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摘要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是學習知識的兩種途徑,各有優劣。本文通過提出相對理想的顯隱結合學習模式,希望能夠更大范圍的促進高職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最終實現語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外顯學習內隱學習顯隱結合學習高職生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長久以來,我國的教育思想都側重于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了目前很多大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基于此,在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要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由此可見,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各高職高專教育的最終教育目標,而對于外語教師而言,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不僅是要打好他們的語言基礎,更要培養他們的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
外顯學習(例如課堂教學)是一種能夠意識到正在學什么的學習。學習者運用對語言規則的注意力,對其進行顯意識的歸納,再對語言行為進行潛在影響。內隱學習(例如母語的習得)是一種完全無意識努力便能獲得復雜的規則知識的學習模式,語言的表現構成了自發語言活動的唯一基礎。(Skehan,1998)對于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選擇已成為了外語教學的難題之一。
1 外顯學習的特征及其局限
(1)有意識性。在外顯學習中,學習者關注語碼,并刻意去觀察,審視語言形式。靠之學會的語言規則有可能無法進入到學習者的語言行為之中,白白浪費學習者的寶貴時間。
(2)脫離語境。在學習者關注語碼的同時,語言現象被從語境中脫離出來,形成語言規則并加以分析,訓練。但是,語言本就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將語言現象與語境相互剝離,成為單一碎片,勢必會影響學習者的理解與應用。而且,如此一套繁雜的語言規則體系能否被學習者們有效的學會也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Stern, 1983)
(3)提供練習。在分析了語言規則,形成了規則體系之后,外顯學習會對重點的語言項目進行反復的練習。但是眾多觀察卻表明,即便是密集的語言規則練習,也很難遷移到語言運用當中。(Allen,1992)
2 內隱學習的特征及其局限
(1)意義性。在內隱學習中,學習者關注盡可能真實的話題,關注意義的交流,對語言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并且認為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語言錯誤會自然得到糾正。但是,因為缺乏對語言規則的注意,分析和歸納,學習者對語言行為本身容易產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結果,并且也容易造成石化現象。(Allen,1992)
(2)教師控制。教師在內隱學習課堂上盡可能的使用目的語教學,語言交際活動也多是開放式問題。根據我國實際,真實的語言環境非常缺乏,于是,純內隱學習很難實現,所以在課堂中的語言形式需要教師的適度控制,這會對師資有一定的要求。且一味強調純內隱學習也會走入“講課無用論”的誤區。
(3)抗干擾性。經Reber(1993)在內隱學習生物進化論中的研究顯示內隱學習不易受機能障礙的影響。于是,不同年齡,不同智力,不同群體之間的內隱學習都不會變化,這也是內隱學習區別于外顯學習的最大特征。
3 顯隱結合學習模式
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都具有其優劣性。其實它們本就是一個連續體。(Ellis,1985)所以,在高職高專的外語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各自優勢,而不應完全存廢某一方,最終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
那么,如果在外顯學習中加入例子呈現,在內隱學習中加入一定的注意,學習效果會更佳。Recall Klein(Skehan, 1998) 提出的外語課堂教學三部曲就可以作為顯隱結合學習的參考。在顯隱結合學習中,首先講究意義優先,在總體學習重視意義的基礎上,再有側重點的注意某些語言形式,恰到好處的進行分析講解,最后再補充綜合練習,保證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接觸語言,運用語言的機會。但是大部分高職生英語基礎都比較薄弱,所以根據實際情況,可在最開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同時還可以結合高職高專各專業英語的特點和目標對學習者進行培養。
此外還應注意,針對不同難度的規則,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也會起著不同的作用。(Dekeyser, 2003)復雜度低的知識適合外顯學習,反之則適合內隱學習;抽象的知識更適合外顯學習而具體知識則適合內隱學習。所以,在顯隱結合學習中,也不能一味遵循某一特定模板,而應該根據學習者和學習知識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語言項目和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相應的考慮,靈活運用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這兩種教學方法。
4 結語
本文從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特征及利弊出發,提出了相對理想的顯隱結合學習模式,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將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各自的優勢相結合,劣勢相補充,才能更大范圍內促進學習者們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最終實現語言能力的提高,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摘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Allen, Patrick and Birgit Harley, ed.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2.
[3]Dekeyser, R. M.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A]. In C. J. Doughty & M. H. Long. (eds.).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Oxford: Blackwell, 2003.
[4]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5]Skehan, Peter.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6]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