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婷婷
摘要: 近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與研究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績。然而,片面注重目標語文化的滲入,忽略母語傳統文化的導入,造成母語文化缺失,即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本文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導入的方法途徑和實際操作。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母語文化導入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離不開文化背景。這一點從20世紀80年代跨文化交際興起之后便被廣大英語教學者接受并廣泛應用。一大批學生不僅掌握了英語語言本身,而且全面了解了英語文化中的各個方面,從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等故事到情人節、圣誕節等各種節日,從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到英美的日常生活習俗無一不曉,造就了一大批傳播西方文化的對外交流人才。跨文化交際的宗旨是平等,只輸入目標語文化,忽略母語文化的輸入,造成了我國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母語文化缺失現象,偏離了跨文化交際學的平等宗旨。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1.學生自身文化素質發展和文化傳播的需要。
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以培養其文化意識為首要任務,文化意識是一種對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這種理解會影響到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中國現在普及英語教育,無論是高考、考研還是職稱晉升,都需要英語,漢語課程卻很少開設;我們對西方的文化、習俗如數家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卻不甚理解,更談不上用英語表達了;我們每年都舉行西方的萬圣節化裝舞會,卻不知道中國傳統的中元節都有哪些習俗。所以,加強中國學生的本土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保護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和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尤為迫切。
2.加強傳統道德觀念培養的需要。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在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中,積淀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及大眾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引導著中國人幾千年的精神走向和人文情操。但現在很多“80后”、“90后”都是吃著漢堡喝著可樂說著“yes,no”長大的。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很多人信仰缺失,近年來不斷出現集體冷漠事件。在課堂中滲入中國傳統道德觀念,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3.學生多元化平等文化觀培養的需要。
本土文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意識形態文化等各種文化構成了當代中國的多元化格局。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既沖突又互補。只有批判地吸納目的語文化,弘揚母語文化,才能真正解決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只有平等,雙向的文化交流才能實現溝通的雙贏。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教學不但要樹立知彼的文化觀(目的語文化),而且要培養知己的文化意識(母語文化),增強民族文化平等的自覺意識。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導入策略
1.調整教材,加大中國傳統文化比重。
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選自英美出版物,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與中國有關的文章幾乎沒有,更不用說反映中國文化的文章了。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交流時,可以很流利地表達yellow stone natioanl park(黃石公園),對中國的寶塔(pagoda)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我們應該改革現行教材,加大中國文化比重。
2.改革課程設置,調整教學目標,設立科學的培養方案。
我們目前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過分強調英語的重要性。2007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要盡可能地利用語言載體,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西方社會文化等知識,而對于中國本土文化只提了一句:能翻譯反映中國國情或文化介紹性的文章。在教學目標上,強調目的語文化,忽視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使用外語導出本土文化的意義。所以,改變現在過分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的專業的設置,加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迫在眉睫。
3.教師加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增強英語表達能力。
英語教師是英語語言及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教師自身必須有極深厚的文化功底、淵博的知識,上課時才能夠旁征博引,給學生正確有力的指導。英語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加強業務進修,在平時課堂上將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進行對比講授,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
4.教師應用實例。
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備課一定要下足工夫,比如在“21世紀大學新英語”中love works miracles引入了西方文化、《圣經》中愛的真諦,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It bears all things,believe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Love never ends,愛的真諦——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不是單純指愛人之間的愛,而且包括對父母,對朋友,對理想,對生活,對你熱愛的一切的東西的愛,這些高于愛情的東西。課文A的主題是helping others,孟子(Mencius)在《孟子·公孫丑》一章里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之心”的性善論,并由此引出了四端:Humans by nature have four “incipient tendencies”、The heart-mind of compassion(惻隱之心),the root of human-heartedness(仁之端);The heart-mind of shame and aversion(羞惡之心),the root of appropriateness(義之端);The heart-mind of apologizing and yielding(辭讓之心),the root of ritual propriety(禮之端);The heart-mind of pro and con attitudes(是非之心),the root of wisdom(智之端)。人之是有四端也,猶其是有四體也。由搶救落水兒童,我們看到人都有惻隱之心,課文中幫助陌生老太太的Joe,就是一個富有同情心與惻隱之心的人。這樣引入課文,性善論與西方original sin(原罪)相比較,學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受到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洗禮。
四、結語
外語教學,不僅包括語言教學,而且包括文化教學;不僅要引入西方文化,而且要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平等的文化意識,保持本土文化的獨特性。要解決目前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必須在英語課堂中導入母語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傳承中國文化,使之與世界人民共享人類寶貴精神財富的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外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教育周刊,2000-10-19.
[2]宋曉紅.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及對策.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人文縱橫),2010.
[3]劉潤清.論大學外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27.
[4]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3).