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喜 張樹剛 孫超
摘要:在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必要性進行簡單分析后,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遙感監測技術進行簡單歸納總結。最后,結合自我實際工作經驗,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對策進行了詳細分析研究。
關鍵詞:地質災害監測治理遙感技術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066-01
我國是一個人口巨多、地大物博的國家,同時也是地質環境較為復雜的地區,尤其以引起地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育的自然地質因素非常多。地質災害存在分布性廣、種類多、發生頻度高、強度大、破壞性強等特點,已成為我國危害性最大、影響范圍較廣的自然災害。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行各業對礦產資源需求總量也在日益增大,華北、華南、西北等多省市已逐步向深部開采階段發展。礦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存在斷層、巖脈縱橫交錯等復雜情況,加之礦山日常生產中的頻繁爆破振動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到礦山生產的正常有序進行,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1]。
1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必要性分析
隨著人居活動范圍和程度的進一步擴大增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直接威脅到區域城鎮農村居民的人生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高效穩定發展,急需比例尺更大、精度更高、信息數據資料更全、系統功能更翔實的區域地質資料。2003年11月國務院通過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并于2004年3月1日起具體施行;2004年4月29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年至2020年)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審。在2011年到2020年期間,我國將開展第三輪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將完成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并全面掌握我國陸地和近海區域地質災害的分布與危害程度;將圍繞居民生命、財產、以及生存環境等進行地質災害資料調查收集工作,重點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1∶50000),以期為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相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制度和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提供重要基礎數據信息依據[2]。
2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遙感監測技術
區域地質災害的監測技術較多,基于遙感技術的地質災害監測手段已從實驗階段逐步走向全面推廣的實踐適用階段,其在山區大型工程建設,以及江河湖庫等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大區域地質防災減災工作中,獲得非常優良的應用效果。在地質災害實際監測過程中,充分利用航天遙感、差分干涉雷達、GPS全球定位技術、以及3S集成技術等進行區域地質災害的監測治理,是未來遙感對地觀測技術一體化系統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監測和治理工程中研發應用的必然趨勢。通過對區域地質信息的實時遙感監測,不僅可以達到對監測區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控、預測的目的,同時可以通過地質災害治理前后的遙感影像資料對比分析,實現對地質災害治理方案和治理效果動態評估功能,為地質災害監測治理修正提供詳細的參考信息,便于制定完善系統的地質災害監測治理方案體系。航空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中應用的進一步成熟,為區域地質災害調查與實時監測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信息收集功能,并結合遙感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對待調查區域的地質災害進行詳細系統的調查、信息收集、以及地質災害種類和危害性的預測評估,進而獲取待調查區域詳細系統的各項綜合信息資料,便于建立區域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為區域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預警決策、綜合防治、搶險救災等提供豐富的數據信息資料。
3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對策
采取有力的技術措施,對區域地質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綜合防治,是一項關系到城鎮農村居民人身財產安全,以及工礦企業可持續高效生產發展的復雜系統工作。
3.1 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降低人為地質災害發生
從大量地質災害原因調查結果可知,很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對于礦山采區地質災害而言,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往往不顧采區地質特點進行工程建設和資源開采,尤其是群集而上的掠奪式、無序式開采模式,導致采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增加、破壞程度增強。因此,只有提高地質災害多發區居民和開發商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企業運營經濟效益等,與建立完善系統環境保護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制止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
3.2 預防為主,增加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專項資金投入
無論是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治理,還是救災以及災后重建,均需要專項資金作為強有力的支持。從大量研究表明,災后治理費用往往是前期防治投資費用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因此,在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中,要重視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工作,增加區域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專項資金投入,努力做好地質災害前期防范工作,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
3.3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災后治理措施
在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地段,應及時徹底清除堆積物,并將清理出的碎屑物統一堆放在固定場所,避免松散堆積物在外界力作用下再次滑坡或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形成的危崖、陡壁等地段,應該采取擋、減、固、排等加固修復綜合治理措施,盡量避免或減少災害區發生二次地質災害。根據泥石流災害形成的溝道特性和規模,應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工程措施進行災害治理。對于西北黃土高原常見的泥石流災害,可以通過以下多種工程措施進行災害治理。(1)攔沙工程,如修建谷坊、攔渣壩、攔渣堰、格柵攔沙壩等,通過攔截蓄積泥沙,從而減少泥沙下泄量,降低泥石流的破壞程度;(2)修建淤地壩,可以用來攔泥淤地,從而達到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效果。自然淤積平整形成的壩地又可以作為土壤肥沃的高產農田。(3)疏導分洪工程,通過修建排洪溝,導流堤等工程,將泥石流進行人工分流,疏導到荒山溝等區域,從而達到減小泥石流規模,降低災害破壞程度,達到對泥石流綜合治理的目的。
3.4 加強地質災害預防監測、技術措施、以及綜合整治制度體系的研究
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環境破壞和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作,是一個亟待進一步加深研究的內容,要從區域生態環境破壞、新增水土流失量、人為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與規律等方面,加深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規律、程度、頻率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還要加強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評估和預報工作,為區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提供重要科學參考依據。
4結語
為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調查、監測預防、預警評估、以及綜合治理工作必不可少。只有在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實踐工作中,重視區域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才能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懋,李鐵峰.災害地質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王志旺,李端有.3S技術在滑坡監測中的應用[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5,22(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