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舉
摘要新課的導入是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堂成功課需有好的導入技巧。本文通過案例分析入手,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分析、總結了新課導入的作用、基本要求和導入技巧,并結合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用書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生物教學新課導入技巧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
背景:2011年10月18日,華鎣市教育局教科室在華鎣市雙河二中舉行了初中生物教學競賽,其課題是《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作為評委,筆者聆聽了6位參賽教師的課堂教學。6位教師對教學課題的導入引起了我的思索。6位教師教學課題的導入如下。
教師A體會到自己第1次到一所新學校來上課有點緊張,通過觀察學生,學生也有些緊張,采用教師和學生共同做深呼吸的方式,通過人的呼吸導入到新課——綠色植物的呼吸。
教師B讓學生觀看動畫“小女孩下地窯”。在學生觀察動畫時,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小女孩下地窯,她為什么會暈倒?”在師生思考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導入新課。
教師C是與學生共同體驗屏住呼吸后,讓學生自己談屏氣的感受導入新課。
教師D是與學生一起做游戲,教師說詩詞,學生說生物具有的特征導入新課。
教師E也是與學生共同做一個游戲——看誰屏氣的時間長,通過人的呼吸聯系到綠色植物的呼吸導入新課。
教師F通過給學生擺故事“晚上,李爺爺與花一起睡覺。” 通過提問 “李爺爺這樣做好不好?”導入新課。
思考:本次參賽6位老師有5位老師通過人的呼吸,聯想到綠色植物的呼吸而導入新課,但他們導入的技巧,創設的情境不同,達到的效果不同。教師A、C、F主要是通過師生互動做深呼吸或屏住呼吸,通過學生親身感受導入新課。教師B是通過動畫,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引入新課。教師F是通過擺故事,讓學生思考判斷導入新課。筆者認為教師B的導入方法較好,給人一種新奇的感受,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導入新的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值得思考和研究。
對策:新課的導入是指課題開頭或某個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方式。導課的作用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師如何進行新課的導入,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呢?
1 新課導入的基本要求
一是相關。學科知識與生活相關。高中新課程選修模塊《生物技術實踐》和《生物科學與社會》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如高中生物選修一中的“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果膠酶在果汁生產中的應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等,這些內容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高中生物選修模塊中設計的學習課題,就是為了解決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遇到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課題。上述多位教師導課也是選擇與生活相關的知識材料作為導入內容的。生物學科知識應注意學科間的聯系。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提到,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各門學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生物學與數學、技術科學、信息科學相互作用共同發展。教師導課時應多考慮學科之間的聯系,采用不同的呈現形式,來豐富我們的導課內容。導課內容要與學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相關。不能用深奧的內容來導入,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不但起不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有可能適得其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課內容應與教學內容相關,通過導課,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
二是有趣。美國必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地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例如,在學習“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時,先讓學生親自做“膝跳反射”活動,再來思考和討論反射弧的基本結構,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具有趣味性的導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趣的知識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最大的學習激情,投入最大的學習動力。應酬學上有一條原則是:先適合別人的需求而達到自己的需求。師生間的教學活動,實際上也是人際關系的直接交往,教師應盡量迎合學生的興趣。
三是簡潔。形象簡潔的語言聽眾容易理解。如某教師在講什么是條件反射時,給學生講了一個典故:三國時的曹操,對口渴的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可以摘梅子吃”,士兵聽了口水直流,加快了行軍速度。聽課的學生也直咽口水,教師乘機導入到什么是條件反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語言過多,往往會讓學生產生聽覺疲勞,甚至讓人極度反感,反而達不到說服的目的。有這樣一個事例,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的演講非常精彩,自己深受感動,準備捐出身上所有的錢。十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打算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一直繼續著他的演講,唾沫橫飛。他厭惡之至,立即改變初衷,決定一分錢也不捐贈。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拿走了兩元錢。 在心理學上,這種由于人的機體受到刺激過多、過強或持續時間過長,而引發的心理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教師在導課的時候,引用的材料是為了說明問題,所以導課材料必須緊扣主題,不能信口開河,夸夸其談,占用大量時間,影響正課主題。
四是多變。同一位教師,對于不同的課題,應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對于相同的課題,選擇最適合的導入方法,這就是因材施教。前面幾位教師在教學的導入時,就采用了不同的導入方法,使得生物課堂生動靈活,富有新意。
2 新課導入的基本方法
2.1 通過“問題探討”導入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每節新課開始一般設計有“問題探討”,師生通過對“問題探討”的思考和討論,引入所學內容。如學習“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課時,設計有問題探討“足球比賽”,討論“隊員之間是如何傳遞信息的?隊員通過眼、耳獲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處理信息并迅速作出反應的?隊員要有良好的表現,身體的各個器官同樣需要協調配合,這又是如何實現?”又如在學習“染色體變異”時,出示“無籽西瓜”圖片,教師提問“你知道無籽西瓜是怎樣形成的嗎”,引導學生討論“你的推測是什么”。通過問題的探討,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動機,激發學生思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2 通過“資料分析”導入
如高中生物“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統受損的關系”就是通過資料分析導入的。通過資料中圖形曲線的分析,來找出艾滋病死因與免疫系統受損之間的關聯。通過資料“器官移植面臨的問題”的分析,學生可以了解到現今器官移植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通過資料分析,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社會責任感。
2.3 通過“實驗探究”導入
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設計了很多的實驗,通過生物實驗引入課題,探究生命活動規律非常重要。如在教學“種群的特征”時,通過“模擬草地”估算這塊草地蒲公英的數量。通過實驗驗證知識,探究新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2.4 通過“建構模型”導入
如學習血糖平衡的調節時,建構“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學習“種群數量的變化”時,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通過模型的建構,形象、具體地揭示生物規律,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分析問題的手段和方法。
2.5 通過“技能訓練”導入
如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讓學生繪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來認識有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
2.6 通過“問題啟發”導入
如在學習“反饋調節”概念之后,提問“你還能舉出日常生活中一兩個反饋調節的實例嗎”從而引入到“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這一課題。通過設計有關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7 通過比較分析導入
一是圖片的比較,如基因突變實例“正常紅細胞和鐮刀型紅細胞”比較,染色體數目的變異采用“染色體數目加倍后的草莓和野生狀態下的草莓”比較。二是列表比較,如講基因文庫時列表比較基因組文庫與cDNA文庫的異同等。
新課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如復習、提問、討論、游戲、作業等導入,無論哪種導入都應根據課題內容需要來運用。
3 掌握新課導入的技巧
3.1 把握導入時機
導入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在每節課開始上課時,每個教學環節開始時,需要導入的,教師應該把握時機,精心組織導入內容,在不需要教師導入的就不要導入。如學生在學習生物科學史時,應該把時間充分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體會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和體驗科學家的探究歷程,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在學生進行生物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應讓學生思考,相辦法解決探究的問題,而不是引導學生得出簡單的結論。教師應時時把握導入的時機,靈活運用導入方法為教學需要服務。
3.2 精選導入內容
導入是為了完成后面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服務的,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講“DNA的復制”時,教材引用手工刻制的“北京奧運會會徽”如何復制成兩個印章,一個送交國際奧委會,一個留在中國,來導入新課就非常貼切。教師所選導課內容應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因材施教,巧妙導入。既要做到導入有新穎性、趣味性,又要有針對性。
3.3 錘煉導入語言
導語應短小精悍,有條理性、符合邏輯,又要有啟發性和激勵性。如上述教師B的導語:“小女孩下地窯,她為什么會暈倒?”語言精練,又富有啟發。教師在導入時注意語言的表達,做到語言形象、生動、簡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的導入是教學中的一門技術,教師通過日積月累,充分準備,不斷地探索,提高導入的技巧,為有效教學服務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