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十八大精神為國有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方向決定思路,方向決定出路。本期,本刊刊發陜西省部分國有大型企業領導暢談他們學習十八大精神體會;暢談企業如何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加快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發展活力與競爭力。
堅定不移走資源綜合利用和高效開發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十八大提出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全黨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意義重大而深遠。作為省屬骨干企業,延長石油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集團總資產由2006年年底576億元增長為目前的2000多億元,實現銷售收入由2006年403億元增長為今年預計1600億元以上,翻了兩番;上繳財政稅費由2006年100多億元增長為2011年415億元,增長了3倍多;實現利潤以年均20%的增幅快速增長。今年有望進入世界企業500強。
結合企業實際,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做強做優和提升質量效益為根本,堅定不移地走資源綜合利用和高效開發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一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延長石油作為一家百年老字號企業,面對后續資源儲備嚴重不足的形勢,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靠科技進步挖潛增效,保持千萬噸油田長期穩產增產。抓好延長石油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建設,使頁巖氣勘探開發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要按照油氣煤鹽綜合開發利用的思路,加快實施一大批資源綜合利用化工園區和前瞻性創新型項目,通過多種資源優化配置、化學元素優勢互補、工藝技術有效集成,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社會效益,開辟一條化石能源清潔高效轉化的新途徑。
二是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國有企業更要充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延長石油已經提出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支撐型和創新驅動型轉變的發展戰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煤油氣綜合化工、煤油共煉、煤焦油綜合利用、油醇聯合制烯烴、油醇聯合制芳烴、合成氣制油等多條工藝路線。下一步,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開放式產學研聯盟,努力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贏得先機,掌握發展主動權。
三是結合實際科學謀劃企業長遠發展。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加強油氣煤產能建設,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貢獻,也為企業發展奠定資源基礎;另一方面要以油氣煤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以自有核心技術為支撐,以生產油品為主線,統籌發展化工產業的總體思路,對陜北區域重點項目進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初步考慮在陜北地區實施“23631”工程,重點部署兩個大型煉油基地、3個“煤+氣”制合成油基地、6個油煤共煉基地、3個大型化工基地、1個油品調和中心,真正建成創新型國際化現代能源化工企業。
國有大型能源企業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發揮表率作用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系統化、完整化、理論化地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近年來,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在取得自身快速發展、銷售收入實現“每兩年翻一番”的同時,堅持將生態文明有效融入企業發展的全過程,特別注重駐地環境和生態保護,合理利用資源,尤其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實現了企業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一、把節能降耗、綠色環保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提。近年來,陜煤化集團以老企業的技術改造作為突破口,加大資金投入,實現技術設備升級。對渭北礦區,改造原有生產系統,淘汰落后設備,提高采掘機械化水平,提高原煤洗選能力,實行礦井減人增效。在新礦區建設上,我們將安全、節能、環保的現代化礦井建設作為新區礦井建設的方向,提前1年實現了“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二、把結構調整、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企業跨越發展的動力。陜煤化集團所屬的黃陵礦區,包括煤炭洗選、煤矸石發電、建材、污水處理和焦炭及化產循環經濟項目的相關產業集群已經初步形成。所屬的北元化工公司,建成了全國最大的100萬噸PVC生產線,正在逐步形成“煤、焦、電、電石、聚氯乙烯、水泥、聚氯乙烯下游產品”的一體化循環經濟生產模式。
三、把科技研發、自主創新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法寶。“十一五”期間,陜煤化集團累計完成科技投入近30億元,共完成各類科技成果178項,擁有有效專利34項。并擁有了3個國家級實驗室和工程中心、4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8個企業研發中心,承擔了數個陜西省“13115”工程。
四、把綠色健康、環保產業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陜煤化集團在煤炭、化工兩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培育綠色健康產業,聯手西安開米公司投資建設的40萬噸綠色環保型洗滌劑產業化項目,將是國內最大的綠色洗滌劑生產、銷售企業。
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將繼續圍繞“打造中國一流安全節能環保能源化工集團”的企業愿景,為建設“三富一強一美”新陜西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科學推進高速事業發展全力增進三秦父老福祉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關鍵要正確理解、準確把握大會主題和“科學發展觀”這個靈魂,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近年來,我省交通,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運輸廳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堅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持續加快建設速度,創造了在建規模2000公里、年均通車400公里的“陜西速度”,繼2003年、2007年、2010年連續突破1000、2000、3000公里后,今年又勝利跨越4000公里,通車里程躍居西部第一,全省88個縣市區通上了高速,與周邊省區中心城市實現當日到達,推動陜西交通實現了從全國中游水平到西部前列并向全國一流邁進,長期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為競爭的新優勢。
確保實現十八大確定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建設“三強一富一美”的新陜西,高速公路事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陜西高速集團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掀起高速公路加快建設新高潮,按照“抓續建、促開工、突前期、推五化”的思路,全力抓好西安-寶雞改擴建項目、銅川-黃陵項目、絳帳-法門寺改擴建項目、三星電子快速干道建設,達到“五化”標準;全面加快臨潼-西安改擴建,銅川-旬邑、合陽-銅川、旬邑-鳳翔、渭南-玉山、寶雞過境段(石嘴頭至茍家嶺)項目前期工作,為陜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交通基礎。同時,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創新文明服務方式。以“微笑服務、溫馨驛站、文明執法、科學養護”四大品牌創建為切入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現代交通服務。
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強黨的建設的八個方面的意見,進一步探索交通企業黨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的體制和機制,繼續深入開展創先爭優、“三問三解三創”和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大力推進規范化基層黨支部建設,發揮好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堅持科學發展觀國企重任在肩
十八大報告是對黨領導中國發展建設的寶貴經驗的深刻總結,勾畫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報告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為我們的社會未來真正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們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落實大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新局面,國有企業重任在肩。
這十年來我們國家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往前走,我國社會的發展就可以又好又快。西部機場集團的發展壯大,也集中在這十年間。2003年至今,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先后聯合重組陜甘寧青四省區機場,管轄機場由1個增加到19個;航空主業增速連年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旅客吞吐量由447萬人次增長到2787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由8.7萬噸增長到近21萬噸;帶動經濟增長約7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約14萬個,可以說西部機場集團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已發展成為以機場運營管理為核心,擁有18個全資、控(參)股公司,資產規模200億元,員工10000余人的跨地域、多元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并先后榮獲“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為西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民航強國作出了積極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八大報告中也鮮明地指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西部機場集團也已明確了“二次創業”的宏偉目標,未來五到十年,集團公司資產規模突破400億元,收入達到70億元,旅客吞吐量超過6000萬人次,安全服務、管理和運營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以機場運營管理為核心、多元化發展,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西部機場集團將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更加自覺堅定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為加快建設西部強省和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集團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八大通過黨章修正案,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向世人宣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走科學發展之路的堅定決心。
通過近期的學習,結合集團發展歷程和工作實際,回眸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新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行動指南,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對于我們陜建集團來講,也是如此。黨的十六大以來尤其是科學發展觀這一黨的創新理論確立以來,集團上下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以思想再造推動思路創新,確立了一系列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又切合企業實際的創新思路,有力促進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進步。集團連續11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連續9年入選“中國工程承包商60強”,且每年都在進位;在陜西省屬國有企業最新排名中,集團僅列延長石油、煤業化工、有色金屬等3戶資源型企業之后,位居一般性競爭行業企業之首;在“2011年度中國建筑業企業雙百強”評選中,集團榮列“中國建筑業企業競爭力百強”,排名第14位,比上年前移25位;同時,集團有6戶直屬企業入圍“中國建筑業最具成長性企業百強”。
集團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科學發展觀的的確確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實踐創新的偉大成果,是指引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思想武器。“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這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也應該當然地成為我們認真踐行的自覺行動。我們必須始終堅定科學發展觀的信念不動搖、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實踐不動搖,也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集團的跨越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快實施“兩化深度融合,四化同步發展”戰略,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信心和決心。
目前,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一是堅持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和堅持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的總體要求。陜西電子信息集團作為我國重要的軍工科研生產基地和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軍工集團,提出了“穩軍拓民,軍民并舉”的發展思路,堅持軍民技術雙向轉移,將軍工產業的先進技術、先進體系、制造能力應用于民用產品,將民用產品大批量生產的工藝技術、基礎管理應用于軍工產業,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溢出效應”。
二是堅定不移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優勢,是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已經打造完成了300MW太陽能光伏全產業鏈和半導體照明全產業鏈以及西部第一條RFID生產線,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電子集團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太陽能光伏進入了產業發展的低谷,但是我們發展的信心不能變,重點是把握好發展節奏,加大科技創新,強化成本管理,穩定科研隊伍,為下一步產業快速發展夯實基礎,蓄積力量,爭取主動。
三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是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平穩快速發展的基礎。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我們在電子專用設備、紡機紡電、蓄電池和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形成了管理、技術、工藝等傳統優勢。我們將大力支持傳統產業中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優勢板塊,開工建設一批傳統產業領域中的大項目,實現規模效益。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實現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傳統產業整體轉型升級。
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為我省實現“三強一富一美”發展目標和全面建設西部強省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發展思路提高核心競爭力
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是黨的十八大關于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部署。陜西能源集團作為省屬大型國有企業,首先要轉變觀念,圍繞結構調整,向效益質量型轉變,做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表率。
陜西能源集團公司以“兩輪驅動、兩個一體化”(即:實業、金融兩輪驅動,煤炭勘探開發一體化、煤電化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實業發展。
煤炭勘探與開發一體化是陜西能源集團的優勢,將煤炭行業產業鏈上下游無縫對接,我們將充分發揮勘探優勢,力爭“十二五”末,控股煤炭產能達到5000萬噸/年以上。
煤電一體化是陜西能源集團發展的重點。清水川煤電一體化項目是我省自主建設并運營的首個煤電一體化項目,總裝機260萬千瓦,二期工程完成后,每年可就地轉化原煤600萬噸,回收利用礦坑廢水54萬噸,回收利用廢棄煤泥40多萬噸,將有效改善環境污染,節約土地資源。更為重要的是,有效化解煤電矛盾,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大為增強。
金融是實業發展的支撐,也是陜西能源集團區別于其他企業的顯著特點。我們秉持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共進的經營理念,積極做優做強金融板塊,目前已包含了證券、信托、基金、期貨、保險等國內金融體系的主要門類,構建起省屬企業中綜合實力最強的金融業務板塊,為我省實體經濟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我們將認真落實十八大關于“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推進金融創新”的精神,在繼續做好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全力推進金融創新:積極開展基金等創新融資工作,“十二五”末基金融資規模將達到100億元,構建起多元化的融資體系,更有效地滿足陜西能源集團及我省經濟建設的資金需求。大力整合陜西能源集團金融資源,實現各企業的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建立起國內一流的綜合金融業務平臺,為企業發展與我省實體經濟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支持,為建設“三強一富一美”的西部強省作出新的貢獻。
加快燃氣產業發展積極建設“兩型”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其中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如何發揮我省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實現由天然氣資源大省向用氣大省的轉變,對于提高全省人民生活質量,增強人民的幸福感,改善我省環境質量,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陜西燃氣集團來說,應從積極建設“兩型”社會和應對PM2.5節能減排約束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加快發展燃氣產業。一是要加快培育工業、商貿、交通運輸等新的消費市場,大力開發燃氣空調、油改氣、分布式能源等新的消費產品,加快構建供熱鍋爐煤改氣、綜合利用、道路氣化等新的消費項目。二是大力整合燃氣資源市場,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形式,重組國有燃氣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兼并,多元吸納社會資本,逐步形成以國有資本和國有骨干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參與開發的市場格局。三是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盡快啟動漢中鎮巴縣天然氣開發項目,鞏固提升“海氣上岸”后陜西能源大省新的優勢地位;加快完善靖西三線,關中環線,西安、楊凌液化天然氣儲備等長輸管線和氣源保障項目建設,確保全省氣源供給充足等等。四是完善燃氣產業配套發展規劃,把燃氣產業發展規劃和節能減排、生態環境、城鎮化、道路建設、水資源保護、水電氣暖配置規劃統籌協調,鼓勵高能耗企業開發分布式能源項目,在全省形成煤、電、氣和再生性能源“四位一體”的保障體系優化能源產業布局。五是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構建燃氣產業大發展的政策、財稅、價格體系和組織領導體系,完善燃氣產業投融資和市場準入與退出管理,全面促進資源優勢向生產力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優勢轉變。
陜西燃氣集團有限公司肩負著整合我省天然氣產業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做大做強做專做精我省燃氣產業的重任,我們決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把我省早日建成“三強一富一美”、提早邁入小康社會的西部強省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