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麗
非語言行為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授知識內容、表達思想感情時的手勢、表情、姿勢和動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語常常需要從講話的姿態和表情中取得幫助,創造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使講課內容和講課者融為一個整體,通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生動的語言形象。事實證明:非語言行為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師素質修養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
一、課堂教學中非語言行為
1.非語言行為具有激勵作用
教師恰當的非語言行為是學生上好一堂課的良好開端,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堂課開始,學生全神貫注,視線集中在老師身上,如果教師走進課堂時精神振奮,且面帶笑容,和藹可親,就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思想集中,情緒熱烈,思維靈活,課堂氣氛活躍。這樣的課堂給學生學習營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圍。
2.非語言行為具有傳情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眼神、身體動作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學生發言或回答問題,教師面帶微笑,輕輕點頭,這表示肯定答案正確;教師面帶微笑,輕輕搖頭,這表示答案不對。這一點頭一搖頭,看似平常,可感情真摯、細膩,學生易于接受。課堂上,有學生做小動作,不注意聽講,教師可突然停止講課,注視那個學生,或邊講課邊走到他身邊,輕輕撫摸該學生的頭,這樣不僅可以制止該學生不守紀律的行為,而且會使該生在教師的目光或撫摸下領略老師的溫情和威嚴,不至于影響其他學生聽課,破壞整個課堂氣氛。
3.非語言行為有反饋信息的作用
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體態、動作、面部表情等非語言行為,了解學生心理,檢查教學效果。學生皺眉不悅,表示還有內容沒有聽懂,還有疑難問題;學生神采飛揚或點頭微笑,說明已掌握了授課內容。
非語言行為的作用當然不止這些,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應該重視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使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
二、怎樣運用和加強非語言行為
教師講課時,要有飽滿的精神,要有樂觀振奮的思想感情,努力控制一切與課堂教學不協調的心理,感情真摯、情緒飽滿、聲情并茂,動作舉止適應語言表達的需要。那么教師如何運用和加強非言語行為呢?
1.運用和加強體態語
體態語指以人體姿態、動作表示意義的信息傳輸系統。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點頭、手勢和其他動作。這類非言語行為既可與言語同時使用,又可單獨使用,它在師生的交流、理解過程中,尤其在傳遞情緒、信息的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賞的微笑,一個肯定的點頭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師為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管理,既可用點頭、手勢代替自然語言表達對學生的指示,又可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借助特殊的手勢輔助說明,從而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組織教學的作用。在各種體態語中眼的動作比較特殊,既具有調節功能,又具有說明和表露的功能。熟練地運用眼神的各種變化便能表達出各自內心的思想、意圖、情感及其他體驗。如教師目光炯炯有神可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目光與學生目光接觸,會使學生產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覺,從而使學生集中精力或收斂動作;教師嚴厲、責備的目光,會使學生產生你對他的某一行為的不滿,嚴令其改正的感覺;柔和熱情的目光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熱情、贊許和鼓勵。
2.運用和加強人際距離的尺度
人際距離是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一個尺度。人們總是根據自己對他人的感情而選定彼此之間的距離,人際距離潛在地表現著交流者的感情性質和感情程度。一般來說,人際靠近會使對方產生更深的情感效應。在教學中,教師要把人際距離調控作為一種重要管理手段,通過掌握與學生的不同空間距離達到某些目的。如果教師為了營造正式上課,要求全體學生集中注意聽課的氣氛,只要站在較遠的講臺,嚴肅認真地掃視全班,學生就會體驗出這是“正規”課堂,從而產生相應的心理準備和反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走到座位的通道上去“巡視”,所到之處,附近座位上的學生就會有所收斂。
3.運用和加強輔助言語和類語言
輔助言語指言語的非語詞方面,即聲音的音質、音量、聲調、語速、節奏等,它屬于言語表達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語詞語本身,因而常常用來輔助詞語的表述以便準確表達意義和所具有的情感。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調、音量或節奏下,會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溝通效果。類語言指的是無固定語義的發聲,如笑、哭、嘆息、呻吟、口頭語和各種叫聲等。盡管這些發聲并無固定意義,但在特定情景下具體表達詞語之外的思想、情感或其他信息,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在請一位做小動作的學生安靜下來專心學習時,“安靜些”既可大聲呵斥地說,又可輕聲地說;既可面帶笑容和藹地說,又可沉下臉低聲訓斥;既可先輕咳一聲,引起他的注意再勸告,又可冷笑一聲,嚴厲命令。在不同的輔助言語和類語言伴隨之下,同一句話會取得不同的課堂效果,學生將有不同反應。
教師在課堂上的非言語行為同言語行為是一個整體,它的作用只有同言語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非言語行為的研究為改進課堂教學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為教學法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隨著對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這方面研究的意義將日益明顯。廣大教師一旦認識非言語行為的作用,熟練掌握舉止神態語言,教學質量肯定就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