、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實施、教學成果申報、教學經費使用、教學資源利用、教學信息匯總、學生成績和學籍管理、實習基地建設、教學文檔存檔等。
4.1.3 系
作為按課程或專業方向設置的教學組織,直接承擔和實施著學校的教學、科研等工作,它的教學工作是在系的領導下開展的,接受學院教學管理工作的統籌安排,服從于專業建設的需要和學校教學管理的全局,主要負責教學任務執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學生課程管理、教學文檔審核等。
4.2 “校-院-系三級建制、以學院為主體的兩級教學管理”模式的構想
建立“校一院一系三級建制、以學院為主體的校一院兩級教學管理模式”的構想,它是指學校在把握總體方針政策的前提下,轉變教學管理工作職能,權利重組,由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由微觀管理轉變為以宏觀調控為主要手段的目標管理,將學院做教學管理工作的中心,使學院在人事、財務、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工作等方面有部分自主權,充分發揮廣大教職工和學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將調查研究、服務協調、監督評估、改革創新作為校級教學管理工作的重點;學院作為教學管理工作的主體,結合學院發展目標、專業特色、學科建設,對學院本身的教學管理的特征、過程、內容等進行理論抽象和概括,切實做好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包括: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推進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實習基地建設、促進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開展質量工程和教學改革、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細化教學管理規范等工作;系是根據一定的學科專業建立起來的基層學術機構,主要面向學科建設、主要服從學院管理,是學院教學、科研工作實施的基層組織。該模式的建立最終可實現在學校的宏觀調控下,以學院為主體,由各教學系支持,高效有序地保證各項教學工作的穩步實施和實現教學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義遒.多樣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關鍵.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4.
[2] 曹如軍.試論大學專業二級學院的管理模式.復旦教育論壇,2003(4).
[3] 王宗廷.大學中的學院(系)教學管理.理工高教研究,2000(6).
[4] 張利慶.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廣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2):79.
[5] 姚啟和.高等教育管理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51.
[6] 范國睿.學校管理的理論與務實.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17~418.
[7] 斯蒂芬.J.鮑爾著.教育改革一批判和后結構主義的視角.(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