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圓
初中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為此,美術教師如何走進美術新課程,如何在觀念更新、知識更新和教學法實踐中貫徹實施新課程,采用符合新課程特點的美術教學模式,是中學美術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
1.進行愉快教學
1.1趣味性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文明本身就源于創造性思維,創造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但是美術教育長期以來受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只重視知識、技能的積累與機械化訓練,導致原本就賦有藝術靈性的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漸漸被扼殺了天性,成了藝術的“奴隸”。而趣味性教學活動可以繞開繁瑣,很巧妙地為學生點燃智慧的火花,搭建創新的平臺。
在《字體的裝飾藝術》一課中,我安排了小游戲——會變臉的“一”,要求學生思考后回答“一”是什么,提示學生,它可以是一支筆、一本書、一條圍巾、一張嘴……然后給學生半分鐘展開聯想,回答問題,示意學生看誰的想法獨特。還可以點幾位表現好的學生在黑板上畫。這個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發散了學生思維,許多學生站起來大聲說著、喊著,別人說得有意思,同學們又笑又雀躍。提問:如果是“一帆風順”“一箭雙雕”中的“一”呢?有些學生迫不及待地抬起手邊喊邊畫:一條船、一支槳、一朵浪花、一只箭、一只手臂……緊接著我在黑板上演示一種“一”的設計。這樣的安排層層深入,避免了“驢頭不對馬嘴”的現象,學生作業也基本上不再出現字謎現象了,而且以趣味性教學活動展開比生硬地教化更加有效(第一步選字、第二步起稿……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創作沒什么幫助)。
1.2重視輔導環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輔導是教師對每個學生在完成課堂作業過程中的具體指導。輔導在美術課堂教學環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術課一般要求教師在15—20分鐘作少而精的講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鐘是學生作業時間。所以,輔導在美術課堂中所占的時間最多,教師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師應根據本節課所授內容,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練習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融進自己的審美情趣;對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點撥;對個別作業困難的學生給予啟發提示;對好的作業給予鼓勵和表揚,并讓該生談談其作業的構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學從中得到啟發。由于作業時間較長,課堂氣氛容易顯得沉悶,為使學生保持一種愉快狀態,作業時可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優美抒情的音樂。經實踐,音樂用于輔導環節,效果很好。通過音樂情景激發學生情趣,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活躍了,課堂結構優化了。在教學中把音樂和美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優美的音樂伴隨著美術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感染學生,調動學生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激情,達到培養學生作畫興趣和愉悅心理的目的。
2.分工合作,互動學習
學生動手設計、制作是本課最關鍵的部分,我采用了合作互動學習的方式。學生看過教師的示范后,想動手設計制作。這時我抓住這個機會,打破傳統教學中先出示作業要求而后強調注意事項的程序,趁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候,首先宣布了比賽規則。宣布完畢,開始提出作業要求,讓他們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分工。討論中我用多媒體出示各種面具設計圖片,此時學生有了明確的競賽目標,興趣大增,紛紛加入討論,學生問心智的交流達成默契。設計比賽時,學生的思路打不開,我便耐心啟發,為學生的聯想提供新的空間,使學生感到既新奇又陌生。如:有一個組的學生設計了一個類似鉛筆形的面具,覺得設計不下去了,愣在那里。我就問他鉛筆的面具像什么呢?他告訴我說有些像棵樹,那么既然是棵樹就能加什么啊?學生馬上在鉛筆狀的形體添上樹枝、樹葉,好似一棵參天大樹,有的同學看到該學生添上樹枝,自告奮勇在樹葉上增加了歸巢的小鳥。在輔導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創作個性的保護,并以寬容的胸懷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所想所思,對學生無奇不有的想法加以分析、引導,及時發現學生的創意閃光點。
3.采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
如以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電影錄像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初中生能夠理解電影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
通過電影,他們能夠更快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激起情感共鳴。
比如:學習卡通的設計,我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卡通片《蠟筆小新》《灌籃高手》的片斷,讓大家了解兩位畫家的畫風的不同,用筆的不同,內容針對的讀者的不同。這比光說更有效。
4.讓學生走進生活
美術根植于生活的確沒有錯。藍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嶺、紅花綠葉,水中的魚、空中的鳥,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這些事物為農村的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是,正如羅丹所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羅丹論藝術》)因此,美術老師應努力引導他們走向自然,融入社會,開“源”建“庫”;引導他們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在熟悉的家鄉尋美,在取材中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農村田野風光是學生寫生極好的題材資源。田野、溪流、農舍、樹木各具特色。這時帶領學生身背畫夾、手拿畫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便在學生的手中誕生了……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學生興趣盎然,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激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且鍛煉了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5.合理評價,獲得學生的信賴
學生不管是完成作品還是回答問題,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贊賞,然后對具體的作品做具體的分析,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幫助他們提高了分析與鑒賞的能力。合理的評價可以建立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也傳遞一種信息——公正、公平的評價方法。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的,可以采用學生自評或互評,再結合教師的點評,最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