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恒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種傳播媒體進入教育領域。近年來,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和發展,使信息技術手段以教學輔助手段的形式大量出現在課堂上,由此引發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深層變革。我認為,凡事都應因地制宜。在信息技術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各種簡易媒體均不應從課堂“退役”,因為它們同樣可以優化教學結構。
一、恰當地運用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指教師形象的手勢、生動有趣的表情和動作等,是簡便易行、隨心所欲的教學媒體。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體態語言,可強化某些知識點,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加快學生的感知速度。例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狼不想再爭了,齜著牙,逼近小羊,大聲嚷道:‘你這個小壞蛋,說我的壞話,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教師可模仿狼的樣子,齜牙咧嘴,兩眼怒瞪,滿臉殺氣的表情,并模擬窮兇極惡的音調。這樣,就將文字描述轉化為直覺信息。同時進行生動的講授,使狼貪婪兇狠的丑惡面目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學生就能較好地認識狼的本性,從而理解課文的寓意。
二、適時出示實物和標本
實物和標本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是鮮活有趣的教學媒體。例如,語文課《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以蒲公、蒼耳、豌豆為例,介紹植物傳播種子的基本方法。這三種植物,除了豌豆學生較熟悉外,對其余兩種都較陌生。教師可邊講邊出示實物(最好增加鳳仙花、鬼針草等),并進行相關的演示,不僅可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帶刺的鎧甲”、“炸開”、“降落傘”等詞語,而且可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植物種子的傳播方法,即風吹、動物帶、太陽曬。又如,自然課介紹了鳳蝶和蛺蝶的區別及蠶的發育。雖然課本上有插圖,但若教師出示自己制作的標本,并在課后帶領學生采集和制作,效果則大不一樣。
三、巧用簡易教具
人類總是遵循“簡化”原則進行信息加工。心理追求“簡化”原則的意義在于,有利于人們向外界收集信息,并使這種收集變得更省力,更有效,以至在短時間內認識事物的特性或本質,達到心理平衡和愉悅。簡易教具正好符合學生的心理“簡化”的要求,是集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教學媒體。例如,數學課“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教師可制作若干小正方形在課堂上演示。首先將幾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告訴學生,一個小正方形表示1cm2,讓學生數一數這個大正方形里面有幾個小正方形。然后,移動幾個小正方形,將此大正方形變成長方形,再讓學生數一數這個長方形一行有幾個小正方形,擺了幾行,緊接著出示一個長8cm,寬4cm的長方形,讓學生回答這個長方形里面一共擺了幾個1cm2的小正方形,最后演示長方形的寬不變,長逐漸縮短的過程。當長與寬相等時,就是正方形。通過這樣的演示,加上教師討論式的講解,學生就能在思維過程中歸納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四、多做簡易實驗
簡易實驗雖然簡單,但仍可揭開事物的奧秘,變抽象為形象。它可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輕松愉快地學到新知識,是深受師生歡迎的教學媒體。例如,語文課《不要吃雪》一文,介紹的是生活小常識,其目的是讓學生懂得不吃雪的道理。教師只需用一個雪團、一支試管(或一個透明小玻璃瓶)及一盞酒精燈,即可讓學生親眼目睹融化的雪水里有許多臟東西。無需更多講解,學生就明白不能吃雪的道理。又如,自然課中的色散實驗需用三棱鏡,若無三棱鏡,則只需用一個燒杯(或透明玻璃口杯),內盛約1/2容積的水。手拿燒杯傾斜一定角度,杯下面放一張白紙,杯口上方離杯口一定距離覆一張與杯口平行、中央開一長方形孔的白紙。當光線通過長方形孔射到水面上時,通過三棱形水柱即發生色散。再如,自然課中“物體的熱脹冷縮”,教師只需用玻璃管、燒杯、球形燒瓶、酒精燈及自制鐵環等即可演示。沒有玻璃管可用透明塑料管,沒有燒杯及球形燒瓶可用透明玻璃口杯及透明小玻璃瓶,沒有酒精燈可用墨水瓶自制。多做簡易實驗,不僅可以解決教學中的關鍵問題,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
五、多讓學生動手做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動手,由于多種器官同時運作,誘發大腦皮層多個中樞同時進入興奮狀態,可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形成豐富的表象,更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縮短認識時間。例如,自然課“種子的構造”一節,教師可發給每個學生一粒課前浸泡過的菜豆或蠶豆種子,邊畫簡圖邊指導學生解剖。學生雖熟悉種子的外形,卻不知其內部構造。通過親手解剖,學生都為自己親自探索事物未知領域而發自內心的愉悅,輕松地記住了種子的構造。又如,數學課“圓的認識”一節,教師可布置學生課前用紙板或木板自制三輛小車(也可分組做),三輛小車的車輪分別為五邊形、橢圓形和圓形。上課時,教師用自己做的小車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三輛小車的運行情況。通過師生的共同觀察和討論,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明白,只有車軸(圓心)與地面的距離(半徑)保持不變,小車才能平穩運行。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圓的位置、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繼而由板圖一個點,畫出一條線,再以此線為半徑畫一個圓,并延長此半徑再畫幾個圓。當教師重復畫圓時,學生已能回答:“圓的位置是由圓心的位置決定的,圓的大小是由半徑的長短決定的。”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盎然,氣氛熱烈,自主生疑,共同解疑,教學相長。
學生獲取復識的過程,是大腦對感官輸入信息的轉化、儲存過程。運用各種媒體輔助教學的實質是,讓學生的多種器官同時調動起來,使大腦皮層相應的中樞形成較多的神經聯系。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條件,發揮自身能吃苦耐勞的優勢,勤于動手,靈活運用教學媒體,營造一個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透徹的愉悅、和諧氛圍,使學生能高效地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扎實的整理和歸類,使新的知識點自覺地納入已掌握的知識體系,在大腦皮層形成系統的信息網絡,從而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