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康剛利
隆冬時分,記者慕名去革命圣地延安寶塔山下延河之濱的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采訪。走進延大附院,映入眼簾的是高大整潔的門診綜合大樓,樓前院內塑立著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大夫的雕像,神情逼真,婉如其人。他身后是一名戰士牽馬出征的情景,白求恩大夫胳膊上搭著衣服,微笑望向前方。他們即將就要出發,前赴抗日前線救死扶傷。白求恩大夫無私奉獻的國際主義精神,他高尚的醫德品質成為全世界廣大醫務工作者學習的榜樣,也成為延安精神的重要象征。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白求恩大夫1938年從家鄉加拿大率領醫療隊來到延安,之后去晉察冀前線救治傷員,做了很多手術。1939年11月12日因搶救傷員,傷口感染病毒惡化不幸逝世。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評價“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為白求恩樹立塑像,以他為楷模,體現延安精神在這里永久傳承。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繼承發揚延安精神為陜北老區人民的身體健康,為陜北老區的醫療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打開時空記憶,1950年4月,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延安地區醫院(前身)開始建設。十多個人,幾臺舊機器,簡陋的環境,他們滿懷激情,艱苦創業,頑強拼博,一步步發展起來。60余年來,立足延安,服務陜北,秉承延安精神,現已發展成為陜北地區最大的三級甲等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急救于一體的醫療中心,承擔著延安和周邊地區500多萬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險工作。醫院總資產13億元,開放床位1900余張,在職職工約3000余名,其中副高職稱以上486名,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166名,設有8個研究所,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在校碩士研究生300余名。2011年門診70萬人次,出院4.4萬人次,年收入達8.5億元。
近年來,延大附屬醫院在院長馬柏林的帶領下,奮發圖強、努力拼搏,確立了團結、務實拼搏、創新發展的精神和人才建院、科技興院、質量建院、三甲強院、勤儉辦院、依法治院的辦院宗旨、走一條以醫療為中心,多元化經營的自我發展之路、使延大附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醫院發展居省內地市級醫院首位。目前醫院正以良好的發展勢頭直逼陜西四強醫院,院領導以嚴謹的工作作風,銳意開拓創新的膽識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帶領職工團結拼搏,使附院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呈現出跨越式的發展勢態,先后被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明白白消費、百姓放心醫院”等多項榮譽。院長馬柏林也榮獲“全國優秀院長”稱號,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延安市先進工作者;黨委書記李士新同志被市總工會授予“工會積極分子”稱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周秦同志被市委授予延安市預防職務犯罪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副院長劉廣忠、趙俊華兩位同志被省衛生廳評為“2008——2009年度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先進個人”;楊小崗、王小龍、梁俊茹、霍生梅、南峰、馬斌承、李延軍、張保成等8名同志被省衛生廳評為“抗震救災醫療救治先進個人。”
戰略集團化適應新形勢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6年4月11日創建到1998年,為醫院的建設與初始發展期。第二個階段是1988年整合建制化轉延安大學管理后,在上級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重新定位、科學發展,醫院到2010年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第三個階段就是從2010年起,向著集團化醫院目標穩步發展。
作為陜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醫院,在無財政支持,經濟來源單一的情況下,深化改革,多元化經營成為其戰略主導。他們緊緊抓住擴大規模、調整布局、托管醫院、創辦分院,與縣級醫院建立協作關系等重要機遇,實現了從地市級醫院向區域醫療中心和集團化醫院的轉變。目前由院本部、心腦血管專科病區和洛川分院三部分組成,已初具規模。
院本部2011年超額完成了任務,洛川分院上年二甲評審順利通過,而著力籌建的東關心腦血管專科病區也于2012年4月11日開業。這一切,意味著醫院的集團化目標正在穩步向前。
東關心腦血管專科病區籌建并順利開業,該病區目前占地15000平方米,有心腦血管系統醫療及輔助醫技科室28個,開放床位700張,專業技術人員612名,其中高級職稱71人,中級職稱210人,博士4名,碩士研究生45名;引進德國西門子最新高科技產品螺旋CT、3.0T核磁、兩臺血管機、高檔心臟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套進口康復設備和高壓氧艙等高端設備40余臺(件)。他們想法設法引進了省內乃至國內知名的專家教授,并且專門派出醫務人員赴美進修學習,力爭三年內將副高以上人員分別到國外輪訓一遍,打造一支一流的技術團隊。
醫院集團化的步伐使該院正發生著歷史性的變化,現已輻射到延安周邊,正極大地帶動和促進延安乃至陜北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新發展,陜西省衛生廳領導欣喜地說他們醫院是“萬里征途始于足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定目標管理創品牌醫院
2012年是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實現第三階段創業和第三階段跨越的關鍵一年。圍繞“重點學科建設年”的主題,以優勢學科為龍頭,狠抓環節管理和內涵質量建設,打造品牌醫院。
今年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努力實現陜西省四強醫院的宏偉目標。為此,他們樹立“憂患意識、病員意識、預算意識、成本意識”,重點落實好“抓住一個機遇,確保兩個效益,實現三個調整,做好十項重點工作”的細化目標。
一是狠抓醫療工作。繼續開展“創建優質醫院、三好一滿意、醫療質量萬里行”等活動,推進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持續性改進和提高。強化醫療環節質量控制;整合學科資源,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發展新格局,對部分科室進行調整細化,成立新病區;抓好護理質量,提高業務技術和服務水平為重點,全面提升護理工作;加快推進醫療醫技科室的發展;繼續開展“日日質量、天天安全”活動,簽訂《醫療安全防范目標責任書》。
二是狠抓教學科研工作。繼續開展“一科一技一堂課”等活動;狠抓教學制度的落實,年內接受計劃外實習生200名;健全和規范研究生教學管理制度;大力支持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申報,注重實用性和創新性;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積極支持醫學版編輯部的工作,激勵醫務人員積極撰寫論文,踴躍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國外進修學習。
三是狠抓人才建設和儲備工作。堅持人才立院,著力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加強重點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和培養,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訓機會;醫療人員是醫院的主體,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重點傾斜、重點照顧。
還加強分院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財務管理工作。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細化各項管理工作,推動品牌醫院的建設,為醫院的發展帶來強大的動力。
抓黨建工作增強戰斗力
2012年,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黨委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繼續發揚豐富延安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推進醫院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醫院切實加強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打造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圍繞中組部和衛生廳黨組安排部署“創先爭優”活動,深入開展“三亮三比三評”等,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豐富內涵。同時突出抓好基層黨支部建設,使之能夠更貼近職工、貼近患者,贏得大家的支持和擁護。
抓好醫院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圍繞“創佳評差”、“學雷鋒樹新風”、“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積極創新醫院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工作,進一步凝練附院特色文化。同時,開辟新的宣傳陣地,充實《附院新瞭望》內容,全面改版附院門戶網站,豐富內容,利用院內大屏幕、報刊、媒體等為載體,讓社會和群眾更好更全面地了解醫院、支持醫改。
堅持以治理商業賄賂和行風建設為重點,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者。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活動,不斷加強對干部監督,堅持定期考核檢查,定期總結通報;堅決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預防為主的方針;以“七廉”活動為載體,開展廉政文化進醫院,營造廉榮腐恥的良好氛圍。
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紐帶作用,不斷豐富群眾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積極維護職工的權益,關心職工的生活,搞好文體活動。努力做好共青團的組織建設、文化建設、主題教育和品牌教育,推動醫院青年文明號工程的深入開展,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在全院范圍內評選“巾幗文明示范崗”和“巾幗文明標兵”等活動,不斷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
醫院還連續十年推行了“一線工作法”,及時了解臨床一線醫務人員的工作和思想動態,確保醫院各項制度政策的正確、有效執行。他的全方位打造“誠信醫院”承擔社會義務,將誠信視為守護生命的諾言。組織醫療人員到農村送醫送藥,為了回報社會,讓利于民,對老紅軍、復轉軍人減免掛號費,對66歲以上老人發放了“夕陽紅”就醫優惠卡,為老年人就醫提供了方便。同時,醫院還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開展互幫互助,互提互濟活動,為災區、下崗職工、輟學兒童及經濟困難患者捐衣捐物。這些舉動,受到了當地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院長馬柏林說:“一個沒有艱苦奮斗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作支撐的醫院是難以興旺發達的。”馬院長精辟的話語高度詮釋了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為什么要繼承發揚延安精神的深遠意義。在院領導的帶領下,延大附院全體員工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弘揚踐行延安精神,為延安和老區的醫療事業做出更大的成績和貢獻。我們相信,用延安精神和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培育的延大附屬醫院必將成為三秦大地一朵鮮艷的醫療之花,越開越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