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量
我們黨向來重視科學技術,哪怕在環境異常艱苦的戰爭年代,只要條件允許,便想盡辦法推動發展科學技術。晉察冀邊區是我黨在華北建立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地處河北、山西、察哈爾三省交界的區域。這里山高勢險,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更是空白。邊區成立后,黨和政府致力于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建立了一支很有特色的科技隊伍,并使之成為鞏固邊區、建設邊區、戰勝敵人的重要力量。即使在抗戰相持階段的1942年和1943年,晉察冀邊區被分割,根據地極度縮小,反“掃蕩”、反“蠶食”戰事頻繁的最困難時期,邊區的科學技術不但沒有停滯,反而有明顯的發展,使邊區成為科技人才聚集,科技成果不斷出現,科技水平相對較高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這些都是與邊區黨和政府所采取的科技方針政策分不開的。
一、成立自然科學界協會,團結邊區全體科技人員,統一領導和組織邊區的科學技術研究
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建立后,陸續聚集了一批從平津等大城市撤離的科技人才。他們中有共產黨員,也有其他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有邊區的公務人員,也有散居邊區各地的民間人士;有支援我抗日斗爭的國際主義者,也有滯留邊區的國際友人。這批人中不少還是著名的學者。盡管他們從屬不同的階級、階層,有著不同的信仰和國籍,但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為抗戰出力。他們的聚集給晉察冀邊區的科學技術帶來了生機。
邊區的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支科技領域的基本力量,為了把邊區的科技人員團結起來,進行有組織的科學技術活動,更有效地為邊區建設和抗戰服務,1942年委托共產黨員成仿吾,以文化界著名人士和邊區參議會議長的身份,聯絡科技界名流,發起成立“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的倡議,組成了籌備委員會。經籌備,于同年6月10日至14日,召開了邊區第一次自然科學大會。一百多名科技工作者出席了會議,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肖克、邊委會主任宋劭文到會祝賀并講了話。大會聽取了一些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報告,制定了科技工作計劃,研究決定正式成立“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選舉班威廉、陳鳳桐、張珍、傅來、王士光、張芳、劉再生、胡仁奎、姜希賢、柯棣華、林邁可、江一真、李彪辰、殷希鵬、張蘇、祖德銘等組成科協理事會。理事會成員中,具有較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占有很大比例,顯示了協會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如班威廉是英籍物理學教授、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傅來是奧地利醫學博士,胡仁奎是邊區行政委員會副主任,柯棣華是印度援華醫療隊成員、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林邁可是燕京大學外籍教授,江一真是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校長,殷希鵬是留日病理學博士、河北大學醫學院教授,張蘇是邊區政府實業處處長,等等。根據邊區實際情況和各學科特點,理事會下設電學會、工學會、農學會、醫學會等學會組織;各學會再分設專業組,如工學會設有機械、化學、土木、采冶、紡織等五組。邊區科協為了最廣泛地吸收科技人才,制定了《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簡章》,確定科協的宗旨為“團結全邊區自然科學家與自然科學工作者,開展自然科學的工作,為抗戰建國服務。”規定邊區內“凡在自然科學理論和實踐上有心得和建樹者,從事自然科學工作或具有自然科學研究能力者”都可為本會會員,從制度上保證了會員來源的廣泛性,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協會的容量。到1943年7月,邊區科協召開首次代表大會前后,協會會員已有150余人,其中工學會會員48人、農學會會員30人,電學會會員39人,醫學會會員31人。
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的建立,極大地凝聚和整合了全區科技力量。邊區主要領導高度評價稱“這是對敵斗爭上有頭等意義的工作”。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協會對推動邊區工農礦業的生產,技術的改進,對發展邊區經濟,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基礎,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宏觀上確定抗戰期間邊區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務,倡導科學工作者從邊區具體實際出發進行科學研究
晉察冀邊區歷史上就是經濟落后之地,成為敵后抗日根據地后,又處在敵人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之中。邊區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基礎,以打破敵人的扼殺政策。1943年7月,邊區政府在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指出:邊區的科學研究要“圍繞著生產與戰爭這兩個中心”來開展,并提醒與會人員,邊區的經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我們的科學研究不能忘記這一基本事實。要求科技工作中心任務就是為經濟服務,幫助軍事、農牧、工礦、醫藥衛生等部門逐步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以滿足長期抗戰的需要。為此,邊區科協在其綱領中明確提出了“幫助邊區經濟建設,改善邊區人民生活”的科技工作方針,在宏觀上把握住科研的方向。
當時在邊區科研工作中存在一種脫離實際的傾向,超越條件允許的范圍,不適當地強調正規的科研環境,科研成果不管在邊區實用與否,研究與應用脫節。對于這種傾向,肖克在邊區科協會議上指出,邊區處在敵后的困難環境中,物質條件的缺乏,“這都是我們自然科學在改進研究中應注意的重大特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收效更大。”1942年12月,聶榮臻司令員在軍區擴大衛生會議上的總結,針對科研脫離實際的問題,講了一段充滿哲理的話。他說我們的科學家“一方面要追求科學,一方面不要把科學變成教條,須知一件事物,即使有科學根據,并不是在什么地方對什么人都適用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很科學的一套,拿到今天這敵后游擊戰爭與經濟落后的環境里是行不通的”。聶榮臻對白求恩創辦“模范醫院”受挫后,根據邊區實際情況寫的《師野戰醫院的組織與技術》中,把紅十字汽車換成騾子,汽車司機改成馬車夫的作法予以很高的贊賞,他說:“這種改變就是把高度的科學知識運用到邊區的具體環境,是很科學的。正因為他有科學的基礎,才會想到在這樣環境下怎樣做到科學化。今天汽車在邊區之不科學,正如騾子在美國之不科學一樣。”他要求邊區的科學工作者很好地研究白求恩的遺著,希望并相信“邊區的科學家是能夠在邊區現實環境下想出辦法來,一面不否認科學,一面要使科學運用在具體環境。”聶榮臻司令員指出“這就是我們對科學家的態度,也就是科學家對科學應有的態度。”邊區黨的領導同志的意見,無疑是符合當時邊區實際的,對邊區科學技術研究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在這種實事求是搞科研的精神指導下,邊區科技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在醫藥方面,研究人員就地取材,研制中草藥和醫藥代用品,以補充邊區醫藥的短缺;他們研制的亞砒酸生命素達1000磅以上,使患上瘧疾后的病人能普遍吃到這種有效的補藥。軍工方面,研究出硝化甘油炸藥中甘油提取的關鍵工藝,解決了高壓水蒸汽分解油脂的難題;獨創了以雷銀(以銀為原料)代替雷汞制造雷管的新工藝,克服了水銀來源缺乏的困難,等等。邊區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得到了英籍教授班威廉的備加贊揚,他說:“在今天環境下能夠造出東西,才是真正的科學家。今天在艱苦抗戰中他們成了科學家,那么在反攻后新中國的建設上,他們的崗位也將是很重要的。”
三、重用科技人才,制定政策提高科技人員生活待遇,獎勵和保護科研成果
晉察冀邊區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吸收各地的科技人員到邊區工作,并根據每個人的專長,安排合適崗位,充分發揮每個科技人員的作用。以邊區軍事工業為例,1938年夏,冀中軍區就護送一批來自天津的知識分子到邊區,并以他們為主體組建了技術研究社,開展軍工科研工作;1939年邊區成立工業部后,只要是工程技術人員,就分配到工業部去,委以重任,有職有權;后來為了使科技人員更能發揮專長,又成立了技術研究室,對推動邊區的軍工生產,新產品研制,武器的改進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邊區黨和政府在物質條件十分匱乏的情況下,還千方百計改善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根據軍區首長指示,白求恩衛生學校規定每逢行軍和反“掃蕩”,老教員一人一騎,其他人兩人一騎,平時一人一室,最多兩人一室,穿的衣服都是被服廠特制的,吃飯專門開小灶。1942年,敵人對邊區實行大封鎖,夏末秋初,糧食不接,機關部隊以雜糧瓜菜充饑,有時難得搞到了一些米面,便優先供應教員。邊區行政委員會曾多次制定科技干部生活優待政策。1945年,行政委員會頒布的《晉察冀邊區修訂優待技術干部辦法》對科技干部的待遇作出詳細規定,將技術干部按能力、學歷和貢獻,分為技正、技士、技佐、技術員四個檔次,其待遇分別是:技正每月小米600—1200斤,技士每月小米450—800斤,技佐每月小米250—500斤,技術員每月小米200—250斤。辦法還規定“有特殊功績者或特殊技術者,得特別優待,其經常工作有成績者得予加薪”。在邊區,這種待遇是比較優厚的了,每個檔次的待遇標準明顯高于其他相應職務的人員。當時,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每個機關干部都有生產定額和上交任務,而優待辦法規定“技術干部不交納機關生產任務”,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從事科學技術研究。
邊區的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保障科技人員的權利。1939年4月3日,晉察冀邊區政府在頒布的《獎勵生產事業暫行條例》中,專門設“專利”一章,規定凡在生產上首先發明者,仿制舶來品著有成效者,改良土法著有成效者,可以向政府申請專利,經政府驗收合格后,批準其專利權,年限三至十五年不等,專利權歸首創人。條例還對專利報酬作出明確規定:“凡政府或團體經營者引進專利技術后,應付相當報酬或按比例抽取‘紅利給專利所有者;此外,凡涉及軍事秘密不得予以專利者或申請專利未批準,而其成果確有成效者,政府應給予相當的報酬。”1941年7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又特別頒布了《獎勵生產技術條例》,規定凡“生產技術的新發明,現有技術的改良,外貨代用品的制造,礦產的發現”,經邊區行政委員會核準,予以獎勵。獎勵有榮譽和獎金兩種。榮譽獎分為建立研究所(即以發明人的姓名命名)、榮譽宣揚、獎旗、獎狀、獎章五種;獎金最低100元,最高10000元。隨著邊區經濟的發展,財政情況的好轉,1945年,邊區行政委員會又調整了獎勵金額,達到了1萬元至100萬元,有特殊發明和貢獻者,邊委會還予以特別獎勵。這些以邊區最高行政機關名義發布的辦法和條例,使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科研成果的獎勵和保護,得到了有效保障,極大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尊重科研規律,提高與普及并重,在大力提倡應用技術研究的同時,也為學術理論研究開辟園地
戰爭環境下邊區科技工作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戰爭和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當時的科研人員大都是受行政和軍事部門領導,這樣有利于把邊區有限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組織科研攻關。而事實證明這樣做確實很有成效。如軍區工業部、衛生部組織搞的彈藥和醫藥科技項目,都是采取行政領導組織方式完成的。但也并非事事都采取行政干預手段,在一般情況下,主要由邊區科協負責。1942年7月22日,邊區科協首次代表大會在會務問題決定中就明確指出,“協會的經常性工作為政治上團結科學工作者,進行學術研究,普及科學思想與技術,其工作要與行政密切聯系,但不能混淆。”強調了科協工作的相對獨立性。邊區科協是在黨和政府宏觀指導下進行工作的,它根據邊區的實際需要制定科研規劃,進行組織協調。這樣既保證了科研工作的正確方向,又可以照顧到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使科技人員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充分發揮其專長。
晉察冀邊區這種科技管理體制,使得行政領導與團體協調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重點與全面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調動了科學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取得了很大成功,科技事業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從邊區科協成立到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這段時間,無論是應用技術研究,還是學術理論研究,無論是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還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都取得顯著成績,表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學術理論研究方面,邊區科協創辦了《自然科學界》雜志,多次舉辦學術報告會,加強了學術交流,提高了科技人員的學術理論水平。這時期發表的有代表性的研究論文有《大炭爐化鐵》、《小鼓風爐冶煉生鐵略談》、《煤油的研究》、《粟性狀相關研究》、《制堿法》、《玻璃試制經過》、《中國古代科學瑣談》、《紙漿的碎解及膠填料》、《繃帶對于骨折的效用》、《大麥黑穗病的防治研究》、《黑豆綠肥實驗成效和價值》、《血型》等。外籍學者也發表了不少學術論文,如林邁可的《避音器的制造》、《日晷的原理與制造》,傅來的《疥、肺(結核)自覺癥及預防治療法和瘧子癥》,班威廉的《液體氦氣的研究》、《超等導電率的理論》。這些都反映出邊區科學研究水平。
應用技術研究更是碩果累累。工學會成立不到一年,就在軍工、造紙、工具制造等項目取得重大成績。農學會成立半年多中,在作物育種、肥料試制、植物栽培、病蟲害防治方面完成多項成果。如研究人員從120多個谷類品系中篩選出“811”和“燕15號”,可提高產量15%—20%;從50多個玉米品系中確定“平4號”,畝產可達500斤;從20多個小麥品系中選出“曲2”品種,可比一般品種小麥增產30%;此外還完成了肥料施用、抗旱播種、大麥黑穗病防治等課題。醫學會重點針對邊區最需要解決的醫病衛生開展課題研究,自制了多種藥品和醫藥代用品,取得良好效果;研究出針灸治療瘧疾,治愈率達90%;設計出部隊正規護理制度;研究成功交感神經摘除術、外傷性下肢神經痛治療法、胃腸結合術等。
科學知識宣傳普及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邊區科協與行政系統、合作社系統、群眾團體系統聯合推動科普工作,舉辦科普講座,舉行流動展覽會,出版科技通俗讀物,開辦民校講授科學知識,編輯中小學教材和“農業生產常識”等,推動了邊區群眾性的科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老百姓的科學文化知識。
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之所以能從科學技術十分落后地區,很快轉變成科學技術活動較為活躍,具有較高科技水平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關鍵因素就是邊區的黨和政府實事求是,尊重人才,按科研規律辦事,制定出符合邊區實際的科技發展方針,組織落實,政策對頭,措施得力。這樣就使得在邊區現實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促進了晉察冀邊區科學技術事業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一個繁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