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閆靜波 胡濤
陜西渭南農業條件優越,文物旅游景點眾多,礦產資源豐富,原煤探明儲量56億噸,煤層氣5000億立方,鉬礦儲量全國第二,黃金儲量產能位居全國第三,被譽為“中國鉬都”、“華夏金城”。
近年來,渭南堅持以科學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推進”的戰略,著力抓改革、調結構,轉方式、提效益,促使工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已初步形成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等8大產業集群,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工業總量持續擴張
“十一五”以來,全市工業累計完成投資1244.4億元,先后實施了龍鋼技改擴能、秦電上大壓小等一批重大項目,引進了中聯重科挖掘機、渭南光電LED等一批重點項目,大部分已經建成投產,有力地促進了結構調整和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287.9億元,首次跨上千億元大關。全市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15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23.56億元。“十一五”以來,全市工業已累計實現利稅532.18億元。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促使第二產業占經濟總量首次突破50%,拉動GDP增長8個百分點,標志著渭南已由傳統的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國資監管成效顯著
目前,渭南市政府正在積極整合資源,組建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公司,用壯大的國有企業來提升市委、市政府社會調控的能力、發展經濟的支撐能力。近年來,渭南市先后對9戶企業實施了政策性破產,對23戶企業實施依法破產、公司改制,優化了資產結構,激發了企業活力,消化了歷史形成的諸多矛盾,助推了全市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引進的戰略投資者中聯重科重組新黃工后,通過技改擴能,在渭南形成年產500臺大馬力推土機、10000臺挖掘機生產能力,2011年已上繳各類稅收5000萬元。二期投資4億元的6000臺塔吊生產線已經建成投產,三期推土機生產線(渭南)正在建設之中。投資6.56億元的配套企業湖南中鋼年底投產后,年產值在18億元。目前,中聯工業園產業鏈已基本形成,三年后園區產值將達百億元以上,稅收可達4億元以上,為渭南市的工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起到明顯的支撐和拉動作用。
服務能力有效增強
從“十二五”起,渭南走出了困擾半個世紀的三門峽庫區淹沒區的陰影,國家發改委今年5月份正式批復把三省四市黃河金三角區設定為國家級東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全市已擁有渭南高新區、渭南經開區等13個產業園區,規劃總面積506.9平方公里,園區內道路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備。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740萬千瓦,輸變電骨干網架提升至750千伏,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順利通車,關中環線、西潼高速擴建、鄭西高鐵、大西高鐵、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等標志性工程先后建成或投運,成功地創建了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旅游城市、省級園林城市,長期制約渭南發展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這些不僅對渭南在更好、更高、更快層次上實現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為中省屬企業集團乘勢而上,在渭南做大做強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與省屬企業合作共贏
近年來,渭南著力加強與省屬企業的戰略合作,在長期密切協作中建立了互信、互惠、互贏的良好關系。特別是自2007年渭南市政府與省國資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來,渭南與省屬企業的合作更加緊密,成為拉動渭南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2011年,省屬駐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90億元,占到渭南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和晉陜豫承接產業示范區先后獲批,渭南成為三個國家級經濟區疊加的地級市。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做出了加快渭南建設陜西東大門的戰略部署,提出將渭南打造成關天戰略門戶、生態田園新城、東西合作高地、現代農業基地和國際旅游勝地,各項政策疊加,天時地利人和皆利,渭南正在步入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
“十二五”期間,渭南將重點培育發展以煤炭資源為支撐的煤化工、以土方工程、印刷機械和環保裝備為基礎的裝備制造、以鉬和金等金屬資源為重點的有色冶金、以太陽能光伏和LED為主導的新能源、以旅游業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等八大產業集群。據悉,已有省屬10戶企業集團在渭南投資建設3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764億元。
加強與中省企業合作,推動更多的央企、省企進渭,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渭南將在主導產業自主創新、企業重大改革重組、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基礎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加強與中省企業的交流,開展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合作,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在全省建設西部強省、富裕三秦百姓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