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從課前確定教學目標、注意組織調控課堂、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形式閱讀等方式把握好教學方向,引導學生閱讀,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目標調控課堂多種形式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文本、生活與學生心靈對話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但作為學生領路人的教師,如果無所作為,任由學生在閱讀時信馬由韁,就會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嚴重參差不齊。筆者認為,要想上好一節小學閱讀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課前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當之無愧被看作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教學目標要根據課文所在單元的單元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要能評估、可檢測。
(1)根據單元目標來確定教學目標。比如在確定《趙州橋》一課的教學目標時,筆者認識到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就設定了“讓學生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一教學目標。從學生熟悉的長城、頤和園講起,由此導入課題,讓學生懷著自豪的心情開始學習,在了解趙州橋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目標。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所有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以前的經驗。對于要教授的內容,教師要了解學生知道什么,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什么疑問,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什么分析。比如,在上《釣魚的啟示》之前,筆者設計了學情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了課文的朗讀情況、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的感悟、生字的書寫、詞語的理解、學生的問題和課文的相關資料。這樣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已經有所了解,授課時就能有的放矢,針對學生的難點教學,課堂效率就更高了。
(3)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具體,可檢測。上完一節課,教師可以通過練習或者作業的情況來了解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這要求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具體,可檢測。如果確定的目標當堂沒有完成,必須找時間補上。因此,教學目標的檢測,也有利于以后教學目標的制定。
2 注意組織調控課堂
上好一堂課,光靠備好課是不夠的,課堂上的成功組織和調控也至關重要。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隨時組織調控課堂,真正把“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落實到點點滴滴的教學行為之中。
(1)課堂導入,激發興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導入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該堂課的質量。因此課堂導入要講究導入藝術,要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情感鋪墊。比如在執教《觸摸春天》時,一上課,筆者就伴隨著輕緩的音樂播放了一組春天的美景圖,通過艷麗的色彩喚起學生對春天的回憶,輕而易舉就把學生帶入了色彩斑斕的春天。
(2)精神飽滿、語言精當。課堂主要靠教師的語言組織和調控,因此課堂上教師語言應該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教師聲音的抑揚頓挫、語速的快慢疾緩富于變化,有利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聽起來不會走神;教師精神飽滿,以情動情,更容易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在積極探求、參與課堂中獲得新知。
(3)限定時間,提高效率。在一次檢查預習時,筆者給學生安排同桌合作讀生字詞,學生們用了4分鐘才完成檢查。為了提高效率,在下次檢查預習時,筆者在要求里加上了時間限制:“給同學們2分鐘的時間,同桌檢查生詞認讀,同桌讀錯的你就教給他。同桌都認識了就馬上坐好。看哪對小同桌能最快完成。”讓人高興的是,絕大部分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
(4)課堂語言,貼近生活。執教《孔子拜師》時,筆者注意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學生以前對孔子和老子了解不多,只知道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課前筆者搜集了孔子和老子的大量文字和圖片資料,并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呈獻給學生。以激起學生對孔子和老子的崇拜之情,調動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熱情。比如出示了一張圖片,是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活字印刷的“和”,看到這熟悉的畫面,孩子們個個很激動。接著告訴學生:“這就是孔子人文理念中的“和為貴”中的“和”。簡單的介紹,激起了學生會對孔子由衷的佩服和贊嘆。
3 指導、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形式閱讀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要想讓學生不等老師解說,自己了解文本的含義,就得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充分地閱讀文本,把讀的功夫落到實處。
(1)創設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創設疑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有利于使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更高效。比如在學習《竊讀記》時,筆者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讀課文“讀書是件好事,小林海音為什么要竊讀呢?”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讓學生懷著好奇心去讀課文。在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后,又引導學生去思考“在竊讀的過程中,她有什么感受?”這樣學生就一下子抓住了課文的主線,高效地完成了閱讀任務。
(2)教授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如果說平時對課文的講解是“扶著學生走路”,那“放手讓學生自己走路”前,教師必須教會他們閱讀方法,幫助他們走得更好。比如在教授《從現在開始》時,筆者先抓住重點句子和詞語詳細講解了獅子大王、貓頭鷹大王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它們的想法,然后模仿它們的樣子讀讀這幾句話。因為剩下的部分和前半部分結構相同、內容相似,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在小組內展示閱讀成果。最后演情景劇時,絕大部分學生能把袋鼠大王、猴子大王表演的活靈活現。
(3)要注意指導學生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課文理解程度的途徑。課文讀正確是最低標準,更高層的要求是學生能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對文章的體會。在此過程中,朗讀的指導非常關鍵。要從句子的停頓、強調、語氣等方面指導學生的朗讀。經過訓練,使學生學會通過朗讀來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我們也可以從孩子的讀中,聽出她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4)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潛心默讀。如果說朗讀是情感的外化,那么默讀能讓學生把閱讀內容和所學方法系統、內化并反思,讓學生有切切實實的收獲。默讀也有利于學生邊讀邊動筆,可以劃出重點詞語,或記下自己不懂得問題,或寫下自己的心得,以提高閱讀效果。
總之,要想上好一節小學語文閱讀課,就需要提高教師對小學語文閱讀課的認識,并積累相關知識,以應對課堂的變化,切實上好每一節小學語文閱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