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梭 王飛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史取得全面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時期是我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階段,抗戰中我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當時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條件異常困難,而我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制定的經濟政策,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1940年至1943年日軍大舉對我敵后抗日根據地進攻以及國民黨政府發動三次大規模反共高潮期間,由于日本侵略者野蠻的“三光”政策以及國民黨政府對我軍的重重封鎖,給我黨我軍在財政上帶來巨大的困難,他們企圖在經濟上和物質上困死和餓死我們的軍隊。為此毛澤東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條件,向全黨全軍發出了“自己動手,克服困難”的號召,黨中央也適時地制定了一系列的財政經濟政策,以保障敵后根據地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我軍抗戰的物資供給。所以本期《珍檔巡禮》給大家介紹的珍貴檔案就是這個時期形成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這份檔案形成于1941年,距今已有71年歷史,用紙為32開小紙,共16頁,油印本,稍有破損,紙色發暗黃,歷史氣息凝重,封面印有“政策委員會討論通過”字樣,落款時間為1941年12月21日,末頁注有“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擬”字樣,落款時間為1941年3月23日。
下面就讓我們依據這份歷史檔案的記載,回顧那段浴血奮斗的抗戰年代,探索一下抗日戰爭中的另一場暗戰——經濟戰的歷史原貌。
一、敵后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的時代背景
自抗戰伊始,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侵略致使我國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于戰爭的失利,國土的淪喪,炮火的破壞,日寇的掠奪,我國國民經濟在抗戰幾年中所受的損失和困難是空前的。下面就從國民經濟各領域分別講述:
1、工業方面,民族工業幾乎被毀滅,被日寇劫奪的資產價值達二十億元以上,差不多是民族工業資金的一半。
2、農業方面,耕地面積的一半已被日寇侵占,耕牛損失達千萬頭,主要農產物的收獲量大大減少,日寇所到之處,雞犬無存,廬舍為虛,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難狀況十分慘痛。
3、交通方面,全國鐵路百分之七十以上已經被日寇劫奪,河道輪船損失超過百分之十,使我國商業流通遭受嚴重封鎖。
4、貿易方面,我國對外貿易急劇萎縮,并且還有繼續縮小的趨勢,市場上可謂物價飛騰、米珠薪桂。
5、金融方面,日寇實行金融滲透,建立偽銀行,發行偽幣,并向我敵后抗日根據地采取各種手段輸入偽幣,擾亂我國金融市場,導致外匯猛跌,黑市勃突,幣制紊亂,游資堆積。
6、財政方面,我國主要稅源關稅、鹽稅、統稅(生產環節征收的稅)三種稅都受到巨大影響,財政赤字空前的嚴重。
以上各方面的不利因素,造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人民生活極度惡化,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造成的中國國民經濟狀況黑暗的一方面。但是正是由于我們民族,對于日本帝國主義強盜侵略的英勇抵抗,在經濟上,在抗戰的過程中,亦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和光明的遠景,尤其在我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由于民主政治的推進,各種苛捐雜稅的取消,稅制金融方面的整理規范,政府對于生產運動的大力提倡,民眾生產熱忱不斷增長,樹立了增進生產的有利條件,開辟了新的民主經濟發展的道路。
從另一角度來看,中國國民經濟還處在急劇演變和錯綜復雜的斗爭之中,三種力量、三種經濟政策、三種積極發展的動向在相互斗爭,而在三種不同的地區中已經顯現出不同的面目和實質,這便是:
1、日本帝國主義的中國經濟的殖民地經濟為日本經濟附庸的政策。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目的是消滅中國,把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在經濟上則以“結成中日滿經濟共同體”的口號為幌子,實際實行使中國國民經濟變為日本經濟的附庸為目的,使中國成為日本所需的原料供給者、廉價勞動的源泉和商品傾銷地。因此在其侵略的經濟政策上,一方面在盡量摧毀中國民族經濟的力量,尤其對我方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毀滅性的掃蕩,對我大后方的經濟進行封鎖,甚至空襲炸毀,以及進行走私傾銷來摧殘幼稚的中國工業;一方面卻高唱“以戰養戰”、“建設作戰”等無恥的論調。日本帝國主義通過開發滿蒙等私偽銀行和公司,吞并工廠,壟斷貿易,實現使中國國民經濟完全殖民地化的目的。這種經濟政策,在日本軍刺刀之下雖然必定遭受種種反抗與斗爭,但在淪陷區已逐步推行,中國經濟已經出現被殖民地化的巨大危險。
2、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維持的中國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狀態政策。由于中國大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力量的薄弱及其自私自利的企圖,因此在經濟上一方面不敢和不能脫離對外國帝國主義勢力依存,對國內封建勢力的勾結;另一方面則企圖利用戰爭環境以達趁機謀利的目的。同時在經濟上表現為對日寇的經濟斗爭不能堅決執行,對于英美則充分表現其依存性,對于人民生活則漠不關心,反而利用時機操縱外匯黑市、囤積居奇、實行壟斷,對于民族工業和國防工業之發展傷害很大,對于農村經濟則以統治產銷、苛捐雜稅、竭澤而漁,這種政策的結果使經濟困難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持續惡化。
3、在我大后方抗日根據地獨立自由、繁榮發展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我黨政策的目的是在使中國經濟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殘余的桎梏而獨立自由的發展,因此才是堅決地、徹底的進行反對日寇的經濟斗爭,另一方面采用一切方法推進全部國民經濟之自由發展、與生產力增長。我黨的這一政策已在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狀態,引導大后方的經濟發展前行。
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將取決于這三種力量、三種政策斗爭的結果,因此雖然我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力量在全國范圍的比重還不大,但是顯然我敵后財政經濟政策不但對于當前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于中國國民經濟整個前途有其重大的作用。
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政策發展狀況
由于日寇的經濟掠奪、封鎖、燒殺破壞以及所謂毀滅掃蕩,加上我黨長期抗戰對人力、物力、財力的必要消耗,使各種抗日根據地的農村經濟遭受巨大的損傷,耕地面積減少,勞動人口、牲口減少,農村資金枯竭、農業生產遭受破壞,工業、手工業受到摧殘,交通阻塞,商業停滯,加上日寇造成的旱災、水災等等,以至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在其發展上受到重大的阻礙和困難,增加了對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困難,如以下幾方面:
1、日寇的“反復掃蕩”不僅大量的毀滅根據地的物資、勞力,而且使一切經濟建設設施遭受損失和破壞。
2、由于城市被日寇占領,落后的農村經濟資金缺乏,熟練工人短缺,因此在敵后經濟建設上資金、技術、勞動力三方面都很缺乏。
3、日寇占領城市和交通要道,封鎖和割裂各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絡,使根據地的經濟趨于分散割裂,難于互通聯系。
但是另一方面,雖然日寇占據了城市里主要交通線,我們則依靠廣大鄉村和農民自主發展,城鄉互相間自有的依靠關系已有改變。由于根據地民主政權的建立,實施了必要的合理的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剝削受到相當的限制,各階層黨派一致與黨派的龐大,人民獲得了抗日民主自由的權利,獲得了獨立的自主的革命創造性,這一切均造就了抗日根據地的恢復、改造與發展新國民經濟的有利條件。
1、開辟了民族民主資本發展的道路,并有民主政權為之保障。
2、最受壓迫的農民經濟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條件。
3、我敵后抗戰的需要,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與商業流通范圍的擴大。
這些有利條件,使我黨能夠依靠農村龐大的人力、物力與自然資源,求得經濟的自給自足,克服戰爭中帶來的嚴重困難,打破日寇殖民地化淪陷區的企圖,建立新的國民經濟制度,以保障敵后游擊戰爭的供給,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
抗戰以來,各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建設的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績,實行了初步的財政經濟的改革,并與日寇進行了殘酷的經濟斗爭,能夠改善人民生活,照顧各階層的利益,提高廣大人民的抗戰的積極性,保障了抗日軍隊供給,支持了敵后長期的游擊戰爭,建立了新民主義經濟的萌芽。
但是在各抗日根據地對財政經濟工作在長期摸索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弱點。
1、由于對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支持長期戰爭與對敵后斗爭環境的困難認識不夠,所以財政經濟政策的實施缺乏長期計劃與全局打算,而偏重于采取一時的辦法,滿足于局部的眼前利益,導致本位主義與小團體觀念,同全局對立起來,以致發生嚴重的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的現象,忽視了在財政經濟上與各抗日根據地之間相互聯系與協助。
2、由于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貫徹到經濟政策上認識不夠,不能團結全民族力量,全面照顧各階層利益,以致發生經濟負擔分配的不正確、不合理,將負擔的最大部分全部放在富有人群身上,發生亂沒收和罰款,導致局部發生任意侵犯富人的土地與財產所有權等現象。
3、由于不明確理解在敵后的財政經濟政策主要是建立自給自足的財政經濟基礎,堅決的與敵人作經濟斗爭,因此忽視了經濟建設與培養廣大人民群眾自身能力的重要性;有的對鄉村戰勝城市的認識不夠,而忽視了爭取敵占區各階層人民對我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協助。
4、由于我黨對財政經濟工作的經驗不豐富和具有遠大政治眼光的專門干部缺乏,做財政經濟工作的實施缺乏遠大的方針與計劃,缺乏嚴密的組織工作。
敵后抗戰形式的變化將使抗日根據地支持抗戰的困難日益增加,因此財政經濟政策的正確制定與實行是克服困難,堅持敵后抗戰的迫切任務。因為存在上述的各種問題,如果不及時地迅速糾正,會動搖我黨敵后抗戰的自給自足基礎,甚至會脫離人民,縮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社會基礎,便利日寇形成鄉村與城市對立,將造成抗日根據地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有不可克服的困難與危險,為此我黨在財政經濟政策方面必須有所調整。
三、《敵后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內容介紹
為及時徹底消除我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政策方面的不利因素,我黨根據情況適時地做出了一系列的財政經濟政策的調整,并于1941年3月由中共中央財政部擬寫了《敵后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從而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了根據地經濟政策,為根據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該政策的內容覆蓋面廣,涵蓋國民經濟各領域,有根據地經濟的施政方針和施政綱領,也有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等,還有微觀經濟的具體政策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交通業等各方面,而且政策措施進一步細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以下是原文重要內容節選:
“(一)抗日根據地經濟的基本方針:
敵后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的基本方針,一方面是要適合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實行必要的改革,保障人民生活,保障各抗日階層的利益,保護民族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廢墟上營養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基礎。
另一方面要求敵后根據地處于孤懸敵后的戰爭的環境,支持敵后長期抗戰的物資需要,財政經濟實施不能錯看戰時的過渡性質,不能不是從與敵人作艱苦斗爭中求得自力更生。
因此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的基本任務應當是:
A、堅決與敵人“開發經濟”“以戰養戰”企圖殖民地化淪陷區的毒計作斗爭,發展游擊戰爭,實行破壞敵人交通,襲毀敵人的金融工商業,劫奪敵人資產,爭取淪陷區龐大人民對根據地的擁護與幫助與孤立敵人。
B、堅決與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與破壞作斗爭,實行武裝保護農民的生產,實行經濟建設上的集中領導與分散經營,實行“空室清野”以抵制敵人的毀滅掃蕩,實行對外貿易的調整與根據地內貨幣的統一,以便抵制敵人的傾銷與封鎖同敵人作貿易與貨幣斗爭。
C、保障支持長期戰爭的需要,一切物資、人力、籌備的供給都以軍事第一保障前線勝利為原則,應從長期與全面打算,愛惜與節省與培植人力、物力、財力,糾正只看眼前局部利益的粗枝大葉臨時的辦法,要有力求迅速正規化的經常化、全盤遠大計劃與制度,要有精密的具體組織工作,要善于從現有的財政經濟政策基礎上,采取逐漸改良的步驟,培養支持長期戰爭的自力更生的經濟基礎。
D、保障人民生活改善,要提高占全民族的最大多數農工民眾參加抗戰建國的積極性,抗日民主政權必須改善現有的租賦及現有的各階級間的經濟關系,實行減租減息,取消苛捐雜稅,改善工人待遇,減輕人民經濟上的壓迫、剝削與負擔,并認真實行低利借貸,獎勵合作事業,提倡生產運動,幫助貧苦的勞動人民經濟的改善,并使各抗日階層的關系得到合理的調整。
E、鼓勵與保護民族資本的發展,抗日根據地的工農商業必須以私人經營為中心,政府對財政經濟的措施要適合于解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經濟束縛,防止一切壟斷統治的企圖,開辟民族資本自由發展的道路,鼓勵工商業的投資保護其金融的自由,調劑勞資關系,一面改良工人生活,一面遵守勞動紀律。
F、保護私人財產與財權,對抗日的地主、士紳、工商業家不論其本人是否住根據地內,必須切實保護其財產,保護其經濟合法經營的自由,不得任意侵犯,實行減租減息,必須還租還息實行最大多數人民的累進的、公平負擔的租稅制度,但不是將負擔完全放在富有者身上,對漢奸財產的沒收只能限于甘心附敵、罪大惡極的首要者本人。
G、克服困難加強各抗日根據地互相間的聯系,在財政經濟上求得相互發展、相互調劑,防止各自為政與各不相顧的狹隘觀念,以便更增強力量、堅持斗爭共同的向著統一的正規的道路前進。
(二)財政經濟當前實施的綱要為:
改良現有租稅,取消苛雜稅與攤派,減輕間接稅,逐漸建立負擔公平的累進直接稅收系統;建立地方銀行,發行地方貨幣,保護法幣,打擊偽鈔,低利借貸,協同生產發展;建立合理的統一的財政制度;厲行節約運動,愛惜人力、物力、財力;建立國防工業,保護民族工業的自由發展;獎勵農業生產,提高幫助農民經濟的發展;發展手工業與農村職業;發展商業流通,實行對外貿易的調整與對內貿易的自由;發展合作社與公營企業;在戰爭環境允許下,便利交通運輸、郵電、匯兌,建立各方面的經濟聯系。
(三)、財政金融的具體政策:
A、財政政策:抗日根據地的財政實施不僅供應戰時軍事需要與行政開支,而且應成為鞏固民族統一戰線,建設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有力工具。因此政府的基本原則應建立在租稅與工營產業的兩個基礎上,求行政之適合為原則,減少一定的捐派,動員只能作為解決軍事緊急需要與必要建設費用的補助方法,政府的財政實施以貫徹政府的法令,實行財政統一為原則,禁止各級政府及軍隊的任意征收與開支浪費,各級的收支只能在各地最高政府核準控制范圍內獨立支配。
B、租稅政策:依據敵后根據地情況,租稅政策應以取消苛雜、負擔公平、手續簡單、征收迅速并能保障政府戰時財政為原則,因此正規的經常的租稅已由田賦改良的農業稅、工商業所得稅及物稅三種為中心,輔以戰時所得稅、遺產稅而其他自有苛雜亦取消之。
新建立的根據地最好開始即實行正規的租稅,否則應活用當地原有的稅收,根據上述原則加以改良,對自有的稅收凡關及人員應利用之加以監督領導,訓練新的財政干部,健全稅收機關,已有規模的根據地,應迅速準備廢除一切臨時性的租稅,代以正規租稅系統,如不能迅速轉變時,亦當根據正規租稅系統的精神將現行租稅(如合理負擔救國公債等)加以充分的改良。
C、公債政策:為獎勵社會節約,吸收民間游資,發展國民經濟與國營建設,穩定金融,調節政府財政需要,可根據各抗日根據地情況,按期發行一定數量的地方公債,但必須慎重公債的用途,除大量投資生產以及一部分彌補軍費外,其他一切行政費用決不可用公債。
D、金融政策:金融設施的任務在于同敵偽進行金融斗爭,扶助與鞏固根據地的經濟發展,活動資金,支持商品流通,發展生產,并幫助解決政府的需要。
因此首先應建立地方銀行,建立金融與金融制度,實行投資生產與低利借貸,獎勵儲蓄,幫助工農商業的發展,為此并應獎勵銀行及錢莊的發展。
針對著敵人企圖吸收法幣,收括現銀,濫發偽幣的金融政策,政府銀行應發行地方貨幣并確定為當地唯一通行的貨幣本位,以便打擊偽鈔,保護法幣,阻止現銀與法幣流入敵區。
地方貨幣的信用保障首先應該注意發行額,應根據當地流通的可能與必要數量的原則,發行時必須有充分的政治動員與必須物資作保障,必須以發行額三大部分作為生活資金,建立金融的正規基礎,已經超過發行額的根據地,應獎勵迅速有效生產事業發展,對做貿易加強敵偽區工作,爭取廣大人民的輔幫或發行一定的公債,收縮通貨應實行節約等方法解決之。
E、糧食政策:首先保障抗日軍隊糧食需要原則,政府對糧食政策的實施第一要注意征正規的經常的農業稅,所征糧食必須首先滿足軍糧;第二以最大努力獎勵與幫助農業發展,增加糧食生產;第三應進行民間的糧食調劑,統一糧食出口,保障根據地內糧食買賣自由,提倡民間積谷,預防天災,救濟災民難民;最后應建立公家糧食的收支保管,統一制度,建立糧食制,實行在職人員的計口授糧,以防浮支浪費,有計劃的組織軍糧的運輸分配,以防浪費人力物力。
F、財務行政:抗日民主政權成立后,即當建立財政系統的財政組織、稅務、糧食、公產、金庫、審計均需建立統一的管理組織系統,同時建立統一的財務制度,如統籌的預決算制、審計制、金庫制及統一的度量衡。
抗日根據地內的最高政府縣及村政府級的系統在行政上,一方面要統籌統支,一方面要在可能范圍內按規定統收之,一部或某種稅收的全部作為縣村二級政府之用,原則使其在統一之下有相當的獨立伸縮性,以便工作之開展。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現行的財政制度必須迅速以此原則整理,拒絕浪費減輕人民負擔。
與鄰近的各抗日根據地在財政上建立聯系制度,如建立通匯以致貨幣通用,如互相考察,互相介紹經驗等。
(四)經濟建設的具體政策:
A、農業政策:抗日根據地當前的經濟建設以發展為第一位,其任務是普遍的提高農業生產,獎勵開荒培植森林,保障糧食之自足,被服原料之自給,增加生產之投入,改善農民之生活,因此必須注意在戰爭環境中愛惜與節省人力物力的消耗,認真組織春耕秋收運動,同時應以最大努力動員政府與各階層人民力量解決農業資金,發展水利與改善農業技術諸問題,特別幫助貧苦農民解決資金、耕具、種子及適當改善租佃關系,才能提高各階層農民生產熱忱,保障農業順利的發展。
B、工業政策:戰時的工業主要任務首先是建立軍事工業保障軍隊的需要,建立紡線工業保障被服之供給,建立印刷造紙工業保障文化的提高,發展日用必須品工業保障人民的需要,經營當地特產增加出口,因此必須保護與獎勵私人經營,提高與改良手工業,政府投資經營的公營企業不是操縱壟斷而應于一切大小私人企業取得密切聯系,幫助推動大發展。
農村工業的場地要就近原料的生產地,采取普遍經營分設中小型輕工業為主,政府應頒布勞動法,保障工人生活待遇必要的改善,勞動紀律的實行,并注意扶植與培養熟練工人技師及工廠管理人才。
C、商業政策:戰時的商業任務是發展流通,調劑出入口,活潑金融,刺激生產,密切各階層人民經濟聯系,并與敵人做貿易斗爭,保障經濟的自立,因此必須要實行對外貿易調整為對內貿易自由的原則,在對外貿易上有政府設立貿易局作為聯合根據地內外的商人,調整與調劑進出口貿易之機關實行獎勵必需品,禁止奢侈品,另限制不必須之輸入,發展土產之輸出,以便與敵人的封鎖及傾銷政策作斗爭,貿易局不能排斥私商,企圖統治壟斷貿易,否則對根據地的經濟流動與發展是有絕大害處的。
在根據地內部貿易上保護商人營業自由,提倡消費,保護與發展農村事業,由開辦公營商店,在各縣可以組織商人成立商業聯合會,以便了解行情調劑物價,應調劑各地供給與消費的需要。
D、合作社政策: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農村的戰時狀況之下,獎勵合作事業是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任務組織人民大眾,吸收游資,發展小農生產力。故必須將發展合作事業成為廣泛的群眾運動,使之普遍發展起來,合作應以生產與消費合作為主要的形式,生產合作社以發展農業農村手工業與家庭工業為重,消費合作社應以供給人民日常必需品、土貨輸出為主,政府應獎勵模范的有成效的合作社,取締一切脫離人民群眾利益,只顧少數人分紅發財或企圖壟斷當地生產或消費的行為。
為避免敵人的摧殘與便利農民合作社,必須群眾化普遍化部隊和機關組織,合作社必須是名符其實的合作社,并為人民的模范。
E、交通運輸政策:要發展國民經濟必須在戰時環境允許下發展流通的脈絡,特別注意運輸事業的發展。因此修理與保護根據地必要的道路,動員軍隊及人民的人力畜力組織運輸隊與運輸戰,獎勵私人組織運輸公司,運輸合作社等,建立與發展根據地內的郵政、電報,力求與根據地外建立郵電、匯兌關系,各抗日根據地在經濟建設上根據當地情況應當努力工作,必須時建立武裝運輸隊,以便保護與鄰近根據地的聯系,保障互相間公私經濟的相互流通。
F、公營經濟政策:為了開展經濟建設,扶助與幫助私人經濟與推動人民經濟的發展,建立政府與軍隊自給自足的必要基礎,彌補戰時財政,減輕人民負擔,政府努力于公營工農商業的經營,而且應提高利率與利潤,私人對公營經濟的投資采取公私合辦的方式使公營經濟與廣大人民的私人經濟得到密切聯系,因此公營經濟決不是壟斷的統治經濟,不是與人民爭利,而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部分。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擬1941.3.23”
1941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政策委員會討論通過了《敵后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為我敵后抗日根據地發展經濟和保障供給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且歷史實踐也證明我黨制定的這一系列敵后根據地經濟政策是積極有效的,我黨之所以能夠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領導人民長期艱苦抗戰并最終取得勝利與這些是分不開的。我黨在缺乏完善的財政和金融管理知識和經驗的情況下,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將抗日根據地經濟發展搞得如火如荼,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我黨革命前輩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在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中華大地上再也沒有敵寇的踐踏與欺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偉大祖國日益強盛,國民經濟已經極大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如此優良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下,我們更應加倍努力奮斗,向革命前輩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