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川
市面上可見的其他談論商業創新的圖書,所切入的分析論述角度與企業界的實踐相同,即采用階段-關卡方法,將創新切分為創意篩選、概念開發和測試、營銷戰略制定、商業分析、產品開發、市場測試和產業化等過程。這種做法(角度)有利于讀者(企業家、商業問題研究者及普通讀者)了解商業創新及相關商業模式,卻很難應用到現實中去,原因在于各階段(關卡)往往交錯,并不按既定順序逐次出現,呆板執行等于刻舟求劍。本書更多的是從“角色”,即設計、驅動、完成創新的人或團隊的角度來看待創新過程,“再造”現今已被庸俗化的商業創新。
本書開篇即指出了企業界創新能力缺失的幾方面表現,包括誤解創新(誤認為創新就要不斷地進行激進創新)、無人對創新負責、混淆創新和創造(企業并不缺乏創造性人才,缺乏的是創新管理人才,以及管理創新和創造的職能體系)、缺乏框架和控制、缺乏協調、缺乏客戶關注。反過來說,企業要具備創新能力,就需要建立起恰當的職能體系、成本管理體系、責任體系,區分并駕馭創新和創造,讓職能運轉獲得必要的控制、協調和客戶關注——但這樣的表述仍然不具備可操作性。
本書兩位作者認為,創新過程的階段或時期無法預先確定,只能是一組人員在發揮一套功能或扮演一組角色中進行互動的結果,因而無需呆板地遵循某一過程,而有必要根據商業創新實踐的實際需要,以角色(人)為中心來重新設計創新模型。書中提出了A-F創新模型,由發起者(Activators)、搜索者(Browsers)、創造者(Creators)、發展者(Developers)、執行者(Executors)和推動者(Facilitators)等角色的相互作用形成創新過程。
企業中總能發現創新“發起者”,但許多企業不能善待他(她)們。固然,創新“發起者”常常不懂得創新需要遵從與企業的總體目標和公司戰略,不能過早或過晚切入某類創新,因而其創新設想往往獲得的是冷遇。然而,應當由企業方面提供激活創造力并給予必要范圍限制的行動框架,而不是讓“發起者”一方在思考及提出創新時限制自己的頭腦。谷歌、3M等知名企業慷慨給予員工最多高達30%的工作時間,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與之同時建立起與員工創新設想對接的行動框架,這才有了它們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研究者對這類案例的解讀,往往偏重于前者,而對后一方面有所忽略,是不全面的。
所謂“搜索者”,是為“發起者”提出的雛形狀態的想法、創意提供論證的角色,需要搜集資料來幫助、啟發、激勵創新。這不是簡單的信息收集,而是將觀念和想法納入到商業趨勢范疇內,進行技術和商業等多維度的預測檢驗。當下已是互聯網時代,“搜索者”可以積極借助社會化媒體等互聯網信息平臺、人種學調查研究、地理定位三類工具,提高搜集和驗證工作的實效。
“創造者”要對整個創新過程提出想法,以讓創新、創意概念變得更為具體清晰。本書中提出,在企業中可積極采用創造性思維的多種工作方式,促使更多“創造者”涌現出來。接下來,還有負責將想法變成具體實物、將創新創意與用戶需求進行有效對接的“發展者”(企業不僅需要設立這類角色而且應從制度、程序、資源上支持其更好地開展測試等工作);讓創新產生實際和有效轉變的角色“執行者”、確保創新過程有效實施的“促進者”,其作用即是讓創新接受企業能力、可操作性、可擔負財力等幾個環節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