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前進 張聞鶴
摘要:為說明“小塊分割”控制教學節奏的有效性,在闡釋教學節奏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教學實踐活動,在“小塊分割”理念指導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展示了以科學術語與生動活潑的文學語言靈活穿插、講授與自學活動的交替安排、教學內容疏與密的合理配置,具有起到調節、控制課堂節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實際作用。切實有效地提高了針對低素質生源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塊分割教學節奏教學效果穿插交替疏密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196-02
教學節奏的控制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在控制教學節奏的理念下,將“小塊分割”方法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比較好的實際效果。
1科學嚴謹與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靈活運用—教學語言的小塊分割
例一,酰化反應的教學實例。在《有機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曾崇禮2004年第一版)酰化反應的教學中,涉及酰化反應的章節有“第九章羧酸衍生物”和“第十三章胺、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在“第九章羧酸衍生物”中,對酰化反應的介紹是在酰鹵的氨解反應中,以酰鹵通式表示該類物質的氨解反應(即酰化反應),產物酰胺同樣以通式表示,由于反應方程式采用通式以及闡釋以及舉例說明不多,再加上語言抽象嚴謹,因此,學生對其反應機理理解掌握有明顯困難。在“第十三章胺、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中,介紹酰化反應時,指出了能發生酰化反應的胺類的條件以及酰鹵類酰化劑、酸酐類酰化劑發生酰化反應的舉例;但是,由于理科教科書的語言往往具有科學嚴謹、簡潔抽象,甚至艱深晦澀的特點,再加上實際舉例不夠充分,其歸納出的規律對于學生而言就有難以理解之虞。在酰化反應教學實踐活動中第一階段,教學語言首先使用科學、嚴謹的化學專業語匯,解釋、闡述酰化反應機理、規律;但是在進入學生“練習-教師評價”的第二階段,就可以對教學語言進行“小塊分割”,不能長時間地繼續使用這種專業語言,應該從切實提高教學效果考慮,力求語言的生動性、生活性、文學性,讓學生找到對比、理解、演繹、想象的切入點;在“練習-教師評價”的第二階段,針對學生不清楚什么樣的胺類化合物可以發生酰化反應以及復雜多變的酰化劑化學鍵從哪里斷裂的困惑,教師可在教科書提供的有限的練習、例題基礎上,再補充較為充足的實例(4~6個),引導學生觀察:(1)多種類型的胺類化合物(伯胺、仲胺)與結構相對簡單、典型的酰化劑(乙酰氯)反應實例(觀察對象是多種類型的胺類化合物)。(2)觀察多種類型的酰化劑(簡單酸酐:乙酰氯、苯甲酰氯;較復雜酸酐:苯磺酰氯、乙酸酐、苯甲酸酐、苯甲乙酸酐、馬來酸酐等)與簡單的胺類的反應(觀察對象是多種類型的酰化劑)。
在(1)中,讓他們自己發現:發生酰化反應的胺類結構中必須至少含有一個氫原子、叔胺結構中已經沒有剩余氫原子,所以叔胺不能發生酰化反應。
在(2)中,讓他們自己發現:無論酰化劑的結構是簡單還是復雜,胺類從酰化劑中只取其中的酰基。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用生動的、生活的、文學的語言給予于強化,例如對(1),可以歸納為容易理解、記憶的口訣:伯胺仲胺,有氫就行。
對與(2),可以給學生簡單講述《紅樓夢》第九十一回,《縱淫心寶蟾工設計,布疑陣寶玉妄談禪》中黛玉考驗寶玉的故事,最后由“弱水千尺,單取一瓢飲”轉化并歸納為:千變萬化,只取酰基。
例二,化學鍵教學實例。在第二章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第三節化學鍵化學鍵的教學過程中,(全國中等衛生學校教材化學 第三版主編蔣大惠,以下簡稱《化學》。)為加深學生對離子鍵、共價鍵以及共價鍵的特殊類型配位鍵成鍵過程特點的認識,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形象地描繪它們的特點。
故事(1)掠奪式—離子鍵形成過程,鴉片戰爭中八國聯軍掠奪中國,依仗的就是船堅炮利、倚強凌弱,強盜式的掠奪:這是離子鍵形成過程中,最外層電子數占優勢(4~7個)的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搶奪最外層電子數處于劣勢(1~3個)的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離子鍵形成過程的形象生動的描述。
故事(2)合作式—共價鍵形成過程,由于宿舍距離教室比較遠,2個同學都想購買自行車作交通工具,這2個同學各自僅有50元,可是購買自行車的最低費用是100元,于是2個人協商,各自出資50元,合資購買了自行車,自行車就成為了他們的共有財產,雙方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是共價鍵形成過程的形象描述。
故事(3)捐助式—配位鍵形成過程,一個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生需要上學,可是一貧如洗,社會上好心人知道了,主動向他無償捐助巨額資金,解決了這個貧困生小學到大學期間全部費用,并不需要這位貧困生再拿錢作為“合資股份”,這是配位鍵形成過程的形象描述。
2講授與練習的穿插—教學活動形式的小塊分割
在設計《化學》教材第二章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第一節原子的結構教學方式時,可在講授完“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的關系后,直接進入穿插進行相關練習(化學教材P31)練習結束評價之后再進行再繼續進行余下的新課內容教學,而不要把教師的講授活動在時間上過于延長。
3問題引導先行講授后置—教學方式小塊分割
在設計《化學》第十五章“酯和油脂”第二節“油脂”教學方式時,為激活他們大腦的興奮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采取問題引導先行講授后置的設計,在課堂活動開始,先用投影儀在屏幕上打出以下問題。
(1)油脂的含義是什么?
(2)油脂從結構上劃分,屬于哪一類物質?
(3)油和脂有哪些不同?
(4)油脂的生理意義是什么?
(5)油脂中烴氧基和酰基分別由誰提供?
(6)不同的油脂結構中,變化的成分是什么?不變的成分是什么?
(7)舉例說明什么是必需脂肪酸。
(8)油脂是怎樣水解的?
(9)油脂氫化反應使油脂發生了哪些變化?
(10)地溝油為什么不可以食用?
(11)油脂在人體內消化時為什么要膽汁參與?
在給予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后,教師再進行針對以上問題的提問與闡述,學生以自學為主“學”的活動轉為以教師講授為主“教”的活動,學生大腦興奮區域進而轉換輪休抑或思維活動的強度得以適當調節。
4教學內容疏密相間
《化學》教材第八章電解質溶液第五節 “緩沖溶液原理”(本章最后一節)從文字篇幅上考量,與本章其它四節比較,它的篇幅并不大,然而,其實質內容卻是本章前四節內容的總和與綜合,內容密度很大。因此,在設計本節課堂教學內容時,應在二個學時(一個完整的教學時長,80分鐘)內對本節內容實施教學活動,適宜分割教學內容。在緩沖原理高密度重頭教學內容之前,可先有針對性地復習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弱電解質的電離特點、溶液酸堿性與PH值的關聯、水電離平衡的移動等基礎知識(相對低密度內容),再進行緩沖原理高密度內容教學,使其教學內容疏密相間,減輕學生負擔。不能因其篇幅不長而壓縮在40分鐘之內(一個學時)完成。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M].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刷館出版,修訂版,2001.
[2] 皮連生,王小明,龐維國,等.教育心理學(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阮迪云.神經生理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4] 朱大年.生理學(第7版)[M].2008-01-01.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
[5] 王國華,劉合群.職業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鄭日昌,伍新春.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7] 劉重慶,崔景貴.職業教育心理學學科定位與教材建筑[J].鎮江高專學報,2001(11).
[8] 劉德恩.職業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